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東南亞資源對日本的運輸

作者: wl00669773 (Jerry shou)   2018-03-15 23:56:21
前面有大家有討論到太平洋的日軍海運與美軍潛艇的通商破壞
就推一些相關的文章和書籍
本文分享的是
東南亞資源對日本的運輸-國家後勤與軍事戰略The Shipping of Southeast Asian
Resources Back to Japan–National Logistics and War Strategy
作者KEN-ICHI ARAKAWA
出自NAVAL WAR COLLEGE NEWPORT PAPERS -Commerce Raiding Historical Case
Studies, 1755–2009 一書
在此文中作者主要針對南方資源運輸系統Southern Resources Shipment System
做了完整的介紹,並且分享了不少優良的統計資料
部分內容大意節錄翻譯 主要是數據和結論的部分
戰前預估
在1941年日軍的戰前會議中就有討論過發生戰爭時日本運輸原物料的能力。
當時的預計和實際損失的對比如下圖
上為運輸損失 下為民用運輸的損失
https://imgur.com/TOGGqnY
可知一開始時的損失還低於日軍的預估
日本的運輸計畫
在最一開始的計畫1941年10月時制定的”Details of Ship Allocations”(不確定正確中文
名稱我就用英文)中確
立需從A地區(荷屬東印度群島.菲律賓.馬來西亞)藉由民用運輸船隻(原文用C船代稱)每年
運輸96萬噸的重要原料回本土
接著在12月出台“Charts Regarding Freighters”計畫,在這計畫中
民用船隻會在42一樣負責96萬噸(或總量的34%)原料.陸海軍的船隻(原文用AB船代稱)會負
責1百85萬4千噸(或66%)的原料,並且民用船隻負責的部分優先級較高
隨後在42年3月出台了第三個運輸計畫,此計畫在6月份又有經過修訂
該計畫要求1942年內能從A地區運輸230萬噸的原料(大約比1941年12月計劃要求的產量減
少了大約50萬噸)。且民用船隻將運載1,203,000噸(佔總數的52%,比1941年12月計劃
中分配的數量多25%)
具體原料的運輸量,原作者說沒有找到精準確切的資料。他列了三個不同出處的數據,田
中新一(Tanaka Shinichi)-Nihon Senso Keizai Hishi/美國戰略轟炸調查(USSBS)-
Nihon Senso Keizai no Hokai/白馬輝彥(Iwatake Teruhiko)- 南方軍管理下的
經濟政策(Nanpo gunseika no keizai shisaku [Economic Policies under the
Southern Army's Administration]),其中作者覺得美國戰略轟炸調查的數據最可信田
中可靠信最低。
這三組的數據列表與計畫要求的量的比較
https://imgur.com/E9q1f3H
在這其中大米和原油運輸量的數據最值得關注
USSBS的數據比起田中的數據高出5倍
原油可能是出於其高度機密與重要性又因為海陸軍的互相警惕,而沒有向計畫委員會(田
中資料的主要出處)準確報告導致。
而大米相對的較奇怪,如果數字沒問題。大米的運輸量佔據了日本除油輪外70%的海運能
力,而原本的計畫中只需要10%左右。
估算1942年實際的南方資源運輸量
如前面所述,1942年的實際運輸量的資料不足,只能推估。在此作者透過戰後SAA的運輸
計畫和紀錄資料來推估。只是SAA的資料只從42年7月開始提供,且只有民用運輸的數據
估計的結果如下圖
https://imgur.com/5OQeYUo
大家可以對比一下A/B(軍用船隻)跟C船(民用船隻)佔的比例跟前面計畫的比較一下
海運作戰的統一
理論上,日本的商船都受到陸海軍或SAA的控制。然而實際上陸海軍就控制了所有船隻,
陸海軍都能要求SAA為他們服務。相較下美國成立了軍事海運管理局(War Shipping
Administration)行使為一的控制權。
日本方面從1942年開始雖然也有應該讓這些船隻能統一行動,然而統一的海運管理一直到
1945年4月後才成真。
新成立的海運管理單位由野村直邦負責然而此時日本只剩180萬噸的商船,是開戰時的35%
;相較下美國已有3280萬噸(為1941年12月的2.4倍)
作者總結
日本早期超出計畫的使用A/B船即陸海軍的船隻,降低了自身的軍隊向前線運輸的能力。
其緣由係對於民用船隻的管理問題。而到1943年末之後日本出於自身反潛技術的缺乏,
就無法保障航運的安全,特別是在美軍修好鐵棍魚雷後。那戰爭已經落入無藥可救的下場
畢竟太平洋戰爭的本質就是一場補給戰,誰能持續向前線派出優秀且保持其持續作戰能力
的軍就有優勢。然而日本卻在珍珠港後寶貴的6個月內,因軍用船隻缺乏而沒能沒能向前
線運輸更多部隊。
對此作者認為如果日軍在1942年能夠成功照計畫的分配船隻應該能夠獲得更多的優勢
我的總結
日本在42年雖然成功達成甚至超過計劃上所要求的送往本土的資源量,然而其卻
是建立在減少對前線支援作戰的軍用船隻之上。而導致如此狀況發生是因為缺少統一指揮單
位,從而導致無法有效分配軍/民用運輸力量。
原文還有不少篇章如起源、組織形式等,自行觀看吧
我英文不是很好翻譯能力更不用說糟糕透了,還請大家幫忙抓抓語病或者錯翻orz
如果我沒怠惰 之後應該還會分享其他相關文章...
作者: GTHO (多龍少將)   2018-03-16 00:07:00
作者: ejsizmmy (pigChu)   2018-03-16 00:38:00
謝謝你的分享
作者: gogogygy (開心過日子)   2018-03-16 07:22:00
作者: Swallow43 (絕對領域命者)   2018-03-16 09:41:00
推一個
作者: PAULDAVID (oops)   2018-03-16 13:59:00
作者: YAC0126 (落語)   2018-03-16 19:13:00
作者: lc85301 (pomelocandy)   2018-03-16 23:49:00
不過如果日本42年多運一些,對戰爭結果會有決定性影響嗎
作者: kira925 (1 2 3 4 疾風炭)   2018-03-16 23:58:00
有此一說是 當年不打中途島 硬衝FS作戰 美軍有想過放棄東南亞 當然這只是個說法
作者: ejsizmmy (pigChu)   2018-03-17 11:24:00
史實上,日本的紫電已經被破譯了(是紫電我沒記錯吧?)如果戰爭繼續,日本到哪裡都會吃敗仗,敵人早就備好兵等你過來送頭中途島其實就是個例子,日本原本是打算搞分兵佯攻把美國部份兵力帶走,結果反而讓自己兵力變少,衝進早就準備戰爭的戰場裏
作者: ez910115 (ez910115)   2018-03-17 14:24:00
中途島是正攻吧,佯攻是小北棲
作者: kuma660224 (kuma660224)   2018-03-17 16:14:00
中途島日本MI計畫是,先擊敗弱島後,再設伏襲擊後續增援的強敵。但情報被破解光,美軍先設伏...日軍同時面對飄忽的強敵+島嶼航空軍從個個擊破戰術,變成被兩方圍剿。美軍島嶼航空部隊死纏著,海上機動的艦載航空隊也連續重拳出擊。主動權因為情報問題,掌握在美軍手上太平洋太廣,正常無情報外掛時,美軍幾乎不可能預擺這麼多主力在那但有外掛,幾乎能動的航艦都去埋伏了
作者: ejsizmmy (pigChu)   2018-03-18 00:51:00
對,結果就是日本飛蛾撲火,最肥的四隻一起死
作者: kuma660224 (kuma660224)   2018-03-18 09:09:00
如果沒有情報外掛,照MI計畫發展。日軍掌握主動,集中兵力用時間差,各個擊破先拿下島變成不沉航艦,讓主力航艦設埋伏,打反擊主力反過來變成美軍要奪島,又要面對飄忽不定的航艦群有可能達成珍珠港沒達成的目標,殲滅美軍航艦
作者: ez910115 (ez910115)   2018-03-18 14:28:00
還是不要太小看美國的反擊.史實美國後來在南洋重返之後一樣把日本海陸車的不要不要
作者: kuma660224 (kuma660224)   2018-03-18 15:44:00
沒有小看,即使打贏中途島也只是花絮後續美國航艦狂下水餃本來就是無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