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報告

作者: aquaaero (cyy)   2008-05-07 21:47:21
心得與反省
在還沒有上過道德思考與判斷的課程前,其實我並沒有思考過意圖的善惡與行為對錯
之間的關係,就一般而言,我們直覺地認為具有善意圖的人做出來的行為基本上應該都是
好的,不過,有時候也會遇到明明他/她的立意是善良的、是想要讓大家好的,但是最後的
行為卻與他/她的立意不符。那麼,造成這樣情況的關鍵何在呢?
首先,行為的道德性質並不決定於意圖善惡,行為的道德性質取決於行為者對行為的
主觀之客觀認知。意圖作為一個基準點,與我們所選擇的行為相關,但意圖與行為之間藉
由主觀之客觀認知連結,我們透過對行為的主觀之客觀認知去選擇行為。即使具有善意圖
,若是對行為的主觀之客觀認知並不合理,也是有可能做出錯的行為。因此,對行為的主
觀之客觀認知成了意圖帶領我們選擇行為的一個關鍵。或許有的人會懷疑,每個人的知識
背景與經驗不同,因此對行為的主觀之客觀認知可能有所侷限或者與客觀實際情況有所差
別。我認為,這樣的個人侷限性當然是不可忽略的,但是並不能將所有都歸因於個人的侷
限性,在善意志的規範性條件裡有一點不可忽略,那就是善意志關心並願意探索所作所為
的善惡。如果一個人基本上具有善念,但是卻不在自己所能做到的範圍內盡其所能關心並
探索行為方針的善惡及可能之結果,嚴格來說,這個人並不完全符合善意志的條件,更別
說因為沒有盡心瞭解行為方針的善惡及可能之結果會致使一個人輕率地選擇行為,不管最
後實際結果如何,「沒有盡心瞭解行為方針的善惡及可能之結果便輕率地選擇行為」即是
不符合道德的。因此我認為,如前面所敘述的,一個人的立意是好的但是最後的行為卻與
立意不符的關鍵在於沒有盡心瞭解行為方針的善惡及可能之結果便輕率地選擇行為,尤其
,我覺得這是我們很多人容易忽略的一點。
舉例說明,前一陣子我認識的學妹系上有位原本就有心臟方面疾病的同學因為突發缺
血性腦中風送醫,因為那位同學的家境可能無法負擔醫藥及看護費用,系上的同學便自發
性展開募款與協助復健等事宜,這時候記者從網路上得知消息,希望能報導這則新聞,雖
然家屬希望不要在新聞媒體上公開以免影響病患的情緒及狀況等,也陸續拒絕幾家平面媒
體的採訪,但還是有平面媒體記者在隱藏自己記者身份的情況下私自問同學及師長問題,
並集結成新聞稿公佈,結果造成電視媒體記者聞風跑至醫院病房採訪,所幸在家屬及同學
的阻止下沒有影響到病患。從這個我們常在新聞上得知類似新聞的例子中,即使記者表明
是想要把情況公開讓募款可以有更大的規模來幫助病患及家屬,但是記者並未盡心思考直
接跑至醫院病房採訪的這個行為所可能造成的結果,因為顯而易見地,擅自跑至病房不但
會影響病人,尤其是腦部剛開過刀情緒還不穩定的病人,更有可能造成醫院方面的困擾。
因此即使記者出於善意,我認為記者這樣的行為仍是不道德的。
一個人的動機善,並不代表他/她的所作所為也一定一樣善。我想,在抱持善念之外
,盡心瞭解行為方針的善惡及可能之結果也相當重要,善念不能無限上綱,善念並不是所
有判斷的依歸,善念也不能將所作所為都合理化,盡自己所能瞭解並探索所作所為的對錯
及可能造成之結果,才能使自己選擇出符合善意的行為,不管是在生活倫理或是專業領域
方面,畢竟道德應然以價值實現為基礎,不能只是作思想上的巨人行為上的侏儒,而更要
努力實踐符合善意的行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