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年參加了三位長輩的「做七」往生超度法會 4

作者: jason4qq (共構共構~柯P社會宅澳購)   2024-04-07 09:39:04
【我一年參加了三位長輩的「做七」往生超渡法會】 4
這篇文章會有佛法的分享,以及個人身心靈,學習的心得。若你在閱讀時有任何感想,不
管認同與否,平靜或者被擾亂,都歡迎留言給我。歡迎討論,一起學習。
〈滅苦的的方法八正道〉
想要徹底滅苦,修行八正道是唯一的道路。八正道可以分為三學,這三個面向是互相依存
的,沒有先後順序。在身、語、意三者中增加善業,減少惡業。:
1.慧學:正見、正思惟
正見即是洞見四諦,因緣法則, 正確看待生命和世界。如實見到真實的面目,而不
是我們想要的樣子。我們對世間的見解形塑我們的意行、語行、身行,正見會使我們完全
了解苦諦,去除渴愛,證得涅槃。
正思惟是離欲、慈與悲。當有了新獲得的智慧,影響我們的意與身行,了解耽溺欲樂
的過患,而自願放棄它,為離欲。只有經由解脫才獲得的滿足、快樂和平靜,我們很熱切
希望其他人也有同樣的經驗,於是培育出慈心。延伸到一切眾生,希願眾生都快樂平靜,
也能悲憫其他正在受苦中的眾生。
2.戒學:正語、正業、正命
正語是不妄語、不兩舌(引起不和諧的離間)、不惡口(冒犯或傷害人的話,瞋語)與不
綺語(缺乏目的、深度的八卦和閒話)。
正業是不殺生、不偷盜與不邪淫。
正命指以不違反正語和正業的方式謀生,不從事下列五種行業。買賣武器、奴隸、供
宰殺的動物、毒藥、會上癮的麻醉品。只要動機是服務社會,取得維持自己及家人生活的
合法報酬,那就是正當的謀生之道。正命的另一個重要觀念是捐獻布施,以部分所得與他
人分享。那麼賺錢不但是利益自己,也是利益他人。
3.定學:正精進、正念、正定
正精進:未生惡令不生起。 已生惡令斷滅。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
正念:對身心上生起的現象不斷保持覺知,覺知當下此刻的實相。也就是「四念處」
。身、受、心(貪心、瞋心、收縮心、散心)、法(如五蓋、六入、五蘊、四諦、七覺支)。
正定: 定是心的集中統一,培育一種境界,加強導向特定目標,像是入出息或是遍
處。修習四種禪那。
八正道代表佛教修行的結束,他是阿羅漢與菩薩等佛教聖者們,致力並逐步圓滿見、思惟
、語、業、命、精進、念與定,所達成的方式。 所謂圓滿,並非指他們嘗試讓行為符合
「道」的規定,而是如何在思考、說話與行動中自發地呈現它們。 也就是「生命最深層
的內在轉化」。
葛印卡老師這麼分享:「如何命名形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覺知感受的真相,而不做任
何習性反應。保持平等心。心的習性是一直在回憶過去與期盼未來中流轉,製造貪愛和瞋
恨。藉修行正念,你開始轉化舊習性。
事實上,人們習於浪費太多精力在無謂的思考過去與未來,結果當你真正需要記憶或計劃
事情時,反而無能為力。藉由培養正念,你會發現當你真的想要記起某件事,或對未來做
最好的計畫時,便十分容易。」
〈結語,自己的學習心得〉
喬哀思 「任何事物只要你用恰當的方式看待它,都會是通往諸神的一條道路。」
雖然在十五年前的還在台大時,就在哲學系蔡耀明老師的佛學概論上接觸過佛學,對於佛
教的歷史與文化的演變有了較為客觀的認識。但其實對於佛學深究一事,始終沒有抱持著
深入了解的心情,總覺得那是未來的事情。直到這幾年的人生發生了巨大變化,產生信念
危機,身心失去平衡之後,才發現自己夾雜著不同宗教靈性體驗的綜合內在觀念好像當機
,半吊子的狀態是應付不過去了。 在我想起緣自內觀和四念住方法的 正念
(mindfulness)靜坐,已經成為美國醫療體系的正式推廣的療法時,開始對Vipassana 內
觀的實踐有更深地興趣。
開始想要往自己內在追根究柢,看看自己內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在去年參加了不分宗
教背景(嘉義的臨時中心,甚至在天主教耶穌會的輔仁中學校園內),歡迎所有人參加的「
內觀中心」十日課程後。才敢說自己開始真正的體驗了佛法「修行」的滋味。
而當開始有所體悟,想要與人討論或分享時,立刻發現碰到了很多隔閡,也更能體會一般
人想要學佛的困難之處。於是也才開始認真閱讀不同背景的書籍與歷史,想要搞懂如同前
述曾兄傳給我的訊息是什麼。
1.宗派間的隔閡。不同傳承的人若心胸不夠開闊,會有「自己的信仰比較好」的心態,而
很難溝通。例如,接觸大乘傳承的朋友容易否定小乘是「不了義」,自己的才是最正確的
佛教。藏傳佛教會認為自己的「金剛乘」,教導次第最完整最殊勝。南傳佛教的信仰者覺
得自己學習到的是最清楚,最接近佛陀所說的內容,甚至有「大乘非佛說」的講法。淨土
宗的可能認為一心「阿彌陀佛」到底就好,不用管其他經典的教學。禪宗會認為經書障礙
直接體悟佛法,所以後期甚至只識「金剛經」與「公案」。在鈴木大拙的著作中提到,二
十世紀初期到美國留學的日本禪僧,在背景為「巴利語聖典協會」指導教授好奇日本佛教
怎麼解說四聖諦、八正道時。禪僧直接回答:「沒有聽過那樣的東西。」
我認為個別的法門有各自相對應的頻率,適合不同類型的人。大家多交流彼此聽說學習到
的內容,促進成長跟學習應該是好事才是。
根據2019年中研院社會變遷調查,廣義的佛教徒雖然在台灣有12%的人口,但扣除掉「燒
香拜佛」的大眾外,其餘上述各宗派在台灣的總和,也不過是1.7%的人而已。彼此間既然
都是同學了,還是不分你我的多分享交流才好。
2.古文與現代語言的隔閡。所以很多人都有閱讀或理解困難,記得在大學時,還有學姊跟
我分享想看懂金剛經,直接看英文翻譯還比較快。或者一直以來,僅將經文視為咒語持誦
,認為這樣就可以增加智慧,累積功德。總之古文不夠好的人,往往視經文為畏途。
3.兩千年前古印度和當時漢地的文化背景的隔閡。假設你文言文能力滿分,沒有語言障礙
了,但若對歷史與當時社會背景沒有正確理解,用現代凡夫的想法,去思考古代說法與比
喻,常常得出奇怪結論。總之,要能夠正確了解佛法,在不知道脈絡與緣由的情況下,很
可能進入「盲人摸象」的情況。
而「盲人摸象」的典故,正是出於佛陀以此喻外道說法,不了解四聖諦。彼此以為自己所
知道的就是真理,而論諍不休。
我想所謂的末法時代,是指神話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逐漸減少。適應千年前社會風氣與文化
模式的傳統宗教,開始無法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因此也流失了新一代的參與者。從調查中
看到各個傳統宗教的參與者都逐漸減少,但同時人的幸福感卻是逐漸增加。人們不想要傳
統宗教的束縛,但是依然尋求著心靈的慰藉和自我的成長。
為了滿足心靈的需求,所以我們現代人又流行起了很多身心靈的團體,取代原來的宗教。
像是以下的其他神話流傳以滿足人的心情,如指導靈、外星人、亞特蘭提斯、列木里亞、
阿卡西記錄,等各種希望逃脫基督教文明的西方人,在接觸印度教文明後揉合而生的身心
靈神話。各類型緣自於印度的宗教與瑜珈課程也逐漸成為台灣社會的通俗選項。
然而,我想過時的是宗教儀式與一些世俗常見,而非佛法本身。現代人多有的精神疾病如
憂鬱和躁鬱,可以從「慈悲觀」的練習中得到很多的幫助。因為「鬱」本身是一種隱微的
「瞋」,對外在世界的憤怒情緒,因為道德和理性的壓抑,使得轉向對自己生氣,埋怨自
己。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形,則可以在觀息法「安那帕那」中得到幫助。
深入了解歷史後,發現許多來自西方的身心靈書籍內在核心,正是受到佛法觀念的啟發。
另一個無心插柳成花的例子,是精神影響了嬉皮文化的先驅,垮派文學家(beatnik)如
Allen Ginsberg和 寫作《旅途上》的Jack Kerouac,更是在書中明言他們深受禪宗思想
影響。
除了「我的信仰比你的好!」外,另一個值得提醒大家的人性特點是:「我們都渴望我們
所沒有的。」所以,大眾文化中對於自己生命中所缺乏的,習慣從外尋求,卻可能不知道
自己模仿對象的啟蒙,正是源自東方文化的禪。
在西方,大乘佛教與內觀,直接帶來了醫學上的改變。一行禪師影響了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在美國東岸麻州的醫學院裡面,開始了「覺察減壓」的門診。使用「正念」協
助病人以覺察處理壓力、症狀與病痛。造福了許多的病患。
葛印卡老師的內觀的方法,也運用在印度的學校和監獄中,用來降低壓力,增進心靈的平
靜。
總之,只要是適合你的方式,都希望你可以花點時間,發掘經典傳承下來的知識與智慧才
好。畢竟現在電子大藏經CEBTA如此方便查閱所有的漢船經典,南傳巴利語版的四部阿含
經也有「志蓮淨苑」最新的白話文翻譯。 從知識上來說,學佛可比古代方便太多了。
最後,想引用一段精通南傳與大乘佛教內容,知名的捷克裔比丘,性空法師的開示內容作
為結尾:「我們是用法來學心,用心來學法。我們輪迴的就是我們的心,我們涅槃也是我
們的心。大家都是這樣,沒有什麼分別。這樣學佛法對深度會越來越清楚,越學對佛學的
態度會越來越寬容。所有的法門都很方便,如果它們可以幫我們了解心,了解心的解脫的
過程。深入我們每個佛學的大海,我們學佛的過程就是靠我們心的了解。」
參考書籍:
釋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以佛法研究佛法》《淨土與禪》《成佛之道》《印度佛
教思想史》《佛法概論》
Rubert Gethin 《佛教基本通 ─ 佛教的修行路境導覽》
善戒禪師 《揭開深心的奧秘:阿毘達摩怎麼說?》
性空法師 《阿毘達摩的理論與實踐 清淨道修習次諦》
釋法緣 《轉念快樂 ─ 讀懂解深密經》
志蓮淨苑《中部阿含經》《相應部阿含經》
無著比丘《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
#法會 #超渡 #佛法 #印順 #人間佛教 #內觀 #原始佛教 #台灣佛教 #禪宗 #淨土宗 #上
座部 #南傳佛教 #藏傳佛教 #漢傳佛教 #阿含經 #嬉皮 #旅途上 #正念冥想 #盲人摸象
作者: restinpeace (二郎)   2024-04-07 10:06:00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4-04-07 12:12:00
agama.buddhason.org/MA/MA009.htm 戒定慧是有順序的何義經:戒是為了得定,定是為了得慧。
作者: jason4qq (共構共構~柯P社會宅澳購)   2024-04-07 13:57:00
謝謝P大,有看過這一派的說法哦。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4-04-07 14:02:00
隨喜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