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般若八事七十義--修持大乘法的界限-25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3-09-24 10:55:09
(續前篇...)
摘自:《現觀莊嚴論明義釋06》洛桑卻佩格西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8-04-05
請看文,「諸劣慧凡夫起如是之念:世尊承許為饒益諸信奉廣﹑中﹑略三本般若經之
有情,具大悲心者,於彼《般若波羅蜜多經》及彼中,豈未明宣八現觀之次第,一切般若
波羅蜜多經義耶?戰勝難勝之聖佛陀(勝者),又宣說彼有何義耶?」
質疑者是「諸劣慧凡夫」,凡夫是補特伽羅;愚笨﹑智慧小﹑鈍根的補特伽羅;他們
可能會質疑:世尊承許為饒益諸信解《廣中略三部般若經》之有情,具大悲心者(悲心尊
﹑佛),已親自明釋彼佛母《廣中略三部般若經》,於彼中,豈未宣說八現觀次第,一切
般若波羅蜜多經義耶?「戰勝難勝之聖佛陀(薄伽梵)」是至尊彌勒怙主,又撰寫《現觀
莊嚴論》宣說八現觀次第,有必要嗎?
為除此疑,至尊彌勒怙主在《現觀莊嚴論》講了所詮﹑需要﹑極需﹑聯繫等四種「必
要關聯詞」。
請看文,「為除此疑故,又於彼義生起猶豫是入論要件,乃宣說論之所詮﹑所為﹑究
竟所為及隱含彼中之聯繫。」
戰勝難勝者是至尊彌勒怙主,此示至尊彌勒是佛。戰勝什麼?戰勝所知障。有情不能
戰勝所知障,至尊彌勒已戰勝了。由「戰勝難勝之薄伽梵」可知至尊彌勒已是佛,只取名
菩薩而已。
諸劣慧凡夫慧質疑:佛已在《廣中略三部般若經》講過了,為何至尊彌勒在《現觀莊
嚴論》再次宣講?再次宣講,有其內容(所詮)﹑需要﹑極需﹑聯繫等。起疑者聽了,會
想:可能是真的有所詮﹑需要﹑極需﹑聯繫等。由起疑故,將趣入《現觀莊嚴論》作觀察
﹑聞思修。使所化機起的疑是「有義疑」。使所化機起有義疑而趣入論著聞思修,是使所
化機趣入之支分。
任何論著都必須有所詮﹑需要﹑極需﹑關聯等四種「必要關聯詞」。要聞思一部論著
時,需要知道這部論有其所詮內容,修持其內容要有需要(暫時必要),也要有極需(究
竟必要),還要有關聯。
在第11頁《明義釋》的第一偈「般若波羅蜜,彼莊嚴諸頌,令成眾莊嚴,造釋故敬禮
」,這偈含有三種:禮贊文﹑立誓撰著﹑必要關聯詞。
《現觀莊嚴論》的禮贊文中只含立誓撰著,沒有「必要關聯詞」。「必要關聯詞」另
外有。「必要關聯詞」是表示該論著有:所詮﹑需要﹑極需﹑關聯。極需和需要有關聯,
需要和所詮有關聯,所詮和該論著的佈局有關聯。一般佛教的論著都在論首先述禮贊文,
之後,述及「必要關聯詞」。《明義釋》則是禮贊文和「必要關聯詞」一起講述。
依此有些利根弟子聽到論著具有所詮﹑需要﹑極需﹑關聯時,會起疑,心想「這論著
可能是部好論著?」鈍根者不會起疑,馬上就相信。利根者會先起疑,依著疑惑力,心想
「這論著可能能成辦暫時必要和究竟必要」,因此作觀察,觀察發現沒有矛盾處後,慢慢
趣入論著作聞思。所以在此,使所化機起疑,是引導所化機趣入論著的支分,為此而宣說
「必要關聯詞」。下面講到所詮部份。
請看文,「一切相智道,世尊於此說,非餘所能領,十法行經義。安住正念已,智者
能見故,為令易得故,是造論所為。」
「一切相智道」是佛道,直接講到「佛道」,間接表示已含攝「八事」。一切相智道
,主要是「相智之道」,但也解釋為「所有道都是一切相智道」,因為所有道都是邁向佛
地之道。例如所有往臺北的路,都稱為往臺北的路。所有邁向佛地之道都稱為佛道。
「世尊於此說」,世尊在此《廣中略三部般若經》中宣說的一切現觀(道),都是《
現觀莊嚴論》的所詮。「非餘所能領」表示《現觀莊嚴論》的所詮內容非常深奧。
「非餘所能領」的「餘」主要指外道者和不修空性的聲聞﹑獨覺眾,但也有些聲聞﹑
獨覺眾也修空性,能領悟空性,像舍利子。
外道者和不修空性的聲聞﹑獨覺眾,不能領悟空性。《現觀莊嚴論》的所詮內容是邁
向佛地之道,《廣中略三部般若經》中所說的一切現觀(道),都是《現觀莊嚴論》的所
詮內容,對此外道者和不修空性的聲聞﹑獨覺眾是無法領悟的,因為極為深細故。
「十法行經義,安住正念已」,十法行是什麼?至尊彌勒怙主在《辨中邊論》講到十
法行,是寫字﹑讀書等十法行。但這裏的十法行是《辨中邊論》講的十法行?還是十波羅
蜜多?這可能要問至尊彌勒才會知道。但獅子賢在《明義釋》安立了十法行,是佈施等十
法行。我們是根據《明義釋》。《明義釋》說的十法行,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
靜慮﹑慧﹑願﹑智﹑力﹑方便」十度。
《現觀莊嚴論》的所詮內容,不是外道者或不修空性的聲聞﹑獨覺眾所能領悟的。「
十法行經義」的十法行是佈施等十度;「經義」是八現觀。修八現觀時以佈施等十度為助
力,在此安住正念,最後將能現前證得八現觀。誰有此?具慧菩薩。「智者能見故」具慧
菩薩能清楚見到經義八現觀,這表示已達成《現觀莊嚴論》的極需(究竟必要)。
「智者」是具慧菩薩。具慧菩薩以佈施等十度為助力,於經義「八現觀」,安住正念
而修,修持已,「能見故」最後將現前見到,現前見到時,就已成佛了。這表示已達成《
現觀莊嚴論》的「極需」。
具慧菩薩如是修行已,現前見到經義,若是《現觀莊嚴論》的極需,那麼其需要(必
要性)是什麼?「為令易得故,是造論所為」,為能輕易通達(了悟)經義,故撰寫《現
觀莊嚴論》,這是《現觀莊嚴論》的「需要」。
總之,依《現觀莊嚴論》,能輕易了悟經義;依所了悟之經義,能實修十法行;由實
修十法行,最後能現前見到一切諸法,達成「極需」。因此,極需和需要有關聯,它們是
「從彼生」的關係。例如苗芽從種子生出,苗芽和種子有關聯;煙從火產生,煙和火有關
聯。所以,依《現觀莊嚴論》,能輕易通達經義,故經義和《現觀莊嚴論》有關聯。依輕
易通達經義,能實修十法行證得佛果,故通達經義和實修十法行有關聯。這是「必要關聯
四法」中的「關聯」。這是間接表達出。
下面將解釋「必要關聯詞」。
請看文,「如是云云。一切相智者,唯是佛陀之道,是以此極力彰顯諸現觀;」
一切相智道是代表「佛道」,它僅代表佛道而已,「以此極力彰顯諸現觀」,以一切
相智道代表所有現觀。
(...待續...)
>>>>>
[1] 本文說到,佛典經律論三藏當中,任何論著都必須有所詮、需要、極需、關聯四者。
要聞思一部論著,需要知道這部論有其所詮內容,修持其內容要有需要(暫時必要)
,也要有極需(究竟必要),還要有關聯。
[2] 本文說到戰勝難勝者的至尊彌勒怙主,戰勝什麼?戰勝所知障,有情不能戰勝所知障
有情的定義是尚未斷除所知障的補特伽羅,佛聖者是已斷除所知障的補特伽羅。
補特伽羅當中,唯佛聖者已斷除所知障,乃至十地菩薩都還是未斷所知障的有情。
[3] 本文說到,「十法行經義,安住正念已」,菩薩由十法行(十度波羅蜜)修行成佛。
在《入中論》當中,也是由大乘菩薩修行十度波羅蜜多,來說明成佛之道。
[4] 達賴喇嘛尊者常說認識佛寶要由道滅功德認識,也就是由佛的法身認識,而非色身。
《大般若經》:「菩薩摩訶薩永斷一切煩惱所知二障,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乃名如來
、應、正等覺,得一切相智。」佛內心究竟斷除所知障(即究竟圓滿的滅諦功德)而成辦
一切相智(即究竟圓滿的道諦功德),佛的法身即依內心意知成辦究竟圓滿道滅功德安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