期中報告

作者: whowho (為了重生)   2008-05-29 13:36:38
學生:陳品妤
關於我要如何做到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善……
◎必須先釐清「真實知識」的所在
一個心靈驅動的念頭,可以知道自己是因想像、意見、推證或心智而來,但這個「知
道」並非是去「判斷」。「判斷」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外求的侵入性探求,如同為了知
道河水是什麼,所以撈起河水在實驗室裡分析;此外,儘管「判斷」宣稱(或的確符合)理
性判別的感官經驗,是比一般人云亦云更「可能接近知識」,但永遠要釐清「真實」 知
識。打個比方,若以不當手段達到目的,儘管符合事實,則在此可知道真時判斷不等於知
識。這往往是因為「未真正掌握該事實發生的原因,只是片面的,無法從感官經驗得知,
必由理性來完整掌握」,因為真正的知識,必有下列特點:
與感官經驗分離
理性上對事物完整掌握
根據以上,則若主張無普遍真理和倫理,則是在上述的歷程中無法「確實自省」,而
以致不知自己心智所向的清楚圖像,誤把意見當作真理,誤把現實當真理。
◎什麼是「普遍性」?
對於普遍真理的掌握,必然不是「外求」或「對外判斷」的;具有普遍性的想法,並
非另樹一支形上或形下的標竿,來讓各式各樣的人獨尊一法,而是由內而外的「內聖外王
」,內部質地穩固之後,向外散發的能量,並具有開放性,據此展開「普遍性」。
而普遍性又必須有以下特質:
開放性
平靜
慈悲
這個開放性保證了「固執」的消解,也就是可以展開溝通,而將能量普遍散發。平靜則是
免卻了「情緒」的干擾,很多事情在旁觀者的冷卻狀態下,事實上是可以看的很清晰的,
然後卻往往在成為當事人之後,無法自拔的看不清真相,而做出衝動錯誤的決定。慈悲則
讓人可以將人之苦完全理解,而不是強力的想要扭轉別人,而是在慈悲的籠罩之下,真正
為對方好,真正的風行草偃。
◎巡訪並窮盡思考歷程的可能性
在普遍性的開展之下,勢必巡訪並且窮盡思考歷程的可能性。而這必然與善意志結合
,因為善意志的規範性條件是自由意志、純粹的行善、貫徹的精神,就是真誠的只為他人
好,那麼這必然就是普遍性的起始;為了要貫徹,則必然盡力就各種善的所有可能方法都
列為可能選項,也就是人格必趨向成熟、健全才能構成意志自由度的擴大。而這也就是善
行/道德的整體行為的展現,而這樣的歷程則是普遍性的演化。
在這首先,則須先檢驗「客觀」之如何可能,並將探求各式「美德存在」的論證。
甲、下而上的歸納論證
i.下而上面臨的問題:
這較容易產生問題,來源是「以對方情緒上可接受的方式」進行
溝通,倘若如此,衍生問題如下:
1.情緒無法排除'每個人情緒不同,所以若迎合各別情緒,則可能
背離善道,並使對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有效性範圍'往往僅是個案性的有效。
乙、上而下的演繹論證
i.上而下的困境:
相對於「下而上」來說,上而下的問題不是相同的。
1.掌握「上」的門檻高:所以比較聰明跟長相比較好的人,的確對這
世界可以有較多的體會(好的本質和真理的掌握能力是
correlation的關係)。
較聰明的'通常sensor較好,敏銳度高,信心和能力多正向加強,較易願意主動思考,
靠心智通達真相,不必然需要感官經驗,常常是「一法通,萬法通」。
長相較好看的'影響信心,是藉由形象肯定來增強勇氣。
<小結>
聰明優於長相好,因外在條件優勢若沒有聰明的輔助,在此優勢條件中的自省/思考能
力會下降,自然無法有自己的「絕對值」。
並非不聰明或不好看的人就「人生黑白」,或注定無法求取正道,只是若要擺脫環境、
感官經驗的影響,是相對困難的,除非保有單純的本心並有幸生活於良好環境,否則易覺
得無可奈何或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2.只能靠「頓悟」而非「努力」:這不是可以憑藉著「聽講方式」而
可以浸濡其中,所以儘管道德是一種知識,卻不是一種「可教的
知識」,因為「人只相信他所相信的事情」,並且「沒有人可以真
正改變或幫助任何人」,唯一可行的是靠自己的心靈轉向。
頓悟'一暸解之後就再也不可能回頭了,且是立即的改變,不需要練習(如果還會犯錯,
不是「辨識問題」,而是「隨機性的"一時不察"」,發生機率會非常小)。
「沒有人可以真正改變或幫助任何人」'認為可以「教導別人」或「改造社會」是一種
「好為人師」的執念,若自詡為一個救世主或精神導師,則因為無法拋下自己的執念,中
就依然無法幫助任何人。因為若非得開課講授、寫書或演講,則會讓道德「規範」成教條
,是較為簡化好理解沒錯,卻無法深入人心;並且因為個人主體之無法拋棄,則必須面對
「要用什麼較為人接受的方法來說服」的困境;事實上,只有「意見」需要說服,真理只
需要「感染」,也就是培養通透的心,知道有人向自己示現需要幫助的心,那才誠心與他
討論。所以,有趣的是,「我」這個主體的主意識存在堅定的作用只有「一心無我向善」
,百分之百散發「善氣質」,做好自己就好。不用懷疑這樣的個人力量太小,首先探討「
人是否可"被改變"」,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要先了解:人到底在接觸有得人事物的同時,
那若是有所「觸動」,究竟是「被改變」或是「喚醒記憶」呢?改變是一個具主體動作很
強的「強意志」動作,喚醒則是一個提醒而已。那這不就也是用對方可接受的方式來做嗎
?不!行為者只需做好自己,對方想要知道的時候誠心提醒,並完全展現善意志,且尊重對
方是「與自己平等的主體性存在」,要不要實踐是對方的決定,也就是「不把素菜做成雞
鴨形狀和味道來討好那些『看到菜、聞到菜味就吃不下』的『假素食者』」,而是保留菜
的原貌,可說明菜的營養,至於顧客上門與否,不是我們該想的,這也就是「純粹」的體
現。這純粹的力量是自然散發的,不會衰變的,懂得人自然懂了,就會把力量完完全全散
發出去,不會有一般宗教團體的問題(沒有層級之分),也就是不必刻意組織,若我們在同
一條路上前行,不是因為任何人登高一呼組織起來,而是大家同時看到真理的方向,而「
剛好」走在一塊,你會走上來是因為你看到了,而不是聽大家說這裡有好處,畢竟這條路
對俗世的人來說是苦的,你聽了也不會「相信」,因為這裡沒有「大部分人」,只有微笑
以對的「平靜修道人」。
◎最接近真理的唯一可能
作者: Royaleye   2008-06-17 00:00:00
排版怪怪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