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話」到「演義」以來的作者,大概沒意識到「先主」
「後主」(平話甚至稱為「少主」) 在三國志裡面如此稱呼,
是因以魏為正統,所以貶低劉備建立的政權 (三國志成書之
前,這種稱呼顯然不存在)
魏書以「武帝紀」「文帝紀」開頭,實則曹操並未稱帝,而
是由曹丕追尊為「太祖武皇帝」
(紀傳體正史慣例,正統君主才用「本紀」或「紀」)
蜀書則由「劉二牧傳」「先主傳」「後主傳」開頭,標題很
明顯把蜀漢貶為地方政權,但三國演義照單全收,敘述時都
稱先主,至於劉備稱帝和之後諡「昭烈皇帝」頭銜,很少提
及,反倒是在65回有段編造的,譙周對劉璋講童謠內容:
「若要吃新飯,須待先主來」
看到這段,已經不知該怎麼評論... 簡直亂來,
當時人哪曉得「先主」是啥玩意?
至於一直稱呼「蜀兵」,本來懶得吐槽,不料116回,傅僉
戰死時,還讓他講一段遺言:
「吾生為蜀臣,死亦當為蜀鬼!」
我相信傅僉應該不會甘心當「蜀臣」「蜀鬼」 (嘆)
若要吃新飯那句,當年首次看到是真的有笑出來XD至於先主後主之用詞,覺得也不是完全沒有以下可能:當作者缺乏相關意識時,不只沒有發現與作品立場有違,"或許"甚至誤以為,這算是一種尊稱...類似"我一講內地你就知道是哪",好像很親厚;那麼"我一講先主你就知道我是講誰",「搞不好」對作者來說"語感上"他是那樣覺得的...
作者: wilson00164 (狐狸) 2025-05-29 00:38:00
看過一個解釋是最早三國志文本是寫"若要吃羹,熟煮來",借用宋時"熟煮"為"蜀主"的讖言,後來才改寫為新飯與先主的版本。
作者: Euglena (婆娑之洋黑心之島) 2025-05-29 13:03:00
平話跟演義是要講給普通民眾聽的,錙銖必較反而會降低民眾的理解。
錙銖必較可能降低平話演義的通俗性,沒錯;但邏輯上而言,並沒有把錙銖必較的過程展現給讀者啊,呈現的是選擇的結果,"這個結果其實有點奇怪",可能出於作者的認識,沒錯啊
作者:
smartwe (找我下棋吧)
2025-05-30 09:53:00演義中童謠常拿來當預言,就像推背圖隱晦暗示可能是太直白會影響歷史。所以説先主,時人不懂這不是正好符合嗎?當然作者可能不一定想這麼多
作者:
CGT (Peter)
2025-05-31 12:06:00戲劇小說就這樣,康熙帝國有一幕斯琴高娃:我孝莊~...還好沒有劉備說:我昭烈~... 孔明說:我武侯~... XD
作者: Qaaaa (小Qa) 2025-06-02 15:55:00
我孝莊這幕很有氣勢ㄚ 設計的不錯
作者:
HAHAcomet (值得信任的彗星å°å¤©ä½¿)
2025-06-02 21:52:00諧音梗是刻在基因裡的
作者應該是沒有慘到我昭烈的份上,至於先主一詞的選用則確實蠻有可能壓根兒就是沒想明白;另外孔明武侯沒問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