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報告

作者: darkseer   2008-05-08 15:03:28
本文的第二頁,將企圖對於意圖在行為之中的角色,和做為行為在之道德評價的規範
因素,提出一些自己的理論建構。特別是我想提出一種,意圖必然影響行為之道德評價的
可能性。
伴隨而來首先要解剖清楚的是,行為與行為意圖的關係。我認為在行為描述中,行為
和行為意圖還是可以切割的。如果我們可以假設人類沒辦法用腦波,心電感應…etc的方
式影響外界,那麼任何與外界有關的行為,至少就可以看成以現在的物理學即可描述的行
動,而與個體內心世界的事情有所區分。
在這樣的脈絡下,我認為例如一個不吃食物,描述成「絕食」固然是一種牽涉行為意
圖的描述,但我也可將之描述成「食物取得沒有困難且有生理上的進食慾望而不進食」,
以行為處境來取代通常語言中用行為意圖描述的需要。
並且以表面上來說,這樣的行為處境,只要描述的夠詳細,似乎就足以提供「行為所
實現的一切正反價值」的定義。以我的個人理解,文中(「從倫理學行為理論談結果主義
」一文)似乎沒有明確討論行為者的內心世界是否是一種被實現的價值。無論如何,此頁
中我嘗試針對此點給出自己的討論。
暫且將「伴隨心態」定義為「行為者當下對於伴隨性意圖之內心思維」。例如一個人
密謀持槍殺人,那麼意圖謀劃殺人這樣屬之,而意圖持槍殺人雖然是一種intended end,
但未執行殺人行為之前,則不能說是「伴隨心態」。
這裡舉一例來解釋這樣考慮的理由。假設一個人持槍殺人,他在扣下扳機的瞬間,或
許內心非常猶豫,或許完全沒有猶豫,但在外人看來,他還是可能以同樣的方式,在同樣
的反應時間內打出子彈。
而這樣的差別,一方面看起來應該要牽涉某種道德的意涵。另一方面,我以為(當然
也不能排除是我孤陋寡聞)在心理學上我們也沒辦法把這樣的「伴隨心態」視做人的品性
的必然結果。這樣的心態牽涉到當下的選擇,這樣的選擇似乎是一種行為,但就算如此,
也至多是一種形上的行為。
我認為,人的意圖本身,就蘊藏了某種人性的價值,或許這個價值本身可以視為一種
行為之「結果」,但這樣的「結果」與意圖無法切割,而且其之所以有價值的理由,也確
實與行為之存在無關。事實上,若從道德直覺來看,「伴隨心態」之所以在道德上重要,
恰好就不是因為他是一種行為,而是因為他是一種心態,一種意圖。
做為結論,我在這篇文章試圖提出的可能性是,行為整體與行為意圖可以切割,並且
行為意圖可獨立於人的道德善惡,和行為結果的道德正誤兩個脈絡之外,而亦可討論其道
德價值。其中,具有這樣特性的部份,特別將之定義為「伴隨心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