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報告

作者: soulembrace (麻糬)   2008-05-01 22:31:49
B95202005 黃煒軒
心得與反省:
由此篇所表述的一些哲學爭論,其實大都源於唯名定義上認知的不同而產生,而一旦
認知的事物有所差距,事後的討論要達成共識就自然有一定的難度,檢視這個社會的許多
面向不難發現有相當多類似的例子,諸如台灣人認同的問題,如果一開始雙方就對所謂的
台灣人下了不同的唯名定義,則事後的爭論必然衍生,因為沒有一個共通的前提作為論證
的基礎,然而這是否代表這議題就沒有被討論的空間,我想是不盡然的。
由本篇的論述可知,結果主義對於「結果」的定義為「行為所實現的一切正反價值」
,而在這樣的基礎下,預設正反價值並沒有普遍的客觀標準,而對於個人存有相對的主觀
性,因此下唯名定義的時候,許多人會因著自我所能掌握價值的多寡及其相應的主觀認知
來詮釋他們的正反價值,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似乎就必須透過一個協商的機制,讓可能
是一方的正價值,卻可能是另一方的反價值去作碰撞,透過雙方某種程度的讓步,讓正價
值能夠在儘可能不流失的條件下,達成共利的可能,即一加一可能小於二,但我們要讓它
設法逼近二。
而閱讀本篇後有一點值得反思的是,我們常常在評斷一些事物的時候,因缺乏對行為
整體的掌握,而對於結果的認知是片面的,即我們通常只會看到事物所呈現的最後結果就
妄下道德判斷,而久而久之這樣的評斷行為很容易造成人們變相對外部動機的追求,對結
果的重視而輕忽了過程,甚而遺忘了道德之所以應被遵循的規範因素。
但我想一方面許多人也不得不對結果主義理論的可行性提出質疑,一個人行為的內在
動機有時甚至連自我都不能夠完全掌握,他人縱使能夠儘可能地去揣測,得到的依然是不
完整的斷面,而在不完全的資訊下,對他人的道德判斷是否最終只能依賴行為上客觀的道
德對錯,去回溯他人意圖的可能性,由此建構的善惡是否終究流於表象而無法本質上去評
斷,而對行為者意圖的完全探究終究只能是一種奢求呢?另一方面,結果主義與相稱主義
宣稱,行為的道德正確性完全由行為可預見的結果來決定之,若是如此,行為者出於主觀
認知上的善意,而行為者本身也確實嘗試盡力的去認知,然而有無可能所為卻依舊是不可
避免之惡呢,即個人所認知的善,往往會被一種集體社會所呈現出的片面價值所矇蔽,即
許多片段而零碎的被個體認知的善,真有辦法建構出一個善的集合嗎,有無可能在嘗試建
構善意志的同時,人類也無可避免的因著自身的有限性而瓦解了建構的可能性呢?
若姑且不論後設的問題,對於正負價值如何取捨我想也會是一個相當麻煩的課題,很
多應用倫理學實務上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適度的說謊在陌生的環境下似乎被歸類為一種自
我防衛,然而這其中的道德判斷又要如何拿捏?是否因為誠實所面對不確定因素的負價值
大於說謊所面對不確定因素的負價值,而說謊所導致的不確定因素與誠實所可能導致的不
確定因素,兩者又要如何對照?或在這類很難將價值量化或甚至無法預期價值的情況下,
是否就予以排除在道德判斷之外?屬於道德上的中立呢?
另外值得思考的一點,道德判斷如果只能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基礎上,那對於其它的
生命型態,在我們無法與其建立一種理性溝通的平台下,是否就真的沒有道德判斷的可能
性?那人對其他生物的所作所為是否應列入道德評價,如果是,那是否代表人的應然就是
其他生物所必須且應該接受的?或是否所謂的應然倫理,終究是有人的侷限與不可超越性
?人類對自身的定位到底該落在一個什麼樣的位階?鳥瞰過整個倫理學的架構後,我想應
會有許多更值得思考的空間。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