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疑問] 中古世紀人們對印度為何高度重視?

作者: chrischiu (mini)   2014-05-17 11:26:00
※ 引述《calebjael (calebjael)》之銘言:
: 香料之所以在歐洲會那麼重要﹐功效固然是原因之一(具體後述)﹐
: 而“商品地位”也是很重要的。
: 我們今天在回過頭來看香料時﹐常常犯的一個錯誤是用今天的商品來類推﹐
: 因此而認為香料是炒作出來的﹐或者難以理解為什麼當初歐洲人會對香料那麼執著。
: 而事實上﹐香料是一種延續了上千年的商品﹐並在這上千年中有價格的波動﹐
: 自然就不再是一種簡單的商品了。
: 在亞歷山大大帝之前﹐由於東西方貿易交往的稀少﹐當時的香料在歐洲並不流行。
: 後來雖然印度香料開始日益增加﹐但在歐洲還是並不常用。(用來屍體防腐倒是有﹐
: 但主要是埃及、中東地區)
: 到了羅馬共和國後期、帝國早期﹐隨著羅馬的強盛﹐大量的香料從印度運入東非、
: 埃及、地中海東岸﹐然後隨之進入羅馬。
: 此時的香料是較便宜的﹐而非後世那樣高價﹐因而迅速佔據了市場。
: 按當時的羅馬史料記載﹐公元1世紀時﹐黑胡椒一磅4迪納厄斯、白胡椒7、
: 生姜6、肉桂50﹐最貴的純桂皮油則一磅1500迪納厄斯。
: 迪納厄斯(denarius、denarii)﹐即小銀幣﹐重量初為一磅的1/72﹐
: 後為1/96。(wiki有中文詞條可參考)。
: 作為對比﹐當時一個羅馬士兵年俸是225迪納厄斯﹐可以買50多磅黑胡椒﹐
: 因此雖然香料也不算便宜﹐卻也是很多家庭能夠承擔得起的。
: 這使得香料迅速在羅馬帝國普及開來。
: 在現代的考古發現物中﹐不管是日耳曼前線的羅馬軍營﹐還是英格蘭的羅馬軍營﹐
: 都有不少香料發現﹐可見當時即使是在前線地區﹐還是能夠使用香料。
: 但到了羅馬帝國後期﹐隨著東西方都陷於戰亂﹐波斯、阿拉伯相繼興起﹐
: 商貿之路受阻﹐香料就開始價格攀升﹐到了公元4世紀﹐1公斤黃金就僅能換90公斤香料﹐
: 隨後除了十字軍時期由於攻佔地中海東岸﹐香料價格有所下降之外﹐
: 長期之內香料的價格都是居高不下。(畢竟歐洲不產香料﹐跟絲綢、瓷器這種
: 日益普及化、平民化的商品不同)
: 因此香料就成了歐洲的一種執念﹐一種對過去羅馬帝國輝煌時期的懷念。
: 就跟中國的“什麼才叫盛世﹐就是要黃河清啊”一樣﹐
: 慢慢變成一種“什麼叫做恢復羅馬榮光﹐就是要小騎士也有香料用啊”。
: 在這種執念下﹐香料就又慢慢變成了一種身份、地位、財產的象征﹐
: 以至於一段時間內﹐香料直接成為地租、貨幣來流通﹐在同等財富下﹐
: 貴族寧願拿香料出來作為財富象征而非黃金。
: 這種傳統延續到現在還有。當年威爾斯親王查爾斯舉行儀式接收形式上的公爵領地時﹐
: 接受的領地貢品就包括一磅胡椒。
: 因此﹐單純從商品的角度出發﹐探討其價格、功效﹐是難以解釋歐洲人對香料的執念的。
: 當然﹐香料也有其功效。
: 但正如金魚所說的﹐這種功效不是體現在有些人所說的肉類防腐上。
: 事實上在中世紀時﹐香料的價格遠高於肉類﹐與其為了防腐而是用香料﹐
: 還不如直接扔掉肉類﹐拿香料去換來十倍的新鮮肉類。
: 香料在飲食上的防腐作用﹐主要是體現在酒品上﹐而非食品上。
: 由於中世紀時期的器皿、保存、開封再密封都遠不如後來﹐辛苦釀出的一大桶酒﹐
: 若不趕緊喝完﹐沒幾天就會變味變質﹐喝起來讓人倒胃口。
: (英國中世紀的王室賬本就屢見將變質葡萄酒拿出去送給貧民喝以示親民。XD)
: 在當時甚至常常有人迫不得已﹐在酒還釀到一半就開始喝﹐以搶著能多喝幾天﹐
: 14世紀的法國詩人德尚就一邊抱怨時間不夠的葡萄酒難喝﹐一邊不停地喝。
: 當時的行家就是能夠把握好時間度﹐既提前開封﹐又不提前太多﹐
: 使得酒能夠多保存幾天。但要把酒運到遠地、保存久遠一點﹐單單靠行家是不行的。
: 所以在中世紀時就慢慢流行起了在酒品中添加香料。
: 苦艾酒(味美思酒、威末酒、Vermouth)、北歐格拉格(Glogg)都是這種習慣遺風。
: 添加得好﹐酒也價格貴﹐比用來防腐肉類市場更大。
: 最後﹐關於絲綢﹐在羅馬帝國時期絲綢確實一直比較高價。
: 西元301年﹐羅馬皇帝戴克裡先就曾頒布“限制最高價格法”(可參考wiki戴克裡先
: 詞條。“限制最高價格法”無中文詞條﹐英文詞條為“Edict on Maximum Prices”)
: 在其中規定(引英文wiki)﹕The highest limit was on one pound of purple-dyed
: silk, which was set at 150,000 denarii.
: denarii就是前所述迪納厄斯的復數形式。(1/72 到 1/96 磅)
: 也就是說﹐一磅紫色絲綢的價格﹐大約是3萬多磅黑胡椒﹐或者1500多磅白銀。
: 按照羅馬時期金銀大約1:12 到 1:15的比值﹐也有100多磅黃金。
: 當然﹐這是最貴的紫色絲綢﹐其他顏色的絲綢未必有這麼貴﹐
: 但這也是最高限價﹐而且其他絲綢盡管便宜也不會就賤價百倍﹐
: 所以若說當時羅馬的絲綢跟黃金差不多等重等價﹐並不誇大。
: 西元552年﹐東羅馬帝國從中亞輾轉弄到蠶與桑種﹐自此絲綢的價格才開始回落。
希臘人隨著亞歷山大與塞琉古帝國很早就到北印度,與當地人有所交流,早期的佛像甚至有受希臘雕塑的影響。隨著時間流逝,希臘對中亞與印度的影響已經微乎極微,大概僅見於史冊。西方人也幾乎沒見過印度人,也難怪哥倫步誤把美洲原住民誤認為印度人。
大規模的交流應該是英國征服印度以後,人民喜歡印度的哲學,冥想與瑜伽,語言學家也發現歐洲與印度的語言有很大的共通處,好像先發現兄弟的唸法都很像,也因此演繹出印歐民族這個概念。只是我很好期,亞歷山大在征服波斯印度的過程中,不知道有沒有發現彼此的語言都很相近,其實是波斯印度都是雅利安人,大家系出同門XD
作者: PrinceBamboo (竹取駙馬)   2014-05-17 11:40:00
亞歷山大沒有發現 是18世紀首先發現梵語,波斯語,希臘語和拉丁語有相似之處 之後印歐語系的研究都由此開始可以參看維基百科: 印歐學 Indo-European studies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