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作業

作者: chiaofeng (凜冬將至)   2008-05-02 17:37:24
讀過教材並對目的論稍微理解後,在此先概要提出自己的理解,再進一步嘗試提出一些反
駁或疑問,並試圖對其做出可能的解答或討論。
目的論關心行為的道德判斷。其價值理論主張相稱主義,而行為理論主張結果主義。就其
理論架構而言,可將相稱主義所強調的價值最大化導向視為其理論核心,而結果主義是為
了讓核心得以順利運作所發展出的方式。即認為道德判斷的相關結構因素是行為結果,而
「結果」的定義是行為所實現的一切正反價值。但須注意的是,目的論為在道德義務發生
疑慮時的一種判斷標準。
但在道德直覺上,很容易對目的論產生違和感。如在道德直覺上往往會感受到道德本身就
有其自足意義,而非為了什麼外在因素去尋求道德。且為了某些外在因素去尋求道德恐有
他律的危險,而失去了道德本身的內在價值。目的論者面對這樣的質疑時,常提出的反駁
是,人很難去想像一個沒有「價值」的道德行為,且若一個行為沒有價值,人又為何必須
去實踐呢?但就我的理解而言,質疑與反駁的雙方似乎是在討論不同層面的問題。首先,
目的論做為一種行為道德判斷的理論,其關心對象是人的行為;而結果主義與相稱主義是
為在行為義務模糊不清時,作為一種判斷的最終依歸。但質疑者所提出的道德直覺上的自
足意義,並非作為一種行為道德判斷的標準,而是一種人類意志或心靈層次上的一種感受
或滿足。或者說,對於已明確無疑的道德義務而言,道德的自足意義已經存在於心靈之中
,因此是對自足感的需求驅使著人們去親身實踐這樣的道德義務;而非意識到某種「價值
」之後,人們才為了要達成價值的最大化而去實踐道德義務。所謂「意識到」價值的存在
是發生在被詢問為何去實踐道德義務、為何選擇如此實踐道德義務、或在道德兩難情境中
抉擇時,為了分析思考實踐的選擇、或為了解釋選擇的意義才將道德的某種內涵投射於意
識中,而投射出的樣貌或可被人所接受理解的意義即被稱為「價值」。但究竟「價值」是
作為道德模糊情境時的判斷依準,而似非實踐理由與動機。就此種理解而言,目的論結果
主義與相稱主義便不再有他律的危險,因而也不會有失去道德內在價值的疑慮。
第二個疑問是,就目的論而言,道德規範的客觀標準或基礎是什麼?目的論者可能提出的
答案是「行為結果為探究對象,價值最大化為判斷標準」。但目的論是為處理道德疑慮而
生,也因此「價值最大化」的標準似僅為一種程序或判斷依據,而非道德行為的典範或努
力方向。簡言之,目的論告訴我們有疑惑時該怎麼判斷,而非揭示平時應該如何實踐道德
。且若硬將其套為行為典範,前述關於他律與自足性的疑慮就會浮出。就自己的理解而言
,文中所分析的意圖三層次中,人格的基本抉擇就是道德最原始的所在,而道德再依次將
其樣貌投射於另外兩個層次當中,最終反映在行為之上。所謂的道德行為規範便是對最表
層與其再投射做規範(行為意圖與行為)。若欲探求其客觀標準,恐怕仍須從其根本─也就
是道德的本質著手。可以想見,若僅依道德行為規範而行,會侷限在僅達到行為上的符合
要求,而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矛盾。但對於道德的本質為何,此文中並未詳述,即使
是道德意志的規範因素也只讓我們知道何者是或不是善意志,即能夠辨認,但卻不知道其
確切樣貌。我們不確切知道道德是什麼,也不知道何謂道德行為規範的客觀標準,但卻知
道該如何去符合道德。這是很有趣,也很弔詭的現象。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