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經] 《大般若經》出入息觀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4-21 09:19:19
: 《菩提道次第廣論》〈奢摩他〉:「淨行所緣者,由此所緣能淨貪等增上現行,略有
: 五種,謂不淨、慈愍、緣起、界別、阿那波那。」
: 以此五種為所緣,配合不同的煩惱類型,分別可對治淨化粗猛煩惱的增上現行——1.
: 不淨觀對治貪欲、2.慈愍觀對治瞋恚、3.緣起觀對治愚痴、4.界別觀對治我慢、5.阿那波
: 那出入息觀對治妄念散亂。
───────────────────────────────────────
■ 淨行所緣──不淨、慈愍、緣起、界別、阿那波那──分別淨化煩惱的類型
摘自:《2007奢摩他講記》雪歌仁波切講授 張福成老師翻譯 釋見諦法師編輯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摘自第17講)
【就果安立所作成辦,謂於如是所緣影像,由奢摩他、毘缽舍那,作意所緣,若修若
習若多修習,遠離粗重而得轉依。】
....遠離粗重即把造成安止阻礙的粗重滅掉,之後,得到安止。修勝觀的部分,造成
勝觀障礙的粗重能夠去除,得到勝觀的輕安,因此能把各自段落的粗重排除掉,而得到成
就止和觀的輕安,....
(心所法中,十一善心所之「輕安」心所。《大乘廣五蘊論》:「云何輕安?謂麤重
對治,身心調暢,堪能為性,謂能棄捨十不善行,除障為業。由此力故,除一切障,轉捨
麤重(粗重)。」心相續中,現前生起善心時,會有相應的輕安,這是生起善心時皆有的。
反之,煩惱現前導致身心麤重(粗重)。)
就周遍所緣而言,周遍於後面的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這三者裡面都包括
了周遍所緣,它是參雜在裡面的,所以不要想周遍所緣是另外單獨的一項。後面的三種所
緣裡都包括周遍所緣,它是打散摻在後面三種所緣裡面,所以正式作觀想時,從淨行所緣
、善巧所緣、淨惑所緣這個地方開始。
正式進行禪修的是,淨行所緣者。由此所緣能淨貪等增上現行」。「淨行所緣」是淨
以前所緣,以前是指前世,譬如前輩子我們貪心已產生,已形成,瞋心已產生,愚痴之心
已產生,前世已經產生了貪瞋癡,串習到這輩子,因此貪心沉重、愚癡沉重、瞋恨沉重或
忌妒心沉重。現在這輩子要把這個沉重的部分淨化而作的禪修,稱為淨行所緣。已「行」
,即串習過的部分要把它淨化,這種所緣觀修的方式。
所以淨行所緣,「行」為前世串習力之果,因此要當成造作等流果的部分,和受報等
流果的部分。譬如一個殺生的人,上輩子已經殺生習慣,這輩子自然很容易去做這樣的行
為,這是造作等流果報。一個人上輩子殺生的話,這輩子感得的果報壽命比較短促,這是
受報或領受等流果。
前輩子若貪心粗重,串習下來,這輩子貪心比較粗重,這是已行,已經串習下來的部
分。瞋恨心多的話,這輩子瞋心重;上輩子愚癡之心多的話,這輩子愚癡之心重;上輩子
忌妒心多,串習下來這輩子忌妒心沉重,這是已經行的部分。
(同樣的,此世若貪心重,串習下來,來世貪心比較粗重。此世瞋恨心多的話,串習
下來,來世瞋心粗重;此世愚癡之心多的話,串習下來,來世愚癡之心粗重;此世忌妒心
多,串習下來,來世忌妒心沉重。)
現在把已經行的部分,已經串習下來這輩子粗重煩惱的部分,要把它淨化,所作的觀
修,稱為淨行所緣。
(摘自第18講)
【淨行所緣者。由此所緣能淨貪等增上現行,略有五種,謂不淨、慈愍、緣起、界別
、阿那波那。】
上次談到的是五種淨行所緣,「行」是前已行過者,這是動詞的過去式,前已行過者
,是什麼時候已經進行過了呢?上輩子!上輩子已經進行過、已經享用過了,這個貪念、
瞋恨、愚痴等,在上輩子內心已經產生過了。
上輩子內心產生了貪念、瞋恨、愚痴、傲慢等,這些感受在上輩子已經受用過了。在
上輩子已經出現貪念、愚痴、瞋恨、傲慢、妄念、心思渙散等,這些煩惱在上輩子的內心
已經產生過了,已經進行過了,已經受用過了。之後會熏習成為一個果,這個果就是造作
的等流果。
這個造作等流果的部分就稱為「行」,就是現在所談到的「淨行」,這是已經行過的
部分,前輩子已經進行過的部分,現在熏習所形成的果。因此,因為前面已經進行過、已
經受用過了,現在正在持續的進行。
我們這輩子,有時很容易瞋恨,很容易憤怒,傲慢之心很容易產生,貪戀之心很容易
產生,愚痴之心很容易產生,妄念導致心思的渙散很容易產生,這個就是已「行」的部分
,就是上輩子已經進行受用過了,累積所形成的造作等流果。
現在正在進行的稱為「淨行所緣」,這些煩惱都要把它清淨掉,為了要把它淨化的緣
故,當然所緣的對境就不一樣了。因為前面已經進行過、已經受用過的,要把它淨化掉,
所緣的對境就很多了。不過那麼多的對境裡,這裡主要談到是五種,把貪心淨化掉,把瞋
恚淨化掉,把愚痴淨化掉,還有傲慢心淨化掉,還有妄念導致的渙散,要緣取的是什麼?
一般講,煩惱當然各種各類非常多,把一個個的煩惱淨化掉,所緣應當要一個個,很
多種。這麼多裡面,這裡是就主要的來講,主要就是這五種。
「淨行所緣者,由此所緣,能淨貪等增上現行」,「等」是集攝的概略詞,「等」還
有什麼?還有四個。只舉一個來說明,只講一個,由一個來概略其他,後面應該是瞋恚、
愚痴、傲慢及妄念的渙散,所以用「由此所緣」,能夠清淨貪、還有其他四個等的增上現
行。
「增上現行」指力量強大。本書談到增上現行都是指力量強大,就是清淨力量強大的
貪心、力量強大的瞋恚、力量強大的愚痴、力量強大的傲慢及力量強大的妄念渙散。
若要把它清淨掉,「由此所緣」能夠清淨這幾項,這個所緣是什麼呢?所以「略有五
種」。底下這五種,就是按上面來排列的,「謂不淨,慈愍,緣起,界別,阿那波那」。
若要把比較強的貪心淨化掉,必須修不淨觀;要把比較強的瞋心淨化掉,所緣要緣慈
愍,修慈心觀;要把比較強的愚痴之心淨化掉,要修緣起觀;若想要把比較強的傲慢之心
淨化掉,要修界差別觀。「界」,一項一項是什麼?分別就是差別,每一項一項是什麼?
這是界的差別。若要把強的妄念渙散淨化掉,要修阿那波那。「阿那波那」是數息觀,氣
的呼跟吸,氣息的呼出去跟吸進來,要做這個禪修。
《廣論》接下來就一項一項分開說明。底下就講了,「緣不淨者,」不淨觀開始,一
項一項詳細說明,這個是講:若貪心比較強,想要把這情況淨化掉,要「緣不淨者,」緣
不淨來做觀想,叫做修不淨觀,緣取不淨來進行觀修。
(摘自第19講)
....緣阿那波那者,謂於出入息,由數、觀門住心不散。其次,若內心妄念紛飛得非
常嚴重,應該修數息觀,緣取自己的出入息來數息。前面討論的都是指個性裡,某種煩惱
特別嚴重,針對這種煩惱,修某種方式來對治它。有時貪瞋痴等,各方面的煩惱都不特別
重,可是內心完全不能穩定,不能安住,思緒非常紛亂,胡思亂想,妄念紛飛,內心特別
渙散。這種情況下,怎麼產生幫助呢?是注意自己呼吸出入的氣息,「由數觀門住心不散
」,安住於出入的呼吸上而數它,以這個方式就能產生幫助。
....一個人個性妄念多,思緒混亂,完全不能穩住,心不能靜下來,透過觀息法,這
種個性很容易改善。就是緣取自己呼吸的出入,緣取氣息的出入來觀修,很容易產生效果
,這種胡思亂想的個性能做妥善的改善。
【善巧所緣亦有五種。謂善巧蘊、界、處、緣起及處非處。】
到此,講完五種淨行所緣,接下來要講的善巧所緣也有五種,「善巧所緣亦有五種」
,這五種是「蘊,界,處,緣起及處非處」。
(....下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