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中國古代的政教狀況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8-05-07 05:01:28
※ 引述《loser1 (拍嘎爪得白醬)》之銘言:
: 進入西漢還是各種人文思想爭奪政治主導拳的時期,董仲舒或成最後贏家
首先感謝amy大指引了清議這條思路,讓本篇得以此角度論證何晏 & 司馬家的關係
小弟能力有限QQ..只找得到石苞的例子來說明,其他史料還望諸位大德不吝補充
218年之後"販鐵於鄴市",然後"青龍(233-237年)中,石苞鬻鐵於長安,得見司馬宣王"
司馬懿當時正在關中"開成國渠",面對蜀漢的入侵,建設之餘還有空搞商業
足見當時的政策,是十分獎勵小老百姓從商的
鄴市那次,史書沒明寫何年發生,但其實當時有可能曹操還健在
→ 豪強不至過度膨脹
長安那次的話,曹叡早在227年即已恢復五銖錢
→ 防止物價上漲的方法之一,便是加快貨幣流通速度
自然需避免大戶囤積貨品而壟斷市場,這意味著:
1.若放任黃老之術的無為而治理念,不加以約束
→ 從商的個體戶最後勢必得轉行
→ 單一處生意做得起來,你可以說是偶然,問題非豪族的石苞
先後在兩個地方賣鐵...
→ 當朝絕對有遏止門閥大戶大吃小,可參閱司馬芝上奏曹叡:"自黃初以來,
聽諸典農治生,各為部下之計,誠非國家大體所宜也"
而曹叡也照辦,一來固然要典農官回歸本職,二來更避免官商勾結而得證
2.把時間表對照一下,亦有操作選舉包括度支中郎將..等等經濟官員在內的
亦有與以道家思想為基礎的正始清議的執行者 - 何晏無關的事實
畢竟《魏略》說何晏直到240年以後,才被曹爽"用為散騎侍郎,
遷侍中(吏部)尚書"
尾隨青龍而至的景初、正始年間,便要開始進入清議的正題
《太平御覽》說司馬懿"除九品,州置大中正,議曰:案九品之狀,
諸中正既未能料究人才,以為可除九品制,州置大中正"
此措施卻遭夏侯玄、曹羲給翻轉了
依據夏侯玄給司馬懿建議由中正、吏部、行政官吏分權,終結各州郡中正壟斷選舉
並由曹羲屬意的清議以取而代之的一席話(參考王葆玹的《玄學通論》,在《藝文類聚》
曹羲〈至公論〉的原文補上"私"):
"凡智者之處世,咸欲興化致治者也。興化致治,不崇公抑[私],割[私]情以順理,
厲清議以督俗,明是非以宣教者,吾未見其功也。清議非臧否不顯,是非非賞罰不明,
故臧否不可以遠實,賞罰不可以失中,若乃背清議,違是非,雖堯不能一日以治,
審臧否,詳賞罰,故中主可以萬世安"
再查了一下《通典》:"至正始元(240)年冬,乃罷諸郡中正"
→ 重視名聲甚於門第的清議,確實被扶正
需注意的是,乍看之下儒學名門裡的經商大戶空間遭壓縮
但實際因為道家順其自然的經濟原則,仍不利於小型經濟體的發展
→ 在下於史書上再也找不到正始年間以後,還有類似石苞的例子
有的話先謝謝各先進打臉:)
接下來看清議所主宰的選舉,是如何以實績證明、並令儒學世家大感威脅:
(後面會提到此乃個人懷疑何晏被發便當的主因)
1.220年陳群制定九品官人法、直到240年才罷諸郡中正,又查《魏書》知
他砲劉劭的時間剛好坐落於這段區間,〈三國志傅嘏傳〉記載了:"
方今九州之民,爰及京城,未有六鄉之舉,其選才之職,專任吏部。
案品狀則實才未必當,任薄伐則德行未為叙,如此則殿最之課,未盡人才"
表示傅嘏甚至認為吏部的權力還過大
2."是時何晏以材辯顯於貴戚之間"(傅子),何晏於曹爽專擅後才稱得上"顯"
有兩種極端方式描述何晏的選舉,《魏略》說何晏"為尚書,主選舉,
其宿與之有舊者,多被拔擢",又說"何晏選舉不得人,頗由颺之不公忠,
遂同其罪,蓋由交友非其才"
另一種是傅咸上書的"正始中,任何晏以選舉,內外之眾職各得其才,
粲然之美於斯可觀"(晉書傅咸傳),茲分析筆者採信後者的原因:
<一>.《魏略》作者魚豢為魏晉之間的人物,自然不敢把司馬氏之政敵寫的多正面
但成書於唐代的《晉書》可就無此包袱
<二>.傅咸之父輩跟何晏結過的樑子計有:"傅玄與何晏、鄧揚不穆,
晏等每欲害之"(晉書),傅嘏更可能挾傅玄之怨而說了何晏一堆壞話
什麼好辯而無誠、好利之類的
→ "晏等遂與嘏不平,因微事以免嘏官"(魏書),但傅咸猶能稱讚何晏
表示其可信度、客觀度夠高
最後說明一下,個人獨斷之為什麼何晏向司馬家示好,最終仍慘遭殺害的原因:
1.既然清議對儒學世族有一定程度的抑制 → 不利於尋求門閥支持的司馬氏
→ 何晏對應璩譏諷曹爽改革政策的〈百一詩〉,"遍以示當事者,咸皆怪愕,
或以為當焚棄之,何晏獨無怪也",說明了此時他是站在司馬氏這邊的
2.《北堂書鈔》引用何晏〈魏明帝議謚表〉:"案外內群寮議,宜曰「明」。
餘所執難各不同....今稱「明」者,可謂眾也"
不難看出,以何晏甚高的地位、輩份而帶頭領導曹叡諡號的訂定
最終也有「明」的結果出來,算是一次成功的會議
所以打從曹叡掛掉,何晏看風向看了至少一兩年,才總算跑去曲意迎合曹爽
以此番非核心的爽友友身份,推及他跟司馬家有交集的可能性,還不算太牽強?
3.何晏任吏部尚書時,"旣用賈充、裴秀、朱整,又議用(王)弼"
儘管王弼個性"不治名高"(何劭〈王弼傳〉)
但若非何晏種種搖擺於兩大勢力之間的行為,遭看不慣的"3狗"之一的丁謐排擠
否則王弼或許還有機會早鍾會一步,備取進皇帝身邊親近的
《後漢書》裡俸祿為600石的黃門侍郎
(鍾會244(差不多也算是正始中)年才當了首個官職-亦為400石的秘書郎)
資料來源為《北堂書鈔》:
"王肅表曰:「臣以為祕書職於三臺為近密....祕書丞、郎俱四百石,
遷宜比尚書郎,出亦宜為郡,此陛下崇儒術之盛旨也」"
4.何劭〈王弼傳〉又提到王弼"與鍾會善",承上可知王弼的仕途不順
死黨鍾會硬要把部份原因歸咎於何晏,似乎說得過去(王弼自己愛"以所長笑人,
故時為士君子所疾"也是主因)..君不見嵇康怎麼被鍾會搞死的嗎?
派系間實際的角力,照理有更多是史書沒寫到的,說再多也只是推測而已
連同曹爽一起被清算的當中,彷彿何晏的爭議最多?所以才特別拿出來法發表拙見
可想而知仍存在很多層級沒考慮到,光玄學才性同異離合之論,牽扯到選舉人材
乃至之後所衍生的派系之間的關係,就有很多地方需要思維分析
或許過一陣子又會被翻案也說不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