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投手三振能力會突然生出來嗎?

作者: morikawablue (morikawablue)   2006-07-19 00:23:05
※ 引述《greengreen42 (綠)》之銘言:
: 這應該就是配球策略的影響
: 下面那篇的Halladay的數據正好佐證了這個
: 滾地球投手如果具有真正的三振能力
: 他在一開始就會以讓你連跑壘都辦不到為前提配球
: 但是在被逼急的時候就會試著讓你打滾地球避免長打
(snip)
其實我個人一直不覺得配球策略有什麼決定性的影響,Posada
可能怎麼配球也不至於讓 王建民 成為 Mussina 或是 Halladay
,投手的 stuff 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素。再說 王建民 至今
只有一個 season 再多一點點的投球資料,就連 minor 也沒
有任何一季投超過 150 局,現階段僅以他個人的表現來說明
的話,可信度是要打折扣的。也許我們需要的是類似 similarity
式的預測與分析。簡而言之,王建民有的是 "貢獻",但他真
正的實力何在應該還說不準。
另外,如果投手的每一個配球都會因狀況而異,那打者照理也
會依場上狀況的不同來改變自己站上打擊區的 approach,好比說
是當場上的情況有 SF (高飛犧牲打) 機會的時候....
另一個因素則是守備人員位置的調整,如果說當一壘有跑者的
時候,一二壘間的空隙是很大的 (1B 會釘在壘包上看著跑者)
,或者說有雙殺機會時,三游間的洞也會變大,畢竟 SS 會向
二壘的方向近一點,又如九局上半,領先的球隊一開始可能會
把外野手弄得 "深" 一點,為的是防止 lead-off double 甚至
triple 的出現....諸如此類的因素。
THT 的 John Walsh 針對 03 ~ 04 年的資料做過分析,他發現
打者在 SF 情況下的 batted ball tendency 與一些基本指標在
normalize 後的結果是:
增加的:FB、GB、POP、H
減少的:LD、K、BB、HR
最顯著的改變是 HR 減少了 15.9%、K 也減少了 11.8% (與
overall 相比)。
這裡有個現象就是打者會在 SF 時改變自己的擊球形態而以 put
ball into play 為主,Walsh 計算的結果也顯示這樣的 appraoch
將使得 AVG/OBP/SLG 全都上昇,但經過 defense independent 的
校正後,這三項基本指標就全都不如 overall 時的成績了。重點
是:
Hitters DO change their batting approaches in SF situations.
( But that's the last thing they need....actually.)
也因此,配球的策略究竟能有多大的影響?我認為這是值得懷疑的。
至於 split 投手的資料是否很有意義?這似乎須要更進一步的統計檢
定,在這之前,任何的 situational 的結果很可能都只是一個 "暫
時的現象" 而不足以做為証據。
作者: greengreen42 (綠)   2006-07-19 01:02:00
其實我說的就是配球策略沒有多大影響if you have stuff you can strikeout everyone
作者: greengreen42 (綠)   2006-07-19 01:04:00
否則你就算三振掉某些人 還是得為此被打一堆安打這就是我說單看K/9對於這種狀況會造成誤差的原因
作者: PRADA (F.E.T.)   2006-07-19 02:32:00
鍾老:好的捕手價值在配球 打擊只是附加
作者: morikawablue (morikawablue)   2006-07-19 10:19:00
Man, I love this sort of conventional wisdom...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