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對於司馬懿(和長子次子),選擇用頭銜代稱,
後漢書還是有機會看到真名
在三國志裡面,提到司馬懿時,稱「司馬宣王」
司馬師是「司馬景王」,司馬昭「司馬文王」
然而,司馬懿之兄司馬朗(伯達),因不在晉的帝(王)系內,
所以還是放進傳裡,直稱其名;司馬孚(叔達)雖未立傳
也類似
所以你會看到「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爲驃騎大將軍」
這種奇怪的敘述,實際上應該是「撫軍大將軍司馬懿」才對
後漢書則有這段:
「彧又進操計謀之士從子攸,及鍾繇、郭嘉、陳羣、杜襲、
司馬懿、戲志才等,皆稱其舉」
後漢書為南朝宋時的范曄所撰,對晉並無避諱,直接就寫
司馬懿
當然,這不表示范曄就能察覺所有相關避諱,例如在列女傳
寫「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
實際上她的字是「昭姬」,在晉時避諱司馬昭,就被改成
文姬,直到現在
(倒是王昭君曾被改為「明妃」,後來還是復稱原名,
杜甫詩「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這明妃就是王昭君)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25-06-09 11:24:00晉-常璩 華陽國志:"告(諸葛亮),言魏大臣陳群,司馬懿並開府"
有時候會忘記避,而且也不一定是常璩忘記,可能是劉宋以後的人在抄寫的時候一時順手,忘記原文是有避諱的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25-06-09 12:22:00常璩曾為有意篡晉 自以雄姿風氣是宣帝,劉琨之儔的桓溫參軍?
作者:
JustSad (職業路人)
2025-06-09 12:40:00古今中外,大部分都是避諱目前的最高領導人,例如禁用翠嫦娥好像本該叫姮娥,同音不同字,避諱後反而沒人知原名另一個是歷史學者沒發現的問題,簡單說就類似臺灣的姓氏因為戰亂,原資料可能流失,新建檔的文書識字不多不精準又或者遺族家屬不識字沒看清,屠變成塗,徐變成涂,亂改加上地方方言與口音,可以通用or無本字借代,增加難辨度(有點類似我們能看懂「杯具」諧音代指「悲劇」杯杯代伯伯簡轉繁也是一堆字亂翻,何況以前不是用程式大規模翻譯。
作者:
CGT (Peter)
2025-06-09 22:16:00避諱反而之後比較有名的很多,比如恆山郡改成常山郡
作者:
JustSad (職業路人)
2025-06-10 00:22:00不一定!就像漢城改成首爾,是因為改成首爾比較有名氣?還是本就會有名氣,不管你是不是避諱而改名,與避諱無關
大韓民國首都從1946年建國以來就是叫首爾,漢城也等於是首爾,這跟韓語音讀訓讀有關。用古稱漢城稱呼首爾造成了混淆,所以後來就用首爾這兩字來當作首爾的漢字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