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25-06-19 23:27:29承接上一篇,先講羅憲"左遷巴東太守"之前,最後當的官
除了比雜號將軍還低一級的雜號校尉外,《襄陽記》比《晉書》多寫"尚書吏部郎"
而此之前並無記載犯錯,故可視為平遷
太守再怎麼說,好歹也是堂堂2000石等級,很難比區區的"郎"還不如
細究原因,竊以為吏部官員掌控人事,是否營造派系由他決定
偏偏黃皓希望主戰 > 反戰,羅憲在蜀亡前的立場,史料未明,唯獨從日後他推薦
"蜀郡常忌、杜軫、壽良、巴西陳壽、南郡高軌、南陽呂雅、許國、江夏費恭、琅邪諸葛京、汝南陳裕,即皆叙用"
來反推,看的出來派系分散,對冀望團結主戰一派來說,難度頗高
這應該就是被黃皓貶的原因
加上羅憲"師事譙周,周門人稱為子貢"(晉書),譙周是諸葛亮親自提拔
黃皓不敢輕易動他,故蜀志未提譙周巴結黃皓是正確的
而只得從譙周的門下弟子下手,如羅憲、陳壽這些後諸葛亮時代的傢伙
以避免反戰派系坐大
(題外話,黃皓不敢動的例子還有文立,他被"州刺史費禕命為從事。入為尚書郎。復辟禕大將軍東曹掾"
儼然費禕直系,故儘管派系立場未明,而安然一路攀升)
如前所言,法律不在太守掌握之下,劉禪卻"拜憲為(閻)宇副貳",開始兼掌軍政
畢竟段谷慘敗,需要軍政合一來彌補防守軍力
另一方面,張華將舉陳壽為中書郎,荀朂"忌華而疾壽,遂諷吏部遷壽為長廣太守"
陳壽母"遺言令葬洛陽,壽遵其志。又坐不以母歸葬,竟被貶議。初,譙周嘗謂壽曰:卿必以才學成名,當被損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
陳壽在鄉里間的風評並不好,若非張華賞識,恐沉淪一世
在此之下說陳壽完全沒找接近張華的機會,實在說不過去
亦即,陳壽的派系意識堅強矣!自然會被敵對派系排擠,更合於譙周的分析
類似的例子有常勛,他"交友惟賢,不交下己者,泛愛之恩猶不足"(華陽國志)
所以從尚書左選郎,被外降到郡縣的功曹管刑罰
但跟羅憲比較不一樣的是,他後來復為督軍,等於先刑後軍+刑
而羅憲是先政後軍+刑,兩人最終殊途同歸
題外話#2,仕九品中正之晉的羅憲,後來拔擢的幾個,不過是校正回歸的反襯:
南陽呂雅,同鄉呂乂最高當到蜀漢四相最晚GG的董允,所空出來的職缺-尚書令
也算不可小覷
蜀郡杜氏-杜瓊被"蔣琬、費禕等皆器重之",又他不傳弟子,但譙周很刻意接近杜瓊
則杜氏很容易被視為跟譙周有不小淵源,事實也證明譙周很能體悟杜瓊的學問
江夏費恭,費禕乃江夏人;陳裕,陳祗汝南人;琅琊諸葛京,自不待言
全都是有頭有臉的後輩
另蜀郡常氏由《華陽國志》:"(江原縣)東方常氏為大姓",可見一斑
最後茲以南陽為例,說明蜀漢派系的重要性
《漢書》:"其俗誇奢,上氣力,好商賈...信臣勸民農桑,去末歸本,郡以殷富"
張璠《漢記》:
"家有貞婦,戶有孝子,比屋連棟,不可勝數"
光務農感覺蠻難到處都是房子好幾棟連在一起的大戶,多少兼營商業方才對
才有《史記》:"秦末世,遷不軌之民於南陽...俗雜好事,業多賈,其任俠"
然而《隋書》說明經戰亂後,習俗被打亂:
"南陽古帝都,縉紳所出。自三方鼎立,地處邊。戎馬所萃,失其舊俗"
亂世所趨,民眾不再甘願當安貧樂道的農夫,延續至三國時代的南陽
若沒維持兩漢重視農業之舉,其實也不必太意外
言歸正傳並連結上一段,南陽王連當司鹽校尉,這"尉"字輩可是要帶兵的
那麼怎樣的情況既能符合上氣力、又搞起商賈呢?
我想其中一個答案是鏢局,當然未必非得國營事業,問題在專賣的東西茲事體大
水很深,背後牽扯的利益驚人,所以特別需要派武勇之士保護
劉禪時期227年,就發生過"廣漢、緜竹山賊張慕等鈔盜軍資,劫掠吏民,(張)嶷以都尉將兵討之"
既為軍資,出門總不會帶啥值錢金銀珠寶,參考四川縣出土之銅弩上銘文:
"延熙十六年四月廿日中作部典□□遂緒吏李飛□楊汲□工楊茗作立阪重二斤五兩"
知如同大多數政權產出器物,會有刻記誰誰誰製造或品保之類
而銘文並非隨便就可以磨掉,所以搶劫的應該就是民生必需品-食物
其中又以國家壟斷的鹽,可能性最高
因此往後北伐更加需要任俠好事+喜歡從商的南陽人,來經營兼保衛專賣事業
跟南陽呂乂一起被王連提攜的杜祺、劉幹,基本也與呂乂同郡,個性理應相去不遠
再次呼應前一篇一下,提攜之情在古代很常見,呂乂搞派系意味著
將會方便他執行峻法,繼之攬權的黃皓若想大清洗,一來費事
二來違背黃皓不明顯忤逆姜維的方針,所以挺戰結構持續到蜀滅亡
目前為止好像沒什麼大問題?連郤正都發文吐槽"余實不能齊技於數子,故乃靜然守己而自寧"
不難看出是在諷刺"多技藝,挾數術,費禕甚異之"的陳祗跟黃皓互相表裡
推而廣之到挺戰派系相互照應,作為本篇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