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三十年戰爭後期的帝國陸軍將帥 [11]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19-12-14 18:10:03
: 推 montmartre: 我不懂你說的機動指的是?雙方在國土內逛花園,你追我 12/14 10:54
: → montmartre: 趕?如果攻敵必救的地方,對方只能被迫決戰以擊敗你野 12/14 10:54
: → montmartre: 戰軍或打防禦戰,做不到你追我趕吧 12/14 10:54
先前carsen大分享過薩爾滸之戰的分析,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機動作戰案例。努爾哈赤用
每天快速行軍達成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明軍根本沒有同等的作戰能力。
到後來皇太極時代,後金幾次入塞,明軍依舊是非常被動,根本抓不住後金的動向。理論
上後金被明軍用重兵尾隨和包圍,應該行動能力很有限,但是孫傳庭怎麼說的?明明知道
崇禎十二年春,關內的後金部隊準備要出塞回家了,結果突然間又不急著去硬闖想攔截的
明軍了,就在關內繞來繞去。啊?明朝有辦法追上去嗎?沒有。
當然明軍也不是慢到像烏龜,機動性對明軍而言就是能不能在後金軍抵達前,把兵力塞到
最關鍵的據點裡面,或是野戰軍能不能在據點被攻破之前就靠向後金給予牽制甚至解圍;
袁崇煥在己巳之變中,也是沿途去追著後金軍,意圖抄到後金軍之前,並且背靠城牆列陣
;崇禎十二年春,孫傳庭也是奉命要抄在後金軍之前,堵住出長城的路。
回到歐洲,這裡用古斯塔夫的最後一輪作戰來解釋。1632年秋季,古斯塔夫和華倫斯坦在
紐倫堡附近集結重兵對抗,後來古斯塔夫首先後勤撐不下去,強攻受挫之後就把大軍拆開
來後撤,分散就食;華倫斯坦也隨後照做,並率主力入侵東北方的薩克森。
古斯塔夫認為時機可趁,於是十七天內率本部兵往東北方向急馳超過六百公里,沿途收攏
附近的其他小股部隊(較慢的步兵和重炮晚兩天到四天才到),企圖突襲華倫斯坦,但後者
也已經收攏霍克(Holk)和帕本海姆的兵力,古斯塔夫因而退卻。華倫斯坦認為古斯塔夫走
了,於是又分散兵力,結果古斯塔夫回頭來攻,帕本海姆因此是在呂岑戰役打到一半才帶
騎兵加入戰鬥,帕本海姆的步兵晚上抵達的時候華倫斯坦已經沒鬥志打下去了。
看到關鍵了嗎?兵力分分合合,如何取得足夠的情報,如何用比對方早一步集中兵力,在
關鍵的地方發揮作用,這就是機動性的意義。兵力的分合,與後勤有關,也與戰略上需要
轉用兵力應付不同戰線有關。
帕本海姆在1632年的作戰更完全顯示出機動的價值。他以哈默爾恩為軸心,不斷攻城掠地
,進行類似游擊戰的活動。呂岑戰役之前,他是從西屬尼德蘭的馬斯垂克(八月下旬)返回
帝國境內,九月底途經帕特伯恩南折,該年第二次於赫克斯特爾痛扁敵軍,接著北上在希
德斯海姆(十月上旬)退敵,最後才於十月底奉命東進增援華倫斯坦。
再回頭來看默西。
1643年圖特林根和1645年梅爾根特海姆戰役,都是趁法軍兵力分散,長途進行突襲,這兩
場就不用多說了,前面古斯塔夫就是想要幹類似的事情。
默西在死前的最後一輪作戰,是由攻轉守的典型:
1.內線調兵
因為法軍與瑞典在戰區內增兵,默西也相應的從東線的皇家陸軍取得增援
帝國軍享有內線作戰的優勢,這是他們能同時對抗法國和瑞典的一個原因
2.河防與隘口
由於法軍不斷以兵力優勢進犯,默西必須仰仗地理屏障來遲滯敵方
雙方會不斷在不同的渡口和道路之間游移,分合不定,最後法軍還是用兵力優勢強行通關
3.互為犄角
默西加強各城鎮的守軍後,率主力部隊尾隨法軍,使法軍若要攻城,將面臨腹背受敵
最後法軍只好決定先打掉默西的野戰軍,但是默西選好戰場已經設防了,因此是苦戰
明清鼎革之際,板上討論過的己巳之變有很多值得探討之處,都可以看出機動力與情報的
掌握有多重要;歐洲三十年戰爭以降也有很豐富的運動戰案例與相關理論。
其實要講機動作戰,蒂雷納和蒙特庫科利的1675年作戰是最知名的範例,不過我對此不是
非常熟,建議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上網查相關資料。
作者: jason222333 (發呆)   2019-12-14 18:45:00
明軍後勤很弱 會不會機動一半就缺糧譁變了
作者: overno (狗不理)   2019-12-14 19:40:00
明軍不是機動力不足而無法阻截後金,問題是打不贏,後金遇神殺神,遇佛殺佛,明軍就算追上後金也只是被打爆而已
作者: montmartre (montmartre)   2019-12-15 10:25: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