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俄國內戰時期的部隊水平 [5]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19-03-28 07:04:08
1919年春季,東線,俄國陸軍「西方獨立軍團」
高爾察克於1919年春季發動的攻勢聲勢浩大,震動全俄,其矛頭由年初成立的「獨立西方
軍團」擔綱,在該年四月底、攻勢達到巔峰的時候,該軍團下轄的第二烏法軍、第三烏拉
軍、第六烏拉軍,兵力分別為:
單位 軍官 士兵 機槍 火炮
第二烏法軍 973 13,951 247 39
第三烏拉軍 573 9,962 145 28
第六烏拉軍 488 8,245 130 20
共計 2,604 32,158 522 87
第二烏法軍的規模、裝備與素質都較佳,以擔任中流砥柱的第四烏法步槍師為例,該師此
時有439名軍官、5,235名步槍兵,裝備119挺機槍和十七門火炮,師炮營編為三個野炮連
和一個榴彈炮連。同屬該軍的第八卡馬步槍師,戰力則為461名軍官、7,391名步兵與騎兵
、114挺機槍和十八門火炮,實力亦屬不俗。
不是所有單位的規模都如此完整。第三烏拉軍下轄的第六與第七烏拉步槍師,規模分別僅
有兩千餘和三千餘戰鬥兵力,人數還不如伊熱夫斯克獨立旅的四千餘戰力,此三個單位分
別有22、56和44挺機槍,四門、八門和十門火炮。
在騎兵集群方面,烏法騎兵旅和第三奧倫堡哥薩克獨立旅規模都在一千數百人之間,分別
有14挺和22挺機槍,各有四門炮。
在高爾察克發動春季大攻勢的時候,「俄國陸軍」的架構都是自1918年夏季以來逐步形塑
而成,由志願官兵構成骨幹,透過動員徵兵進行編實。各單位的戰力參差不齊,有些戰力
相對精良,然而少數單位則士氣低迷且戰力較薄弱。
以前述的第四烏法步槍師為例,五千餘名步兵雖然名義上編為四個團、十六個營,實際規
模僅約六個營(高爾察克陣營沿用舊俄軍軍制)。換言之,每個營級步兵單位皆可裝備約二
十挺機槍,這已經是一戰後期主力的規格。西方獨立軍團在炮兵方面較為薄弱,因此即使
是該軍團的王牌師也都只有不足二十門火炮。
第八卡馬師的規模則約為九個步兵營(該師有一個騎兵營),相當於每個步兵營有十二挺機
槍,亦為一戰中期主力的水準。該師的炮兵與第四烏法師相仿,稍顯偏弱。
除了上述三個主力軍,西方獨立軍團另轄一個「南方集群」,包含第四奧倫堡軍和第五斯
捷爾利塔馬克軍,這兩個軍的戰力為:
軍官 士兵 機槍 火炮
第四奧倫堡軍 398 5,618 85 9
第五斯捷爾利塔馬克軍 224 8,329 60 8
共計 622 13,947 145 17
南方集群的一萬四千兵力中,有超過五千人是騎兵,由於戰場環境基礎建設較落後而強調
騎兵,所以重裝備較為有限,並非單純的戰力不佳。
白軍於五月份把調入總預備隊的「第一窩瓦軍」再次編入西方獨立軍團,不過南方集群被
編入新成立的南方軍團,此時西方獨立軍團戰鬥兵力約為步兵32,400人、騎兵6,300人,
裝備機槍570挺、火炮98門。到了六月份,該軍團總計十四萬人,戰鬥人員則約為步兵
23,600人、騎兵6,500人,裝備機槍590挺、火炮134門,且重整為窩瓦、烏拉和烏法三個
集群(第六烏拉軍被解散,其餘三個軍改稱集群)。
西方獨立軍團的戰力,本文判斷多在三級到四級之間,極少數較弱的單位為二級,比如說
上述沒提及的第九巴什基爾步槍師(南方集群)──巴什基爾軍(四個團)在二月份就已大部
叛逃,殘部被降級為師,並於五月再縮編為旅,實際規模與戰力都很差。
1919年春季,波羅的海三國,自由軍團
1919年春季於波羅的海諸國活躍的德軍對於重創紅軍有相當大的貢獻,不過這些德軍已非
前一年的德意志帝國陸軍,而是重新建立的民兵與傭兵,戰鬥力難以達到和前一年干涉芬
蘭內戰的「波羅的海師」正規德軍相當的程度。
1919年二月,活躍於立陶宛地區的德軍分為地方軍與聯合後備軍。地方軍的軍部有兩門一
五零榴、兩輛裝甲列車──各有兩門野炮和一挺機槍、六架飛機組成的航空隊、腳踏車連
──兩挺機槍、憲兵隊,以及其他非戰鬥任務的單位如醫療、通訊等等。
地方軍的主力是第四地方師,轄一個三團六營的步兵旅,外加騎兵排、炮兵營、工兵排以
及其他非戰鬥單位。六個步兵營總計裝備63挺重機槍、44挺輕機槍,換言之平均每營有約
十挺重機槍和七挺輕機槍;炮兵營有三連共十二門野炮,其中兩個連另有兩挺重機槍。炮
兵單位裝備機槍在俄國內戰不算少見,這是因為戰爭型態難有安全的後方,炮兵需要有自
保的火力。
其他地方軍單位主要為兩個支隊和一支邊境防衛隊,雖然組織較不嚴謹,部分單位可能還
未完成兵力補充(有的營只有一個連),營以下仍都有不少機槍,邊境防衛隊的各營尤其裝
備較多機槍,其中三個營還有二至四門輕迫炮。
「聯合後備軍」與地方軍的差異不大,不過裝備稍微較佳,軍部有兩個中隊共十五架飛機
,步兵方面以第四十五後備師為例,該師七個步兵營平均各有十二挺重機槍、十四挺輕機
槍,其中一個營有兩門輕迫炮。
拉脫維亞境內的德軍組織為「第六後備軍」,在1919年三月的時候編制仍較不嚴謹統一,
不過營、連級別番號的機槍數量也在同一級別,部分步兵營也有迫擊炮。若以「鐵師團」
為例,下轄各步兵營普遍裝備有六至十挺重機槍、一至四挺輕機槍,並且其中幾個營有兩
門野戰炮或榴彈炮,不過各營的編裝頗不相當;「第一後備近衛師」的各營規模與機槍數
量較佳,火炮集中為炮兵團,戰力是更強了。「第四十五後備師」的編裝則更在第一後備
近衛師之上。
到了五月份的時候,第六後備軍的組織稍較改善,但基層各單位仍編裝不甚整齊,也還沒
能達到一戰末期主力部隊的規格。儘管如此,自由軍團的主力為原德軍正規官兵所構成,
波羅的海地方軍雖然是新組織的民兵,也有不錯的凝聚力,整體而言可視為三級到四級的
部隊,然而因為裝備與組織仍有所不足,士氣也一直不穩,難以達到五級精銳。
註:數字主要取自下面兩個網站
http://www.swolkov.ru/bdorg/index.htm
http://pygmy-wars.50megs.com/pygmywars.com/index.html
作者: Bastain (滿洲國專家^^)   2019-03-28 17:00:00
推阿~看到白軍就超熱血的
作者: PAULDAVID (oops)   2019-03-29 11:45:00
作者: jason748 (傑哥我要)   2019-03-29 14:01:00
為什麼還會有德軍啊,是協約國默許嗎?
作者: lueichun (no anonymous)   2019-03-30 15:51:00
當時當地還有所謂的波羅的海德意志人,他們不算德軍算武裝民兵吧,或許還有少量德軍躲過協約國監督留在當地就是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