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達賴喇嘛談學習《攝類學》與《量論》的利益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3-09-23 13:13:13
轉自:台北市藏傳佛典協會
達賴喇嘛談學習《攝類學》與《量論》的利益
http://ttslecture.blogspot.tw/2014/02/blog-post_17.html
■佛教的科學
如果將佛教學科分類,也可以分出「佛教的科學」這一門學問,先深究事物種種的存
在方式,而不論其好與壞,佛教的專業術語稱之為「基」。內在事物或外在事物都是依著
因果法則而運作,遇到不同種類的因緣,就會有不同的變化,這都是實際存在的狀況。
「非顛倒心」與「顛倒心」兩者,前者所執的對境符合實際存在的方式,有事實作為
靠山,後者則否。
依於這樣的基礎,譬如說:我們的身體事實上是不淨的,但我們卻執它為淨,我們就
可以明確的瞭解顛倒心就是這樣產生的。我們的身體是從不淨的因而生,它本身也是不淨
,我們卻耽著於這樣的身體,進而生起貪,進而造惡業。
執無常為常、以苦為樂、執有一個實有的我,這些顛倒的見解帶來了無量的麻煩與痛
苦,是製造一切問題的根本。
這些顛倒心就是苦因,如果能斷除它,依之而起的苦也能被消滅。此時,若要滅除這
些顛倒心,理路的分析是不可或缺的,依著正理去觀察真相,才能逐漸去修正我們認知的
方式。
由於心能依於境而改變,而非顛倒心又有事實作為依靠,不像顛倒心是錯亂、不穩固
的。因此,非顛倒心確實能對治顛倒心。
透過修行,雖說無法在短時間內馬上得到利益,但若能長期修練,熟能生巧,感受必
然會有所不同,體驗也會越來越深刻、穩固,面對困境的能力也會大大提升。
在《因相類學》(《因類學》)當中,例如安立:「聲有法,是無常——因為是所作之
故。」因為是所作,所以是生出來的,由於是無常,所以會壞滅。
生、壞滅是同時的這個概念,可能會讓人覺得疑惑,不過深入去思考,剎那剎那改變
的這種特性到底是什麼造成的呢?就是因為生而造成的,這些論式就是要引導出這些關鍵
點。
剎那生的本身就已經造就了壞滅的特質,每一剎那都在壞滅,很清楚的了解這是能生
的因所造成的。在深入了解無常的理路後,對念死無常、思惟細微無常都有極大的幫助。
在學到《攝類學》的因果單元時,特別會提到近取因與俱生緣兩者。
近取因將會演變為果的體性,而清晰明瞭的認知,必須要由一個隨順它的近取因來產
生,要一個無心的物質作為認知的近取因是很難的。
同樣的,清晰明瞭的認知也無法成為物質的近取因,認知可以有不同的所緣緣與增上
緣,但造成清晰明瞭的部分,就一定要等無間緣。
認知無始以來就有,認知也必須要靠上一個是認知的近取因而生,透過這樣的原理來
成立認知沒有最初的開端,也不會有結束。
而輪迴與涅槃,也安立在認知上,被煩惱控制的心續可安立為輪迴,而當斷除煩惱後
,心續上的煩惱被斷除後的離繫部分就安立為涅槃。
學習《攝類學》的目的,就是要逐漸思考這些細節,多方面的觀察,將它串聯起來,
在心中得到許多定解,因此而得到利益。
■觀察修
學習理路對觀察修是極為重要的。要能夠觀察修,就必須在所觀察的對境上斷除增益
,而要斷除增益,則必須藉由破除他宗、安立自宗、斷除爭論的方式來學習,這樣的學習
方式非常殊勝。
若要學習思惟經典的方法,一定要學習陳那、法稱所傳下來的量論,這傳承是自古印
度那爛陀一直沿續下來的,而學習龍樹師徒的教法者,更必須學好這門科目不可。
陳那與法稱論師著作了量的經典,說明了因相、所立法等等的安立方式,就是因為觀
察修實在太重要了,這些經典才會出現。如果修行中只有安止修,大師們就不會特別造這
些論典。
我以前學《攝類學》與《釋量論》時,內心最大的收穫就是當自己在閱讀經典,或他
人在陳述一件事情時,我馬上會去思索背後的理由,並且分析這些理由正不正確,這使我
在學習上能夠逐漸得到堅固的信念。
理路的學習,能讓智慧變的更敏銳。當談到「周遍」、「若是甲,被是乙周遍」、「
四句」、「三句」等內容時,不管自己或他人在陳述某個議題時,很容易能夠察覺到其中
的語病及過失,辨認的能力會有所不同。在學習經論時,也能夠很容易找到問題,並且對
其中的含義做出準確的決斷。
■學習《攝類學》的目的
我以前學經論時,有段時間也是比較忽略破除他宗跟斷除爭論的單元,只在安立自宗
上花心思。例如我在學習《現觀》學到發心的單元時,只把發心的體性、科判、分類等背
得很熟,這樣學其實是不夠的。
破除他宗跟斷除爭論當中有許多關鍵,學習者必須全面的思考閱讀。我們在學習上該
特別花心力去深入,不能說經典中都闡述了,就放在一邊。
如果想要撼動自己的內心並帶來改變,就一定要深入其中,透過正理不斷思考,才有
辦法真正得到定解。閱讀這些經典,也不要把它當成只是一門差事,學習的目的就是要改
變內心,打敗內心的三毒煩惱與愛我執。
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見得馬上會有所體會,但逐漸的,當透過理路,觀察修的力量一
強,對治的力量逐漸強大到能跟心中的我執與愛我執抗衡時,這時候就會產生無畏感。
《入行論》透過許多理路來幫助我們生起菩提心;龍樹師徒在論著中透過無量的正理
來成立空性,都是透過理路來做觀察修。學習的時候,要慢慢能夠透過正理的觀察,才能
真正改變內心。
■智慧潛能無關宗教,須靠學習引發
目前,已有許多科學家對心產生極大的興趣並做深入的研究。心的思考方式與我們的
苦樂有極大的關連。在《覺知類學》(《心類學》)中,也將認知做了如:根知、意知等
許多分類,這不管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都應該學習。理路思考,不管是對佛教的科目,
或者是學習學校裡一般的科目,在理解、決斷上都有極大的幫助。
我們擁有人身,依於人身能開發高度的智慧,這點人跟動物有所不同。理路的學習能
訓練分析能力,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訓練而增長智慧,這樣的潛能與宗教無關,但這能力還
是必須靠外在的緣來引發,也就是學習,用心學習沒有不能達成的。華人已有很好的佛法
傳統,在理路的學習方面,如果能好好透過翻譯、教學,特別是辯經的學習,一定也會逐
漸興盛。
>>>>>
[1] 本文尊者提到:「生、壞滅是同時的這個概念,可能會讓人覺得疑惑,....在深入了
解無常的理路後,對念死無常、思惟細微無常都有極大的幫助。」
補充:摘自達賴喇嘛談佛教的基本見解
所謂「四法印」也是佛法概要: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盤寂靜。
諸行無常:無常有二種,續流無常與剎那無常,剎那無常也就是細微無常。....這種
細微的無常,就是諸行無常的「無常」。
只要是(凡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有為法(諸行),它都是剎那剎那變化。毗婆沙宗所說的
無常是粗的無常,生等四相:生、住、異、滅,生的當下不是無常的性質,並不是具有滅
的本性,滅是要依後來的因而成立的。這是毗婆沙宗的見解,但是細微的無常並非如此。
(註:凡是集法皆是滅法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