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發意欲求佛菩提者,當發菩提心。」 (2)

作者: ykkdc (ykk)   2023-07-23 12:24:56
: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 「若未來世諸眾生等,發意欲求佛菩提者,諸欲求勝果(菩提果),當發菩提心。」
補充:菩提心教授
佛說:「發意欲求佛菩提(想成佛)者,當發菩提心。」
菩提是佛果,發意欲求佛菩提,即想成佛,想成佛即是發菩提心,發心希求佛果。
菩提心就是想要成佛,想成佛就要發菩提心,而不是發世間心,也不是發二乘心。
我們的身語意,為了讓內心意欲發起菩提心,思惟生起菩提心的教授就很重要了。
在古印度佛教大乘傳統當中,生起菩提心的教授,有七支因果教授和自他換教授:
(1)本師釋迦牟尼佛傳授彌勒菩薩的菩提心七因果教授
思惟菩提心七因果教授,於一切有情獲得愛惡親疏平等捨的基礎上,緣一切有情思惟
1.知母->2.念恩->3.報恩->4.悅意慈心->5.大悲心->6.增上意樂->7.菩提心。
此七支因果,即六因一果合共為七,自心在平等捨的基礎上,透過知母等前六者次第
思惟,最後產生結果生起菩提心,即為了究竟利益一切有情而欲求佛果菩提趣向大乘道。
(2)本師釋迦牟尼佛傳授文殊菩薩->龍樹菩薩->寂天菩薩(入行論)傳承的自他換教授
思惟自他換教授,於一切有情獲得遠離愛惡親疏的平等捨的基礎上,自心次第思惟:
1.思惟我愛執的過患->2.思惟愛他心的利益->3.思惟不做自他換的過患和修持自他換
的利益->4.思惟串習此等定能捨棄我愛執,生起珍愛眾生以眾生為主要的利他心。
最後在自心相續中生起菩提心,為了究竟利益一切有情而欲求佛果菩提趣向大乘道。
通常也可以將菩提心七因果和自他換的思惟結合而修。
我們的身語意三門當中,內心意知的覺知,透過菩提心七因果和自他換的思惟,而能
如理如量的發起菩提心,為了究竟圓滿利益一切有情安樂,而欲求佛果菩提趣向大乘道。
>>>>>
[1] 辨析:有說,發心即菩提--那麼,發心就是成佛了嗎?此要觀察,攝於止觀的觀
未入道的行者,透過菩提心的發心教授,思惟菩提心七因果教授或自他換教授之後,
生起造作菩提心,之後,透過不斷串習,當造作菩提心轉為任運菩提心時,即入大乘道。
透過菩提心七因果或自他換,生起任運菩提心的第一剎那,即是正式進入大乘道的第
一剎那,這是大乘道的起點。生起任運菩提心進入大乘道時,即進入大乘資糧道,透過大
乘道的五道十地拾階而上,最後斷盡煩惱障、所知障抵達佛果無學道,方圓滿佛果菩提。
所以,並非是發心即成佛,而是發心是大乘道的起點、大乘道的第一剎那,菩提是佛
果、是果位,發心進入大乘道後,透過六度萬行的因地正行,經三大阿僧祇劫成就菩提。
所以,發心和菩提二者,一者是大乘道因地的第一剎那,一者是大乘道成佛的果位,
中間經歷了三阿僧祇劫,所以發心不即是已成佛,而是說發心是開始邁向成就菩提的因。
[2]《優婆塞戒經》:「得菩提者,名之為佛(果位)。未得菩提,乃名菩薩(因位)。」
發心乃名菩薩,成佛方名菩提。菩薩發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最後斷盡二障成
佛。《大般若經》:「菩薩摩訶薩永斷煩惱、所知二障,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成佛)。」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三僧祇劫所修萬行…斷除一切微細所知諸煩惱障…成正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