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平均而言軍隊中的弓兵比例?

作者: sfsm (有初老症狀的鹹魚)   2016-02-15 00:05:00
※ 引述《yhvhyod (四宅公子)》之銘言:
: 最近因為在看考工記發現製弓真的大不易:
: 凡為弓,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體,冰析灂。冬析干則易,春液角則
: 合,夏治筋則不煩,秋合三材則合,寒奠體則張不流,冰析灂則審環,春被弦則一年之事
: 。
: 一把弓的製程居然要一兩年才行!
: 另外兵員技能訓練上發弓的角度與上箭的流暢度訓期也很長,
: 上陣時不湊巧遇上逆風也射不遠。
: 請問這麼吃資源的兵種平均而言軍隊中的比例到底有多少?
: (原本想直接轉文的,不過權限變了囧rz。)
應該說中國(或是亞洲國家)並沒有不一定會編制真正的專屬弓兵,
也有可能是『配戴弓弩的步兵或騎兵』...
當然每個朝代或是不同的書籍都有不同看法...
沒記錯的話這樣的戰術可以推到唐朝《李衞公兵法》就有這樣記載,
『弩手去賊一百五十步即發箭,弓手去賊六十步即發箭。
若賊至二十步內,即射手、弩手俱捨弓弩,令駐隊人收。
其弓拏手先絡膊,將刀棒自隨,即與戰鋒隊齊入奮擊。』
所以弓弩手本身也是要面對近戰...
但是《太白陰經》就有不同看法
『弩張遲,臨敵不過三發,所以戰陣不便於弩,非弩不利於戰,而將不明於用弩也。
夫弩不離於短兵,當別為隊,攢箭注射,則前無立兵,對無橫陣;
復以陣中張,陣外射,番次輪回,張而復出,射而復入,則弩無絕聲、敵無薄我。
置弩必處於高,爭山奪水,守隘塞口,破驍陷陣,果非弩不利也。』
宋朝的《武經總要》也是認為要專屬的弓弩手
『唐諸兵家皆謂「弩不利於短兵」,必以張戰大牌為前列,以禦奔突,亦令弩手負刀棒。
若賊薄陣,短兵交,則捨弩而用刀棒。與戰鋒隊,齊入奮擊,常先定駐隊人收弩。
近世不然,最為利器。五尺之外,尚須發也。故弩當别為隊,攢箭駐射,則前無立兵,
對無横陣。若虜騎來突,駐足山立不動,於陣前叢射之,中則無不斃踣。
騎雖勁不能駛,是以戎人畏之。又若爭山奪水,守隘塞口,破驍陷勇,非弩不克。
 弩之法,不可雜於短兵,尤利處高以臨下。但於陣中張之、陣外射之,進則蔽以旁牌,
依次論廻(輪迴),張而復入,則弩不絕聲,而無奔戰矣!故特出此法,以具于右。』
但是明朝的《程氏心法》又有和《李衞公兵法》很類似
〈射弩兼用鎗刀說〉
『古兵臨陣,鎗一桿、弩一張,箭筒、藥壺、箭刀各一件,腰束綎帶,或搭膊懸弩等,
於右腰持鎗。而陣遇敵,遠則用弩,近則用鎗,其法善矣。
余思發弩之時,必棄鎗於地 ,及用鎗時,復垂首執鎗。苟敵近人稠,寧無失誤,
或謂鎗有纂者,用弩之時,將鎗竪立於地,苟(可)無垂首拾鎗之窘。
豈不知鎗後有纂又不能用之如法乎。且鎗體長,敵苟驟近叢合,惟利於當刃一面,
而左右 兩旁則稍難於運用刺劄矣。然當面臨敵,又無如長鎗之利者。
余故思長刀可以濟鎗之兩旁,與之長短兼用。鎗斯盡善也。
刀長三尺七寸,懸插腰之左帶,敵將接刃之時 ,即將弩擔一頭斜I後腰間帶内,
拔刀對敵,四面八方猶能圓轉砍殺,似於甚便。』
〈弩兼鎗刀行陣說〉
『聞警出征,營陣未定,道途險隘,必須預防倉卒遇敵,則弩衝銳。
古人所謂「負弩先驅」是也。今以弩手兼鎗者,則挂弩於肩。益(蓋)以鎗長且重,
非兩手不能持行 ,如弩束腰間則脱卸不速。惟在肩上一置鎗時,弩即入手,
上弦搭箭,便利無過兼刀者,則執弩而行遇敵時,即以兼刀之弩為發弩,
兼鎗之弩為進弩、上弩,輪番更射可也 。』
反過來說同樣是明朝的《武備制》卻是引用《武經總要》敘述...
認為應該要用專屬弓弩手...
另外明朝的『出警入蹕圖』可以看出將士配有弓箭的比例非常高...
但是畢竟是皇帝的衛戍部隊,也不能當作一般軍隊來看...
作者: roseritter (滿城皆帶閃光彈)   2016-02-15 00:48:00
作者: Theo57 (敶)   2016-02-15 10:44:00
我印象中宋代有考慮過在弩的握托後面安裝槍頭,捲入近戰可把弩反過來肉搏...不過好像有反對的認為太蠢。
作者: bloodpledge (傳說唷唷唷)   2016-02-15 11:19:00
裝在那感覺很危險...
作者: PeterChen (還是彼得陳)   2016-02-15 13:04:00
就把弓弦俱卸 在弩頭增一扣具 刺刀裝上 即可肉搏此乃最早之刺槍術
作者: gfneo (gfneo)   2016-02-15 13:27:00
作者: leptoneta (台湾高山族自治区书记)   2016-02-15 15:25:00
明朝不是放棄弩改用火槍了?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16-02-15 15:44:00
明朝西南地區的部隊還是有用弩
作者: microball (無華之果)   2016-02-16 02:22:00
好文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