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發現東亞》:滿洲是「多邊邊疆」,其歷

作者: Su22 (裝配匠)   2019-12-14 22:47:14
https://reurl.cc/Zng7Q6
《發現東亞》:滿洲是「多邊邊疆」,其歷史很難被任一主權國家所壟斷
文:宋念申
邊緣異動——滿洲作為多邊邊疆
明、朝、日三國在半島的戰爭,最後誰也不算贏家。朝鮮社會經濟被嚴重破壞,很長時間
不能恢復;戰爭迫使朝鮮宣祖分出一部分權力給儲君光海君,使敏感的立儲問題在戰後更
加複雜,更導致日後光海君對明廷的不滿。日本豐臣政權崩盤,又進入新一輪政治動盪。
但從另一方面說,社會結構的破壞也刺激了流動性。大批朝鮮中人、常民趁亂獲得兩班身
分;日本也湧現新一批權貴階層。從地區格局看,由於各國更專注於內部事務,中日韓在
其後將近三百年中沒有出現大規模國家間衝突。這可以說是明軍援朝奠定的歷史條件。
當然,如此大規模變亂,總是有獲益者的。獲益最大的有兩位。其一是日本的德川家康:
這位大名沒有參與侵朝戰爭,保存了實力,這使他在後豐臣時代的角逐中最終勝出,得到
「征夷大將軍」之位,建立統治日本兩百六十五年的江戶幕府。第二位則是努爾哈赤及其
領導的女真/滿洲政權。滿洲的崛起多少有些意外,因為它本來是東亞地緣政治格局中不
很起眼的一位。誰也沒有想到這個「邊緣」政權有朝一日竟然強大到入主中原,平定內亞
,經略海疆,成為東亞歷史上一等一的強盛帝國;不但讓「中國」的概念為之一變,更使
東亞地區格局煥然一新。
拜豐臣侵朝所賜,滿洲的崛起有其偶然性。明朝用來箝制東北女真、蒙古諸部的,是遼東
的兵馬。但在援朝戰役中,遼東精銳作為主力赴朝,也就無暇顧及東北邊疆的內部權力變
化。戰前,建州左衛的努爾哈赤已經將四分五裂的建州女真統一。至戰爭起,努爾哈赤趁
機繼續坐大,令毗鄰的海西女真和科爾沁蒙古感到威脅。明軍從朝鮮班師那年,努爾哈赤
吞併海西女真的戰役也開始了。此外,包括朝鮮之役在內的萬曆三大征給北京造成很大的
財政負擔,其後以節流為目的的改革又動搖了政權的穩定性,終致內亂不已(李自成即為
驛制改革中被裁撤之驛卒);而軍隊要應付內地蜂起的叛亂,就更缺乏足夠的力量投入東
北邊疆的防務。
但是從歷史長時段看,滿洲的崛起又屬必然。這和中國東北地區的地緣戰略位置有極大的
關係。要把這層關係講清楚,我們需要轉換一下視角,不是從中原來看滿洲,而是以滿洲
為中心來看整個東亞。
歐亞大陸板塊的東北部,冬長夏短,氣候苦寒,被周邊各個農業文明視為邊緣「蠻荒」地
帶。這裡是通古斯人群為主體的人類世居之地。其南部與華北、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毗鄰
的區域(包括今天中國的東三省和內蒙古東部、俄羅斯遠東區的南部和西伯利亞區的東南
部、蒙古國東部、朝鮮北部,以及薩哈林〔庫頁〕島—南千島群島—北海道一線),在歷
史上產生過諸多大大小小的政治體,它們和周邊政權有著頻繁的交往,是溝通東亞的文化
、經濟、交通樞紐。因為歷史上該地區最主要的人類活動圍繞黑龍江及其支流展開的,我
暫且把它稱為「大黑龍江區域」,但它不僅包括黑龍江諸水系,也包含臨近的遼河、鴨綠
江、圖們江水系流域。
漢文史料中,這個區域的世居族群包括扶餘、沃沮、肅慎、挹婁、室韋、靺鞨、蝦夷、契
丹、女真等等,但這些族群的界限其實很不清楚。在長期歷史發展中,不但世居族群相互
有交疊、融合、分化,和周邊的漢、韓、大和、蒙古等族群也有相互吸納和融合。總的來
說,世居族群主要從事採集、狩獵和游牧,在南部靠近農業區域的地方,則有農業生產。
他們接受周邊文化(特別是中原文化)的影響,但也保持自身獨特的社會、經濟、政治結
構和文化特質(如薩滿教)。
我們現在習慣認為東北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在多數時間裡,中原王朝並不直接統治
這一地區,漢時建立的四郡和唐時建立的安東都護府,僅及遼東到朝鮮半島北部。多數情
況下,中原與東北或建立宗藩關係,或實施羈縻管理。反過來,歷史上這個地區興起過許
多強國,往往對中原王朝構成極大威脅。扶餘後裔建立的高句麗(前三七—六六八),極
盛時勢力橫跨遼東半島、朝鮮北部,直至日本海,先後擊敗過倭、百濟、新羅、隋唐等勁
敵。其後靺鞨人的渤海國(六九八—九二六)被稱為「海東盛國」,對唐王朝稱藩屬,同
時和日本有頻密的使節往來,與朝鮮半島上的統一新羅也強化了貿易關係,可以說是東北
亞的樞紐之國。再後來,契丹建立的遼(九一六—一一二五)和女真建立的金(一一一五
—一二三四)都曾進取中原,迫使宋王朝或納貢,或南遷、稱臣。
清代以前將全部東北納入「中原王朝」直接管轄的,其實只有蒙元。元中央政府設立遼陽
行省,管理大黑龍江地區。但元是從北至南,滅了金和宋之後才入主中原的,而創建蒙古
帝國的成吉思汗,則生長、起家於黑龍江源頭之一的鄂嫩河地區。因此元從根子上說,和
清一樣,本就是從這個地域興起的。明朝雖設立奴兒干都司,統轄鴨綠江到庫頁島的廣大
地域,但仍屬羈縻統治,且設司時間只有短短二十五年。
今天無論是在中國、朝鮮/韓國、日本,還是俄羅斯,東北歐亞/大黑龍江區域的歷史都
是作為「邊疆」來敘述的。而恰恰因為它是「多邊的邊疆」,其歷史很難被任何一個當代
主權國家的國內史所壟斷。如果我們把這個多邊邊疆視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歷史單位,有其
自身的發展邏輯和脈絡,反而更清楚一些。可以看到:從高句麗擴張,到忽必烈進犯日本
,大黑龍江區域興起的政權,在滿清崛起前就是衝擊東亞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有歷史學
家把中國歷史演進線索,總結為中原農耕區域與草原游牧區域的相互爭奪,但這個說法似
乎過多強調兩個生產型態的對立。美國學者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指出,成熟的農
耕社會和游牧社會,其內部是相對穩定的,而動盪的根源,往往是遊走於兩種社會型態之
間的「中間」地帶。
中國的內亞邊疆,特別是東北,正是這樣一個中間地帶:它既不純是農耕,也不純是游牧
。而且東北的震盪,波及的不僅是中原地區,而是整個東北亞。努爾哈赤和滿洲的崛起,
也適合放到與明、蒙古和朝鮮互動的框架下來認識。
明代女真大致分為南部的建州女真、東部的海西女真和北部的野人女真三大部。各部之間
和內部又多有爭鬥,各不相屬。明將元北逐之後,為清除蒙古影響,拉攏東北女真及其他
部族,建立了對大黑龍江區域的羈縻管理。明在此地前前後後設立多達數百個衛所,儘管
衛所的長官是由各部首領世襲,但明在名義上對長官有任命權。明對此地的羈縻手段是多
方面的:在經濟上將中央冊封與當地人亟需的朝貢往來、互市貿易特權掛鉤;在政治上聯
弱抑強,防止一家獨大;在軍事上聯合朝鮮,進剿侵擾邊境的小部落。明在建州女真部設
建州衛、建州左衛和建州右衛三個衛所。努爾哈赤的先祖猛哥帖木兒,就是建州左衛的首
任指揮使,其勢力範圍最早在長白山和圖們江兩岸。十五世紀後期,建州左衛西遷到遼東
的渾河一帶。
蒙古方面,元朝被推翻後,蒙古分裂為瓦剌、韃靼和兀良哈三大部。其中最東部的兀良哈
一度歸附明朝,活躍在與女真相鄰的松花江流域。十五到十六世紀,韃靼諸部逐漸控制兀
良哈地區,南拓至長城及遼西,同海西女真有過衝突。到明末,其中的察哈爾部一枝獨秀
,其首領林丹汗承襲蒙古大汗之位,號令諸部。科爾沁、內喀爾喀等部則和建州及海西女
真交往頻繁,互市通婚不斷。在努爾哈赤下令創制「國書」(滿文)前,女真文書政令多
依靠蒙古文。
朝鮮方面,十五世紀前中期世宗大王北拓版圖,在圖們江中下游設六鎮,對當地女真實施
進剿和懷柔並用的政策。不少女真首領受朝鮮冊封,所屬族人融入朝鮮社會。所以儘管朝
鮮和女真皆為明藩屬,朝鮮則更將女真視為朝鮮的藩屬。不過因建州女真時常侵擾擄掠,
朝鮮亦視之為最大安全隱患。以至於豐臣侵朝時,努爾哈赤曾上書明廷,自告奮勇出兵援
朝,卻遭到朝方的斷然拒絕。
建構大清——皇太極的多元帝國
雖然豐臣侵朝戰爭極具歷史意義,但在滿洲崛起前,東北亞地緣政治鬥爭的主線,仍是明
和蒙古的爭奪。在明、蒙古、朝鮮和女真的多邊關係中,女真被擠在犄角,論人力、物力
、財力都是最弱的一方。正因為處在多邊犄角,女真人一開始要處理的就不是和明的雙邊
關係,而是多邊關係;也正因為女真實力最弱,所以滿洲政權不能僅滿足於當一個女真人
的政權。它必須是一個多元的政權,才能在多邊競爭中存活、壯大。這一特點,勾畫了以
後清王朝在區域格局中的基本面貌,也決定了十七世紀中期以後東亞地緣格局的基本面貌
。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他們所建立的國家,其歷史意義不在於取代了明朝—這和我們習
慣的,從中原視角,把清朝的崛起僅看作「明清鼎革」很不一樣。特別是皇太極,他創建
的大清,是一個容納滿、蒙、漢的「天下國家」。這與其說是他更有雄心/野心,不如說
是地緣形勢使然。
一六三六年是滿洲政權極具轉折性的一年。三月,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位貝勒齊聚瀋陽
,正式奉皇太極為蒙古大汗,奉尊號「博格達.徹臣汗」,意為「寬溫仁聖汗」。五月,
皇太極把國號由「後金」改為「大清」(daicing gurun),改年號「天聰」為「崇德」
。在漢臣獻上的表文中,將皇太極稱為「寬溫仁聖皇帝」。參加登基儀式的朝鮮使臣,礙
於與明的宗藩關係,拒絕行三跪九叩之禮,即不承認他為天子。於是這一年年末,皇太極
以朝鮮破壞盟約為由攻朝,這是他第二次入侵半島。上一次(一六二七年),皇太極逼朝
鮮簽下兄弟之盟,並應允在滿洲與明之間保持中立;這一次,他迫使朝鮮斷絕與明的宗藩
關係,成為清的臣屬,助清滅明。
這幾件集中發生的事情,標誌著滿洲政權至少在名義上,已經不再是一個女真人的國家,
而是一個要成為「天下」的國家了。理解幾件事情的原委,我們可以看出,儘管此時距清
軍攻占北京還有七、八年的時間,清帝國的國家意識形態建構,已初具雛形。
還是要先從努爾哈赤說起。上文曾提及,明代女真是個分裂的、互不相屬的群體。努爾哈
赤憑藉他出色的外交和軍事手段,一邊不斷向明輸誠,一邊趁遼東空虛統一了建州女真。
這使得鄰近的海西女真如臨大敵。其中實力最強的葉赫部,在一五九三年聯合同為海西的
輝發、哈達、烏拉三部,併科爾沁蒙古、錫伯等共九個部族進犯建州。努爾哈赤在古勒山
之戰中大敗九部聯軍,並在隨後的二十年中逐步吞併了哈達、輝發、烏拉。
一六一六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永陵鎮)建立「後金」國(aisin gurun
),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定年號「天命」。兩年後,他以「七大恨」為藉口,宣告與
明為敵,隨即攻下遼瀋,擄掠大量人口。明朝這時才意識到努爾哈赤的威脅,在一六一九
年,聯合了名義上統治蒙古諸部的察哈爾部林丹汗、朝鮮和葉赫部,試圖剿滅後金,卻被
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一戰中各個擊破。隨後努爾哈赤消滅了葉赫,完成了對海西女真的吞併
;又花了數年時間,將北部的野人女真諸部也納入統治之下。
雖然「後金」的國名明顯有追溯完顏氏建立的金朝的意味,但努爾哈赤在一統女真諸部的
同時,十分注意籠絡蒙古。鄰近的科爾沁和內喀爾喀五部,都曾與建州對抗,努爾哈赤不
以為意,透過聯姻、互市等方法逐一拉攏。身為蒙古大汗的察哈爾林丹汗,開始擔憂努爾
哈赤對漠南蒙古的滲透,發兵征討科爾沁和內喀爾喀,但這反而促使它們成為最早與後金
/滿洲聯合的蒙古部族。科爾沁尤其成為滿蒙聯盟的典範,對清帝國的創建和維護出力極
大。著名的孝莊皇后,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在大沽口重創英法聯軍的僧格林沁,都出自
科爾沁部。努爾哈赤的年號「天命」,就是一種跨文化的政治目標。因為「天」在滿、蒙
、漢文化中,都代表著政權合法性的最高來源,可謂三者的最大集合。
努爾哈赤去世時,其政權所轄,已是一個多元族群的國家。遼東有大量漢人從事農業生產
,經過早期擄掠和招撫,這裡的漢人日益增多,總數甚至超過了女真。隨著蒙古部族加入
,蒙古人的比重也在增大。此外還有為數不少的朝鮮俘虜,在薩爾滸之戰後被吸納進來。
人口、土地增加,利益分化也越來越明顯。皇太極面對的,就是一個內部矛盾錯綜複雜、
對立日益尖銳的國家。他一面繼續發展努爾哈赤創制的八旗制度,在滿洲八旗之外,分設
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讓各族群都有人口納入旗制。一方面因俗而治,以漢治漢、以蒙治
蒙。對女真族人,他強化汗權,並以「國語騎射」來塑造認同。一六三五年,他正式命令
,以「滿洲」作為女真諸部的統稱,把過去分裂的部落國家聚攏到一個新的名稱之下。尤
其區別於努爾哈赤的是,他結束對漢人的苛政,保護漢民,重用漢官,以明朝為參照來建
立、完善政府架構和法律制度,並開科取士招攬人才。經過這一番「天聰新政」,滿洲政
權的軍事實力、生產能力、政治能力都大大增強,勢力在長城以北不斷鞏固。在滿漢大臣
的不斷諫言下,入主中原也提到了議事日程上。
明初中原政權之所以能夠取得對北元的勝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建立了和朝鮮半島、女
真,甚至是部分蒙古部族的聯盟。到了滿洲崛起之時,皇太極的戰略選擇也是如此。他曾
言「取北京如伐大樹,先從兩邊砍,則大樹自仆」。地緣上看,中原的「兩邊」,正是察
哈爾蒙古和朝鮮。一六二七年和一六三六年,皇太極兩攻朝鮮,最終斬斷朝鮮與明朝的同
盟,並且強迫朝鮮派兵參與攻明。經過多年征戰,皇太極終於在一六三四年徹底打敗林丹
汗,征服了察哈爾在內的整個漠南蒙古。
不過皇太極最大的成就,還不僅是奠定了一個多元帝國的軍事和政治基礎,而是締造了其
多元一統的意識形態。清代文獻皆記錄,在征服察哈爾後,林丹汗的妻子奉上標榜政治正
統性的「傳國玉璽」。這個消息大大神化了皇太極的地位,也直接導引出各部族大臣的勸
進。一六三六年,他接受「博格達.徹臣汗」之號,名義上成了蒙古人的大汗,成吉思汗
的繼承者。這標誌著數百年來只能由蒙古黃金家族(相當於是成吉思汗的後裔)承續大汗
之制的終結,此後蒙古大汗皆為清帝。緊接著,他把國號改為「大清」,不再將這個國家
說成是女真金朝的延續。特別有意味的是,在百官勸進皇太極受尊號時,由多爾袞代表滿
洲、科爾沁的土謝圖濟農巴達禮代表蒙古、都元帥孔有德代表漢人,分別跪獻表文,顯示
著這個新的最高統治者統合了滿洲汗、蒙古大汗和中原皇帝這三個角色。
就滿洲政權而言,迫使朝鮮臣服,原本是明清之戰中的戰略行為,但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
,這種臣屬關係的建立很快就有了軍事征服之外的含義。歷史學者王元崇認為,清透過與
朝鮮建立宗藩關係,在入關前幾年就已經在逐步塑造自己的「中國」認同。而入關後,清
韓宗藩關係更成為此後清朝和其他屬國建立名分的模板,也成為清代宗藩制度中最為典型
和牢固的雙邊關係。
皇太極雖然沒有活到清軍入關的那天,更未能預見此後一統漠西和漠北蒙古,但他的「天
下」布局,在生前已現雛形。
作者: moslaa (萬變蛾)   2019-12-14 23:32:00
錯版吧
作者: carsen (carsen)   2019-12-14 23:46:00
挺有趣的~
作者: kpier2 (條漢子)   2019-12-15 00:24:00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要凹大家來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9-12-15 01:06:00
滿洲的"天下觀"??
作者: corlachang (可樂)   2019-12-15 17:50:00
有學者根據考古,認為商是從黑龍江來的族群,由於東北地理條件不如西北游牧空間大,所以有強烈向南發展的尚武精神,遷徙到黃河,到了盤庚於是改游居為定居中共以後的的考古顯示,傳統所謂的四方邊疆都有文明發
作者: vandervaal (kensu)   2019-12-16 00:47:00
樓上提到的東西滿有趣的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9-12-16 06:32:00
在中國這種國族考古源流問題很多,尤其有政治問題,很多內容不是根據出土現狀,而是政策需求,內容要小心考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