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midha (東岐明)
2025-07-15 19:31:56※ [本文轉錄自 China 看板 #1eTZjMlT ]
作者: amidha (東岐明) 看板: China
標題: [書稿]《明蘊界論》易化心物 易化
時間: Tue Jul 15 19:28:19 2025
《明蘊界論》
易化心物 第一
乾坤其易之縕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周易‧繫辭傳》
易之觀念起源,始於哲人周文王姬昌推演周易六十四卦。相傳遠古伏羲氏開創八卦,
而於周文王前,卦義演繹已有連山、歸藏之闡釋傳統。姬昌遭難於商紂王,身陷羑里拘禁
,憂患哲思卦義,乃以開創易理觀念之重卦推演六十四卦義,而後乃有周易。由此周朝後
世卜卦筮道,乃以連山、歸藏、周易三法稱之三易;實則易之為言卦理,乃是始於姬昌開
創之周易傳統。
姬昌之言易理,乃在援引「易」字而以象徵「相對、感應、變化」之義,應其闡釋六
十四卦之哲理範式。易字古義,根據現代學者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對於甲骨文、金文、
小篆的古代字跡考證,其原始字形乃是象徵兩酒器相傾注承受,顯示水液正由一酒器倒至
另一酒器;會意上有賜與之義,又象徵著更易、交易之義;而由兩相對酒器在傾注時的水
液狀態變化,其意涵更引申出基於相對而感應變化的變易之義,而有相對感應之義。
根據現代學人康殷《文字源流淺析》,現今「易」字,乃是源自遠古字形之簡化,只截取
單一酒器部分及傾流液形,而成「易」之字形。因而《易經》之「易」的根本意涵,體式
上指涉相對感應,現象上指陳變化無常,乃是意謂相對感應之變化無常,亦是意謂變化無
常之相對感應。一切相對感應可以析辨為主客之間的相對感應,其根本觀念基礎也就是心
物之間的相對感應,《繫辭傳》乃謂『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心─主─乾 ← 易(相對、感應、變化) → 坤─客─物
乾坤之於發揮易理哲思,乾於感應主方以指涉心之作用,坤於感應客方以指涉物之作
用,易於兩方感應之中,故謂『易立乎其中矣』。《易傳》乃承繼孔子思想,其《繫辭傳
》更以發揚易經哲理,從而易理哲義超越卜卦筮道,以茲深究萬象大道。《大戴禮記‧哀
公問五義》即記載孔子之言:『大道者,所以變化而凝成萬物者也』※,乃言萬象大道,
在於變化以道而成萬物。易之相對感應變化,茲由文王援引作為象徵意涵,經由孔子開創
示為萬象本原。一切心物萬象皆由變化而生。易非本體而變化無常,相對感應而生心物萬
象。心物萬象以乾坤作用,顯現於易之相對感應而有主客時空線索混雜交錯,故謂『乾坤
其易之縕耶』。若無乾坤作用,易未發生心物現象而無以具象顯現,故謂『乾坤毀,則無
以見易』。易未具象顯現心物可見,乾坤作用亦即難以運行,故謂『易不可見,則乾坤或
幾乎息矣』。《繫辭傳》內容接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即示:心物作用
超越形式者是為「道」,心物作用流落形式者是為「器」──易之變化感應,相對主客體
用而見心物現象,分以形上形下而立道器變通事業化民成教。
中
國文明之哲理範式,乃是建立於易學傳統。易學傳統展現的感應世界觀,正是基於相對變
化而在時空境界中顯現萬物現象。此觀點為「易化論」,即是由變化而存有的世界觀,乃
是異於西哲古典傳統柏拉圖式以存有而變化的「本體論」世界觀。「存有」與「變化」,
乃是根本哲學問題的焦點所在,而中國與歐西乃從不同途徑契入,也就自然形成彼此互補
相異的哲學傳統與思潮特徵。正如歐西哲學傳統的普遍特徵,乃由一系列對於柏拉圖思想
的註腳所構成;中國哲學傳統的普遍特徵,乃是基於一系列對於《周易》思想的註腳所形
成。歐西古典哲學傳統基於存有而探求終極實體,乃有唯心唯物種種求唯之論,正是柏拉
圖洞窟之喻的不同版本,率皆預設了終極實體的存在。然而中國《周易》之原始哲學思想
,乃是否認終極實體存在,認為一切實體不過皆是變化之所顯現,並無脫離變化的實體存
在。易理對應歐西哲學意涵可謂,一切本體源於化現,唯心唯物本體皆是來自易之相對感
應變化而顯現。
易學傳統乃依萬物變化的時空現象,創設了太極八卦圖式,太極陰陽相推而象徵時間
變化,八卦三爻相成而象徵空間變化,正是對應著時空境界的感應變化,也正對應於(占
筮)觀察者覺知境界的感應變化,「乾坤」正是指涉其感應世界的主客心物相對作用,「
天地」正是指涉其感應世界,也正是占筮感應者所覺知的時空境界,所以《繫辭傳》始謂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基於相對而以「陰陽」代表一切萬物現象之差異分別,基於主
客而以「剛柔」代表一切萬物作用於主動與被動的對比分別;因而《繫辭傳》闡說主客互
動變化而謂『剛柔相推而生變化』,闡示時空境界與覺知觀察之密切相關而謂『天地之道
,貞觀者也』,也闡述覺知觀察之感應變化於時空境界中而謂『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
矣』。
易
字之傳統國學解釋,源自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易,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秘書
說曰:日月為易,象陰陽也。一曰从勿,凡易之屬皆从易。』許慎距離周文王時代,已有
一千多年,乃而不明易字演變意涵,憑藉字形猜想,誤解以為象形蜥蜴。秘書《參同契》
亦是擬析易字字形而分其為上日下月,以日擬陽,以月擬陰,而謂「象陰陽也」。易名之
傳統國學解釋觀念,則是出自東漢鄭玄《易贊》『易之為名也,一言而函三義:簡易一也
、變易二也、不易三也』,來自鄭玄對於《周易》《易傳》哲理之理解歸納,並非源自易
字字義。以是東漢至今近兩千年之傳統國學易名觀念,沿襲兩者解說,而未完整傳承周文
王之開創易字名義。
神
明之於易理,乃是《易傳》因於孔子開創之人文思想觀念。《易傳》用「神」,已是脫離
外在神靈啟示而根據內在心神啟發。文王《易經》之周易思想,至於孔子《易傳》發展,
尤以《繫辭傳》之哲思,乃以蘊育神明易理之神易思想。《繫辭傳》基於感應變化而肇始
開創的神明之易,乃在基於感應之道而以善致世事變化,正如孔子《繫辭傳》自詰易道本
用而闡述說:『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易道發用
之神明感應,覺知觀察乃指能以覺照而謂之「神」,境界辨析乃示感應變化而謂之「易」
,故稱「神易」。意義通於孔子《繫辭傳》所言:『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感應相關《繫辭傳》所謂:『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
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卦理涉及《說卦傳》闡釋乾坤卦義所述:『神也者,妙萬物
而為言者也』、『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是以乾知為心而坤作成物。神之於易而辨
證達理,即謂之「明」。明達事理以應化世務,乃是盛德大業之基,故而《繫辭傳》言及
神易化世之德而說:『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窮神知化,德之盛也』,述及易道修持乃說:『神而
明之,存乎其人』、『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述及易理辨構而說:『於是始作
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
明之德』。聖人作易,即是以變化為本而審察萬物之理;辨構卦理而奧妙祐助其神明覺照
之感應道交,周易蓍法乃以卜決卦象而預測事相,《說卦傳》故曰「幽贊於神明而生蓍」
。易理顯體,在於其道之神明覺照;易理發用,在於其德之變通化行;因而可以應對世務
事機而祐贊神明感應,所以《繫辭傳》闡述易理神應而說:『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
,可與祐神矣』。《易傳》衍造開創的神明之學,上乃『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以通達理原
,下乃『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而貫攝理則,乃而成就其圓具心物感應的變化之道。
新
儒家學者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強調心性之學為
了解中國文化傳統的基礎。新儒家此言旨在回應歐西物質文明強勢逼臨,實則中國文明傳
統根基在於易化之學,易化涵攝心物感應,非僅心性可具。二十世紀學者熊十力餘生倡導
其大易之說,雖闡易道乾心坤物之理,卻是尚執大易本體為用,未能明悟易本無體。宋明
儒學傳統以降,儒者大多落於道理心性本體立論,疏忽《繫辭傳》思想,錯解辨證而不覺
易化之本。兩千多年前的人類文明軸心時代,世界三大文化體系興起,印度重於心性禪修
,中國涉於易化感應,歐西偏於理物哲思。未來人類文明健全發展,乃在易化為本而會通
心物感應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