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把事情做好就夠了嗎?從管仲看內聖外王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2025-10-09 21:51:35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
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
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
而知禮,孰不知禮?」(《論語‧八佾》)
儒家的學問可以「內聖外王」一詞概括,而與佛老不同。佛老可
以只追求個人的解脫逍遙,儒家的心性修養工夫最終卻必定指向家國
天下,在現實上要發揮經世致用的效果,才能夠證明心性修養是真的
,不是口說而已。當然處在不同的機緣條件、環境狀況之下,能做的
事也有一定的範圍,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治國平天下,最起碼修身齊
家、修養好自己及照顧身邊的家人是可以的。
反過來說,政治人物是不是只要把事情辦好就夠了,不需要另外
講求內聖的心性修養工夫呢?現代政治人物往往是如此,比較強調各
領域的專業知識,如政治學、經濟學等,心性修養不一定很重視,甚
至是沒有。從儒家觀點來看這其實是有所不足。舉管仲為例,管仲是
齊國的宰相,輔佐齊桓公建立霸業,成為春秋五霸當中的第一位霸主
。孔子一方面肯定、讚美管仲的貢獻,如「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論語‧憲問》),如果沒有管仲團結中原各國,共同抵抗外患
,華夏文化恐怕難以延續;另一方面孔子對管仲也有許多批評,稱其
「小器」,器量狹小,雖然以「尊王攘夷」為號召,實則是為了建立
、鞏固齊國的霸權,並非真有恢復周朝禮樂制度、還政於周天子之心
。因此孟子批判五霸是假仁假義,「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孟
子‧告子上》)。也就是抱有私心,並非真正胸懷天下萬民,層次、
境界不夠高,反省不夠徹底。如果不做「存養省察」的心性工夫,恐
怕無法察覺內心的私欲,或者雖察覺卻不願消除,眼界不足、心胸狹
隘侷限了管仲的成就。
〈大學〉八條目關鍵在修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
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工夫,格物致知屬於
「知」的工夫,誠意正心屬於「行」的工夫。就「知」的一面來說,
治國涉及到的專業知識極廣,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財政、
公共工程等各方面,因此政治人物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不能夠目不
識丁,對現代社會毫無了解。但政治人物也不必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每個專業領域的知識內涵其實是無窮無盡,用一輩子的時間研究也
不見得能夠完全掌握。政治人物應該具備宏觀視野,掌握大方向,協
調、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以達成「提升人民福祉」的整體目標。
專業知識相對還算單純,政治最困難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緒和利
害關係,明白箇中詳情才能夠使事情往有利的方向發展,這也不光靠
學問,有時甚至要靠天賦直覺。比如漢高祖劉邦是平民出身,不學無
術。在楚漢相爭之時,劉邦的部下韓信攻佔齊地,請求劉邦封他為代
理齊王。劉邦當時正在和項羽作戰,聽了使者報告非常生氣,認為韓
信見死不救、趁火打劫。此時張良趕緊踩劉邦一腳,提醒他此時不能
得罪韓信,劉邦也馬上領悟,立即封韓信為齊王。韓信因此對劉邦死
心塌地,項羽多次想策反韓信都不成功。可見劉邦有政治天才,知道
哪些人要拉攏重用、用什麼樣的方式最有效等。張良評論劉邦說:「
沛公殆天授」,並非靠學習而來。劉邦的直覺能讓他「拉攏韓信」,
這是為了勝利;但如果有高度德性(如堯舜),這個直覺就會轉化為
「選賢與能」以造福萬民,而不只是「為我所用」的權謀詐術。簡言
之,德性決定了「天賦直覺」的動機與使用方向,是成就「政治家」
還是「梟雄」的分野。
齊國是春秋時代的大國,管仲做為齊國宰相,必定具備治國的專
業知識。現在流傳的《管子》一書雖然是後人假託,但管仲被尊奉為
法家始祖之一,其思想對該書有一定影響,絕非不學無術之人。管仲
對內深獲齊桓公信任,對外能夠團結中原各國,政治手腕也十分高明
,可說是兼具專業知識和謀略。孔子對管仲的推崇,也展現出儒家經
世致用的一面,不是抱殘守缺,研究古代文獻就好,更要發揮改造現
實的效果。但管仲最大的問題在於欠缺「誠意正心」的心性修養工夫
,基本的道德觀念是有的,面臨異族的威脅,懂得號召眾人共同抵抗
,維持內部穩定,但還是功利考量居多;進一步要匡正天下,恢復禮
樂的真精神就談不上了。因為內心反省不夠徹底,意念不夠純粹,一
旦志得意滿以後,不知不覺就開始驕傲起來,炫耀個人權勢,有「三
歸」(三座公館)、「官事不攝」(家中僕人都是專職,不身兼二職
)、「樹塞門」、「反坫」(設置和國君同等級的屏風和放酒杯的土
台)等逾越分際的做法。可見光講知識和謀略等技術層面是不夠的,
最根本的還是內在的心態和思維方式,心態端正了,以道義做為衡量
、判斷、處理事務的標準,大公無私才能夠得到眾人衷心認同,實現
平天下的理想,非僅成就一己之霸業而已。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