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孫子兵法謀攻篇

作者: fw190a (las)   2022-05-04 14:32:48
: 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 推 want150: 關於這句話的解釋似乎有歧異,但曹操作注時直接表示 05/04 11:18
: → want150: 這就是"小不能當大也",權供參考 05/04 11:19
關於這兩句有點自己想法,忍不住來一篇重新推導好了。
先看整個謀攻篇,
凡用兵之法....這段算是總綱,講的是保存有生力量為最佳狀況。
後續三個論述面向分別是:
1.故上兵伐謀...
這段講述在用兵/攻城之前,優先考慮謀/交,是大戰略的面向,
另外補充攻城的消耗慘重。
2.故善用兵者...故兵不頓,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這段講的則是,如何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例子,
其實是"上兵伐謀"的補充說明。
3.故用兵之法...
有趣的是這段,我認為其實他是想補充一個,
在戰略追求上與謀攻目標相合,
但是又能補充謀攻之外的需求,
具有實際操作性的一般性戰略用兵指導原則。
儘管追求有生力量保存,但這階段的指導,其實是不可能避免消耗的。
所以1/2講的是理想狀況,善用兵/上兵。3則是要解釋包括不理想的情況。
從 十則圍之,對應不若避之
到 五則攻之,對應少則能守(逃)之
至 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
分別代表了三種程度的戰場流動性,
戰略上壓倒性優勢或不利時,玩的是捉迷藏/讓對方無可遁逃。
戰略上有明顯優勢時,則會有一邊明確進攻態勢,
另一邊守勢或邊打邊退等以空間換時間的打法。
第三種才是接近勢均力敵的"打硬仗"。
最多歧異的還是"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
我不認為他有明確對應關係,大家也知道前面那個十與五都是虛數,
那種程度的預測即使偏差,也影響不大,但在倍或者是敵之間,
則有可能充滿不確定性。
所以兩者其實是有所重疊,在這個階段的重點其實真的就是戰了,
不然自古以來的會戰要打什麼?
當然就是實力相近的兩軍,各自認為有勝算,才會打起來。
然後有優勢的一方會考慮以分為手段,
問題是,這邊不管是倍或者分,都已經變成可能很模糊變化的東西。
因為戰場迷霧中無法確定自己是否真的倍,也無法確定分的效果如何。
所以後面又補充了兩句。
"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看了很多版本,不過我自己的理解是,
在力量對比小的情況下,雙方鬥狠鬥勇比耐久。
在力量對比大的情況下,雙方更趨向於運動戰的概念,變成捕捉戰機為主。
這樣的敘述可以用來補充說明整段,
也可以在,倍(2:1)到敵(1:1)之間,提出一個比較原則性的指導。
個人私心這樣理解是因為覺得,整個謀攻推崇的論調雖然都是保存有生力量,
但實際戰場上,這種追求很可能是奢求,所以這個理論要接地氣的話,
他必須至少試圖解釋一般的戰爭,然後才從中昇華並講述怎麼打出他理想化的戰爭。
勢均力敵時打硬仗是必要的,但謀攻篇試圖告訴你,雖然如此,
但要從各面向盡量追求更大比例的優勢,你才有可能打出低消耗,最後不戰屈人之兵。
不應理解成,即使勢均力敵了,只要遵循孫子兵法的原則仍然能教你必勝,
但事實上就沒有這種兵法,或者至少,不是裡面理論結構想推崇的。
PS:雖然我提了運動戰,只是為了方便理解。
不過當時的情況下,城市的防守能力和據點效果是否允許運動戰,
又或者和近代理解的有多少差別,可能是個獨立的複雜話題。
其實有點把對克戰爭論的理解灌進去,追求大比例的兵力優勢這點。
但想想一個是在大戰略層級下追求不戰,一個是在一個點實現決戰,
是很有趣。應該是有結構上的相似,但套用的那個範圍很剛好的錯開。
作者: overno (狗不理)   2022-05-04 22:18:00
雙方兵力相若交戰時,可以利用陣法或戰術運動,達成局部優勢,如斜型序列,集中兵力於某側,以數倍兵力擊破某翼,或是城濮之戰,退避三舍誘楚左翼深入,再以2倍兵力擊破
作者: purue (purue)   2022-05-05 11:18:00
兵法之道 非求必勝 乃求不殆爾原文後半都有能字 我覺得很重要 敵則能戰 而不是敵則戰之其實意思也是回到大原則 盡量不要損耗兵力的意涵 故能戰卻守謂之堅 小敵堅守 大敵擒王之謂耶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