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現觀] 正式的觀=止觀雙運,止觀雙運的界限 (59)

作者: ykkdc (ykk)   2023-07-22 17:58:28
: 補充:佛典三藏說的有漏、無漏
: 摘自:《宗義寶鬘》洛桑卻佩格西教授 法炬法師口譯 釋見諦法師編輯
: 毗婆沙宗的有、無漏觀
: 1.就所緣與相應心所任何一者而言,凡是能增長漏(煩惱)的法,就是有漏法的定義
: 例如:五蘊。
: 如眼見花(花屬色蘊),緣念花時,心若起貪,花便為有漏法。
補充:觀--色蘊的分類與範圍
摘自:〈The Opening of Wisdom-Eye〉達賴喇嘛尊者 陳琴富譯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skandha,ayatana,dhatu)
五蘊:(一)色蘊(rupa-skandha)是由五根加上五塵所組成:
眼 耳 鼻 舌 身 (註:眼根等內在的五種具色根)
↓ ↓ ↓ ↓ ↓
色 聲 香 味 觸 (註:外在的色)
第十一個要素是法處所攝色(例如,無表色是法處所攝色,傳授別解脫戒時,由作戒
生起無作戒,別解脫戒的無作戒體是無表色),它是看不見的法塵(avijnaptirupa)。
(...略...)
簡言之,所有的有為法都包含在五蘊之內;十二處包含了有為法和無為法;一切能夠
認知的法都包含在十八界之中。
也就是說,所有我們前一章談論到屬於兩個層次真理(註:二諦─世俗諦、勝義諦)
的認知對象,都包含在十二處和十八界之中。
當仔細分析十八界,有六十二種要素我們應該辨明它,並了解它們的本質、功能、類
別等,同時了解他們如何的被放縱,並作適當的修正與開展。限於本書的篇幅,這裡不討
論有關的細節,讀者可以參考相關的經典或是專論。
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對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應該有正確的認知,以致當他在生活
中生起這些經驗的時候,能迅速而正確的辨別:「喔,這是某蘊、這是某處……。」
這種分析的認知,用在日常生活中當作一個觀照的附屬(觀-巴利文vipassana 毗婆
舍那),配合了解我們如何放縱這些習氣,並作適切的開展,有助於我們體證涅槃。
大多數人都無法滿足自己的意欲,在不愉快和痛苦的經驗中輪迴,也稱為生死流轉,
因此他經歷種種的煩惱痛苦。這個現世輪迴的痛苦之因,是心受到類似貪、瞋和妄想等念
頭染污的結果。因為這些習氣深植於人心,除非直到我們完全滅絕它們,痛苦之流是不可
能乾涸的。
為了遠離痛苦得到解脫,只有一個途徑也是唯一的途徑,那就是破除這些與生俱來根
植於心的貪、瞋、無明等染污。至於如何破除以達成目標,我們將在以下的章節詳述。
>>>>>
[1] 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我們每個人的五蘊當中,色蘊屬於色法,受想行識四蘊即是心(覺知的心心法)。
[2] 色蘊與色法同義,色蘊分為內色、外色
我們的色蘊,即色身,屬於色法。
前文說到,花是色蘊、色法,然而,花並不是我們色身的身體,何以說花是色蘊?
因為,色蘊分為內色、外色--
1.內色的色蘊,即我們心相續所攝的色法,包括:眼、耳、鼻、舌、身等五種淨色根
2.外色的色蘊,不屬於我們心相續所攝的色法,包括:色、聲、香、味、觸。
十二入處當中,內六處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前五根是色法,意根是心。
六根所對色、聲、香、味、觸等五是色法,法處不周遍是色法,法處所攝色是色法。
所以,山河大地、日月星球、蘋果、掃把、拖鞋,都屬於色蘊,且屬於外色的色蘊。
[3] 沒有色蘊(色法)的地方,例如,無色界
無色界的眾生不具足五蘊,無色界的眾生只具足受想行識四蘊(即心),不具色身。
有以為,無色界眾生沒有五蘊,並非如此。因為誤解五蘊等於色蘊,而無色界眾生沒
有色蘊(色身),故以為無色界眾生沒有五蘊,然而,五蘊並不等於色蘊,勿混淆。
[4] 如果對這些沒有正確了解,那麼,雖然你想修止觀,但是卻會觀錯了,這些都屬於觀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