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稷山之戰相關史料的問題

作者: KoujikiOuji (古事記王子)   2016-02-13 01:02:47
稷山之戰是一場參戰雙方都宣布獲勝的戰役,若是考諸明日韓三方的史料,這種
各說各話的傾向就更明顯。然而不同史料之間究竟還是有可信度上的差別。為了以下
討論方便,先把主要相關的史料貼出來:
明韓側(我就直接借用網路上這篇文章了):
http://tieba.baidu.com/p/3859072260?see_lz=1
日本側(主要來自於《日本戦史‧朝鮮役(文書-補伝)》,補伝的168-179頁:
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936356
以上這些資料先過濾掉18世紀成書,已嫌太晚不大可能會有當事人的親身經歷者
,再把剩餘的資料依其成書年代先後羅列如下:
《兩朝平壤錄》(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
《宣祖實錄》(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
《亂中雜錄》(萬曆四十六年戊午,1618年)
《象村稿》(天啓元年,1621年)
《宣廟中興志》(崇禎後二十一年己丑,1649年)
《宣祖修正實錄》(1657年)
《黒田家譜》(1688年)
《温故私記》(不詳。作者国重政恒生於1638年,所以成書至少也是1650年代後)
《菅氏世譜》(不詳。但作者貝原好古生於1664年,成書至少也是1680年代以後)
第一個比較明顯的事實是,日方史料(最後三本紅色)的成書都比明、朝鮮晚。然
而我並不是要說因為他們成書時間較晚,距離當時人事物都在五七十年以後,所以可
能不可靠;我要說的其實是,因為日方史料較晚出,所以在編纂時幾乎可以說都對照
了最早出的《兩朝平壤錄》。這可從後三者史料不是引用了明軍斬級二十九,就是明
軍主將包括千總李益喬、把總劉遇節這兩點看出來。
(其實上面連結中羅列明、朝鮮史料的那篇文章也是一樣的意見。在我看來日方參
考《兩朝平壤錄》一事可說是證據確鑿,因為明朝的把總實在只是小官,日方根本不
可能知其姓字,要是知道其官之小也不可能大書特書,朝鮮側資料也根本沒提過劉遇
節此人,唯一解釋就是日人照抄明人史料而不察。)
之所以要指出後出史料有參考已出史料的原因之一是要說明,日人在消化明人史
料的同時很顯然屏棄了對日方不利的記錄。雖然日人藉由《兩朝平壤錄》知道了明方
主要將領的姓名,但是完全不採信明方最後擊破日方的觀點,也故意無視明軍起初只
有二千人,最後也只增加到四千人的事實,在編寫《黒田家譜》時還是照樣把明軍說
成滿山遍野數倍於我之眾(見上引補伝168頁。這點連《日本戦史‧朝鮮役》的編者都
看不下去,另外寫了一排小字註釋說此處記述失於誇大)。
(又,像《宣廟中興志》就是很坦白的說他是「以象村稿中征倭志爲源」)
第二個原因是要說明,日方因為不採信明軍獲勝的紀錄,也就完全忽略了素沙坪
這個地點其實離稷山有點距離的事實。從《象村稿》的記錄來看,所謂的稷山之戰其
實是個兩階段會戰:第一階段發生於南側的天安-稷山之間,明軍只有兩千人;第二
階段在較北邊的稷山-振威之間,也就是所謂素沙坪(據朝鮮側的資料《朝野僉載》,
《兩朝平壤錄》的素沙坪即《亂中雜錄》的金烏坪)的位置。
請參考地圖:https://goo.gl/5PBAqE https://goo.gl/QH2tu5
根據《象村稿》的記載,稷山之戰後明軍其實是從稷山之南撤回振威,在振威-
稷山之間獲得兩千生力軍後又發生了素沙坪之戰。而從《宣祖實錄》的記載來看,戰
後明軍是先撤回振威,然後退守更北方的水原。這是不是說稷山之戰的真相就是日方
獲勝呢?不盡然。因為更有趣的一點是,照《日本戦史‧朝鮮役(本編・附記)》的說
法,這一戰之後日方也沒有繼續往振威、水原前進,而是先退回天安,接著才又前進
到稷山,然後更神奇的是拐往一旁的安城、竹山去了(《宣祖實錄》三十年九月十四日
辛丑:「賊於初十日,搶掠安城,進犯竹山境」)。
http://goo.gl/Hi3mYK
上面這張是《日本戦史‧朝鮮役》(経過表・附表附図)的稷山戰鬪要圖。這張圖
的戰鬥完全只有在天安-稷山之間進行,但實際上,素沙坪的位置是在成歡以北的地
方。也就是說按照日本戰史的復原,只有所謂的稷山之戰,根本沒有素沙坪之捷。(不
過這麼一來,弔詭的是,日人所援引的《兩朝平壤錄》部分內容,其實主要是記述了
素沙坪一戰的經緯,那麼根本就不應該摻入稷山之戰的相關記述之中。)
日人和明、朝鮮方面所記述史事的一大差異也就在於,從日方的紀錄來看雙方是
交戰於山陵起伏之地,也就是天安-稷山一帶的地形。明、朝鮮方的記載卻是,由於
天安-稷山的地形並不利於騎兵,明軍略為得手後見眾寡不敵,即便撤回;而素沙坪
一帶卻是「皆平原,多浅草,倭奴不能當銳騎」(此段見《江漢集》。雖然該書成書於
18世紀,但地形地貌變化的幅度應該不大)的平曠之地,因此也才是明軍得到另外兩千
人的援軍之後才選擇與日軍決戰的地點。
那麼,究竟素沙坪有沒有發生大戰呢?關於這點,詭異的是較早的《宣祖實錄》
完全沒有相關的記載。而《兩朝平壤錄》和《亂中雜錄》的記載與《宣祖實錄》也有
參差,《兩朝平壤錄》沒有把稷山與素沙坪分開梳理,而《亂中雜錄》好像完全沒有
明軍先在稷山交戰這回事。到《象村稿》寫作時可能才發現到這當中的問題,所以明
確的把稷山記述為兩階段的會戰。可能也就是因為發現到《宣祖實錄》竟然只提及稷
山而忽略了稷山-振威之間(即素沙坪一帶)的戰鬥,《象村稿》另外還補上了該區域
戰鬥中明軍的斬獲(斬六十四級。這六十四顆頭完全不見於其他史料)。
就我本人的意見來說,由於最貼近一手的原始資料恐怕只有《宣祖實錄》,《兩
朝平壤錄》、《亂中雜錄》的記述看起來和日方的資料在可信度上處於同一等級,要
嘛我們只能採信那最可靠資料所透露的一丁點資訊,要嘛只好大致同時採信雙方的說
法。(不過,像是關於日軍前鋒所說明軍有鐵盾防備鐵砲,因而採取鐵砲一發即乘煙突
入,乘明軍還龜縮在鐵盾後等待下一發齊射時突襲殺敗明軍之類的說法,可是連《日
本戦史‧朝鮮役》都不採信。雖然我覺得很有趣,但是全是騎兵的明軍應該不可能有
連人帶馬一道遮蔽的大鐵盾)
不過雙方交戰後的結果倒還算是滿明確的;那就是,都各自退回原地,而恰恰位
在中央的振威一帶則成了無人地帶。從這個結果看來,雙方都是在未摸清對方底細的
情況之下就已經決定停損了(當然,鑒於明軍實際上兵力薄弱,顯然被唬住的是日軍)
。這也可以說明無論是哪一方基本上都不會有太誇張的傷亡。
(《日本戦史‧朝鮮役》因為只採信了只採信《兩朝平壤錄》的《黒田家譜》,所
以真的還以為自己只傷亡29人;實際上,更可信的《宣祖實錄》和《象村稿》所記載
的明軍斬獲都不止此。《宣祖實錄》不但一開始就根據明軍戰報說「倭人中箭被棍死
者,幾至五六百,斬級三十餘顆」(宣祖三十年九月九日丙申),這個數字後來還在抓
獲的日人俘虜口中得到證實:「到稷山地,爲天兵所殺死五百餘名,千把總死者二十
餘人」(宣祖三十年十月二日己未)。)
作者: RollingWave (Lost in the Dark)   2016-02-13 02:25:00
+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6-02-13 06:39:00
大家互相吹牛的比賽XD
作者: dennis99 (dennis99)   2016-02-13 08:24:00
嘴砲實乃人類真正的普世價值阿~~
作者: youtien (恆萃工坊)   2016-02-13 11:27:00
+
作者: PAULDAVID (oops)   2016-02-13 13:02:00
可惜當時韓國基督教還不盛行,不然就有第三方資料可看了
作者: Hartmann (銀之朔風)   2016-02-17 21:59:00
大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