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 白黑紅日與鐵道上的黃龍 番外篇-袁世凱傳

作者: katana89 (月月火水木金金)   2021-02-13 18:06:51
袁世凱(1859年9月16日-1916年8月8日)
字慰廷(又作慰庭、慰亭),號容庵,
河南省陳州府項城縣人,故又稱袁項城。
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清朝總理、北洋新軍領袖,
其對近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有極其卓越影響與貢獻。
袁世凱出身官宦家族,於清末投身淮軍,
後隨軍赴朝鮮參與平定壬午軍亂,
又在朝鮮甲申政變中指揮軍隊擊潰日軍
被清廷委以重任。
回國組建新軍,襄贊洋務運動及清末新政
自道員、巡撫、總督累升,至入值軍機處
甚至總理大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袁世凱協調宣統皇帝
還政,協調組建臨時政府。
成為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後,
帶領民國走過初期內外交逼的混亂
以及立下對日交涉的典範最終在
多方壓力交雜壓迫下積勞成疾
於1916年8月8日病逝,後來葬於河南安陽
後被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
* 早年生涯 *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凱出生於河南省陳州府
項城縣袁張營一個官宦家族。
父祖多為地方名流。袁家在清道光年間開始興盛
袁世凱的從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運總督
並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
為淮軍重要將領。
他出生的那天,袁甲三正好寄信至家,
言與捻軍作戰得勝。他的父親因此將他
取名為「凱」,並按照家族族譜的昭穆
「保世克家啟文紹武」,給他命名「世凱」。
袁世凱自幼過繼給袁保慶為嗣子,少年時隨嗣父
先後到濟南、金陵等地讀書。
袁保慶病故後,1873年冬,堂叔袁保恆獲
同治帝三個月假期返回項城,與侄子袁世凱會面
袁世凱獲得赴京念書的機會。
然經多年鄉試不中後將所學書籍付之一炬,
並表示「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
烏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
1880年,袁世凱決定棄文就武,投靠吳長慶,
加入慶軍,吳長慶為袁保慶的結拜兄弟
出身淮軍,為慶軍統領,統率慶軍六營駐防登州
督辦山東防務。
袁世凱從陳州出發,先前往上海,之後再到山東
登州吳長慶大本營所在地。
* 嶄露頭角 *
1882年,袁世凱23歲,藩屬國朝鮮發生壬午軍亂,朝鮮高宗李熙之父李昰應兵變奪權;
親中的朝鮮事大黨請求清廷出兵平亂,
袁世凱乃跟隨吳長慶的部隊前往協助吳長慶的
幕僚馬建忠設謀,要袁世凱將李昰應拘捕
李昰應被擄後,袁世凱以「通商大臣」
身份駐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建親軍與鎮撫軍
並控制稅務。
1884年,朝鮮分化為新舊兩派勢力。
一派是以閔妃為首的外戚集團,另一派
則是要求改革的士大夫激進派。
以金玉均激進派為代表的「開化黨」
發動甲申政變試圖推翻被「事大黨」
及閔妃把持的政權,駐朝日軍亦趁機行動
欲挾制王室,袁世凱當機立斷,
指揮軍隊擊退日本軍,日本人對袁世凱恨之入骨。
1885年,袁世凱被封為
「清朝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全權代表
維繫清廷在朝鮮的宗主權及其他特權。
1887年8月開始,朝鮮政府先後向日本和歐美
各國派遣使節,以對國際社會宣示其外交自主。
大規模的獨立外交活動,引起清政府不滿。
1894年初,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形勢緊張,
朝鮮國王向中國借兵鎮壓,根據《中日天津條約》相關條款,日本同樣向朝鮮發兵。
中日雙方對峙相持不下,7月25日日本軍隊在豐島海面對清軍發動襲擊
挑起豐島海戰,進而引爆中日甲午戰爭。
1894年10月24日,日軍突破鴨綠江防線
入侵中國境內。袁世凱唯恐奉天危急,
急撤至新民廳,隨又奉李鴻章急命火速赴
前線馳援無奈不敵又退回新民。
* 小站練兵 *
中日甲午戰爭以清軍海陸皆敗收場
袁世凱奉命隨軍撤回天津。
因袁世凱在朝鮮時期表現突出,獲「知兵」之名
李鴻章等大臣乃於1895年舉薦袁世凱,
負責督練新軍,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命袁世凱接替胡燏棻練兵。袁世凱派人到
魯、蘇、皖、豫等地招募2250名步兵,300名騎兵,再加上4750名定武軍,
袁世凱開始在天津與塘沽之間的小站的練兵,
史稱「小站練兵」,這股兵力後來成為
清末陸軍主力,也是北洋軍閥的雛形。
袁世凱在小站練兵以德軍為藍本,制訂一整套
近代陸軍的招募制度、組織編制制度、
軍官任用和培養制度、訓練和教育制度,
以及糧餉制度等內容的建軍方案,
基本上摒棄了八旗、綠營和湘軍、淮軍的舊制。
在軍事裝備上,袁注重武器裝備的近代化和標準化,採用西方的先進技術,
強調實施新法訓練的嚴格性。小站練兵促進了清軍的近代化。
* 庚子拳亂 *
義和團在山東排教,暴動殺死許多外國和中國基督徒,引發歐洲各國不滿。
1897年11月山東曹州府爆發「曹州教案」,兩名德國神父被殺。
由於此地的天主教聖言會受德國庇護,德國以此衝突為藉口出兵山東,
武裝侵占膠澳地區。後引起連鎖反應,俄、英、法等競相效尤,紛紛爭占租借地。
義和團興起於山東後,歷任山東巡撫李秉衡、張汝梅和毓賢在不同程度上
同情義和團,直接或間接地支持拳民,其中毓賢態度尤為明顯
甚至煽動民眾鬧事襲擾洋人,這引起列強對他的不滿。
1899年12月5日,美國公使康格徑向總理衙門
提出,要求撤換毓賢,以平息山東民教糾紛
美國公使稱:「假如沒有足夠武力的話
可把天津操練得很好的軍隊調去協助」
不點名的推薦袁世凱代替毓賢。
此意見亦符合慈禧太后及榮祿罷免毓賢,
任命袁世凱的想法。
12月6日,袁世凱被任命為署理山東巡撫。
1900年,八國聯軍之役爆發,山東省在袁世凱治下得以維持穩定,並且加入東南互保。
* 清末新政 *
1901年李鴻章去世,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成為疆臣之首、北洋之主。
同年他順利從八國聯軍手中接收天津。
任直隸總督期間,袁世凱大力襄贊新政,
包括廢除科舉、興辦學校、督辦新軍、
發展實業、獎設工商等。
1901年上奏呈請建立山東大學堂(今山東大學前身),後來參與到北洋大學
(今天津大學前身)、北洋工藝學堂(今河北工業大學前身)的建設中
他一手創辦的北洋軍醫學堂成為今天中華民國最高層級的軍醫學校國防醫學院。
由他倡導的北洋新區,是中國地區率先採用西方現代都市計畫理念而建成的城市新區。
袁世凱以小站練兵為基礎,在保定編練北洋常備軍六鎮,後改為北洋陸軍重新編制,
1908年光緒帝、慈禧太后相繼去世,溥儀繼位
因溥儀年幼而由隆裕太后垂簾聽政,醇親王戴灃任攝政王。
3月9日,康有為致書梁啟超,力主聯絡肅親王善耆以打擊袁世凱。
由於載灃反對袁世凱的許多新政措施,並建議隆裕太后解除袁世凱所有職務,
於是隆裕下詔解除袁的職務,袁見形勢不利,決定稱疾返回河南,
最初隱居於輝縣後轉至彰德府洹上村(今河南省安陽市)。
在此期間,袁韜光養晦隱居時 仍透過各管道關心政事與聯繫人脈。
* 東山再起 *
1911年10月10日新軍陸軍第八鎮兵變
引爆武昌起義,並成立以黎元洪為都督的
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後相繼有
多個省宣布獨立,支持反清;
為取得交戰的合法地位,各方反清勢力
均主張組建中央臨時政府。
清政府內部清楚知道中國國內
僅有北洋軍可以抵抗叛軍,
於是命陸軍大臣廕昌率軍南下鎮壓起義,
但廕昌無力駕馭北洋軍。
奕劻及內閣協理大臣那桐、徐世昌等人
深感局勢嚴重,一致主張起用袁世凱,
英美等國公使也建議起用袁世凱,載灃見
內外一致認為「非袁不能收拾局面」
唯有於10月14日任袁世凱為湖廣總督,
派其南下壓制起義。
湖北
1911年10月27日,袁世凱接任欽差大臣,
任命馮國璋為第一軍總統,立即對湖北革命軍
展開攻勢。
30日,馮國璋縱火焚燒漢口,
迫使革命軍退守漢陽
11月27日又攻占漢陽,革命軍撤入武昌。
河北
1911年12月18日,耿世昌率領五百餘革命黨人,發動任丘縣起義。
袁世凱聞訊,從保定調動兩營淮軍前來圍剿,最終將其徹底剿滅。
1912年1月3日,灤州起義軍在知府衙門宣布起義,成立北方軍政府,
聲明從屬中華民國,議和期內「袁氏不得派兵來攻」。
袁世凱則拘禁馮玉祥在海陽,令其無法與之會師。
山西
吳祿貞遇刺後,燕晉聯軍破產,袁世凱派北洋軍第三鎮開赴山西,兵迫娘子關。
1911年12月12日,北洋軍炮轟娘子關,革命軍棄關退走。
山東
1911年11月12日,山東宣布獨立,袁世凱任命張廣建為山東布政使、
吳炳湘為巡警道,赴濟南迫使都督孫寶琦取消獨立。
奉天
1912年1月,藍天蔚籌劃組織北伐軍兩千人在煙臺登陸。26日,袁世凱電告趙爾巽:
「藍天蔚現暫駐煙臺為根據地,擬日內派一支隊於貔子窩附近登岸,其餘大隊於日本租界
域外之地點登岸,進攻奉天、牽制北方各軍,希飭嚴密探訪。」
又派人到瀋陽跟趙爾巽和咨議局議定辦法五條,其中第三條是嚴搜民黨,第四條
是驅逐「急進會」會長張榕。
* 清室還政 *
隨著戰事延長,部分革命黨人、相繼獨立的各省、海外華僑希望袁世凱贊助共和,
他們中有的希望袁回旗北向對付清廷,有的發出推舉其擔任籌備中的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
的邀請。如10月27日,黎元洪勸袁率部下健兒回旗北向;
11月2日,倫敦和芝加哥華僑電報,稱袁世凱資格,適於總統;
11月9日,革命黨人黃興以南方民軍司令名義親自致電袁世凱,將袁世凱與拿破崙和華盛頓
做類比表示若袁能直搗黃龍,南北各省都會聽命於他;
11月12日,黎元洪又向表示,只要袁「能來歸」第一任之中華共和國大總統就非袁莫屬。
另一方面,10月29日張紹曾等將領聯名向朝廷施壓,請求清廷儘快立憲,以政治變革回應
南方獨立各省立憲派的訴求,史稱灤州兵諫。
兵諫次日,清廷便宣布特赦國事犯(即政治犯),解除黨禁。11月1日清政府又宣布解散滿人皇族內閣,11月3日宣布《還政於民》與紫禁城
【無血開城】,滿清結束近280年的統治,中國結束帝制走向共和
資政院於11月8日推舉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
11月13日袁世凱從南方抵京組建組閣,11月16日
以漢人為主的袁世凱內閣名單公布
11月26日,北洋軍一舉攻克漢陽,同時英國
駐華公使朱邇典有意調停戰事,
願意促成袁世凱內閣與黎元洪停戰議和。
起義軍在節節失利的情況下,黎元洪通過英國駐漢口總領事與袁世凱聯絡,
有意停戰,並於11月30日達成停戰協議。
12月1日 革命軍與政府軍簽下停戰書,雙方作戰大致平息。
在北京歡慶的民眾聚集在紫禁城外天安門前,
揮舞著黃龍旗或是鐵血十八星旗
向在城樓上與國民揮手致意的袁世凱高呼
【民主萬歲!】 【共和萬歲!】 【袁大總統萬歲!!】
12月2日,《時報》發表袁世凱的政見,他呼籲各方以大局為重,
政府軍與革命軍解除對抗,以避免國家分裂,
他會與進步黨中的民主共和派和君主立憲派通力合作,使各事都能處置妥當。
* 中華民國成立 *
在南方獨立各省為組建中央臨時政府召開的聯合會中,1911年12月2日《漢口會議》
確定「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君反正來歸」。
12月4日的《上海會議》根據《漢口會議》
的精神,決定暫緩選舉臨時大總統,以虛位待袁,
同時決定大總統職權暫由大元帥行使,選舉黃興為大元帥,遭到黎元洪等人反對。
《南京會議》改選黎元洪為大元帥,因其在武昌,不方便到南京工作,所以讓黃興代職。
黃興力辭不就,組建中央臨時政府陷入僵局。
12月18日,袁世凱和黎元洪派代表在上海就體、清皇室善後、大總統的確立等問題展開
討論這樣結果是同盟會不願接受的,12月29日,同盟會連夜赴南京召集代表開會,
提出成立臨時政府,並選出孫文為南京政府臨時大總統,12月31出版《紐約時報》
報導指出參加這次選舉的代表未經各省民意正式授權,僅持有各省督軍或領導人信函。
孫文致電袁世凱,解釋原因稱東南各省久缺統一機關
行動困難,總統之職只是暫時擔任。
1912年1月16日袁世凱當日辦公回府路上,
遭到中國同盟會京津分會組織炸彈暗殺,
炸死袁侍衛隊長等十人,袁倖免於難。
後袁稱養傷不出宅邸,南北談判陷入僵局。
1月18日,孫文以提出《五條要約》的方式
向袁世凱攤牌,企圖做實南京臨時政府。
經過反覆修改又於1月22日公諸報端將幕後談判
全部曝光,勢同最後通牒,這不但令袁世凱極其尷尬和不滿
也讓議和全權代表伍廷芳盡失顏面。
袁世凱以孫文提出的條件與南北雙方協商的內容
不一致為由拒絕接受,
袁世凱認為,如果清帝退位後各國不能及時承認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
又不能統一中國,便成無政府狀態,這樣就無法維持秩序。
如果孫文一定堅持己見,他不得不作廢先前談妥之事。
期間,革命黨孫文黃興與陳其美等人同時推動向英日俄等外國勢力借款
以籌備與袁決戰,但未有所獲。
袁為少生枝節,屢屢向孫妥協,同意同盟會多人
進入總長之列,同盟會最終如願以償。
* 臨時大總統 *
南北議和後,1912年2月13日,袁世凱通電
「贊成共和」,孫文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咨文,2月14日南京臨時參議院批准。
2月15日,南京參議院正式選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促使清帝還政後,孫文及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防範袁世凱獨裁,
維護民主共和制度,制定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變總統制為責任內閣制,孫文辭職時提出了定都南京、新總統到南京就職和
遵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三項條件袁在復電中稱
自己「德薄能鮮,不敢承擔總統一職;如今北方危機四伏,
險象環生目前不便南下;自己經反覆思量後,與其孫大總統辭職,不如世凱退居」
電報公布後,各方輿論紛紛反對定都南京。
孫文隨後與臨時參議院討論投票決定定都地點
結果參議院以20票的壓倒多數反對定都南京,但孫仍堅持主張,最後在黃興的威脅
及吳玉章等人的疏通下,臨時參議院又重新投票,最終仍以
些微票數決議定都北京。
2月29日袁世凱在北京就職,成立北洋政府。
3月11日,孫文頒布了臨時參議院通過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袁世凱表示擁護《臨時約法》。
唐紹儀內閣在施政上反映了同盟會約束袁世凱的
要求,引發袁世凱的強烈不滿。
6月間,國務總理唐紹儀任命非袁嫡系的王芝祥
為直隸總督,袁世凱原本同意,後指使北洋將領
通電反對,並不經內閣副署發表了改任王為
南方軍宣慰使的命令,破壞責任內閣制。
內閣問題發生前,袁數次宴請武昌起義的功臣與
同盟會要員至北京會面,闡述其治國之理念與計畫深得黃興與宋教仁等人的信任。
8月下旬,孫文和黃興北上,孫在北京停留20多天,與袁世凱會面13次,
希望袁世凱作正式總統,十年內練陸軍百萬,建築鐵路十萬里
袁世凱授予計劃全權。為了讓袁世凱放手作為,孫、黃同意由趙秉鈞出任內閣總理。
9月25日,袁世凱發表八大政綱。
10月,梁啓超得到袁世凱的諒解,從日本返國 在北京受到袁世凱的隆重歡迎,頗受感動。
1913年 2月 民國首次國會選舉前夕,孫中山身體急速惡化忽然於上海病逝。
舉國在悲傷情緒下國民黨獲得多數席,該黨理事長宋教仁案約法出任國務總理,
並主持中華民國首次國葬儀式,擔任孫文治喪委員會主委。
然而仍有廣大孫中山支持者,認為孫文之死袁世凱是幕後主使者
於四處發起反抗暴亂,5月袁世凱宣布所有革命黨為亂黨。發出最後通牒:
「現在看透孫、黃之輩除搗亂外無本領。
左又是搗亂,右又是搗亂。我受四萬萬人民付託之重,
不能以四萬萬人之財產生命,聽人搗亂。自信政治軍事經驗,
外交信用,不下於人。若彼等能力能代我,我亦未嘗不願,然今日誠未敢多讓。
彼等若敢另行組織政府,我即敢舉兵征伐之!」
袁下令免去江西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及安徽都督柏文蔚的職務並派兵南下。
7月12日,李烈鈞宣布獨立組織討袁軍,「二次革命」爆發,
隨後安徽、廣東、福建、湖南、上海和重慶相繼宣告獨立。
9月,馮國璋與張勳攻占南京,各省相繼取消獨立,北洋勢力擴展到長江流域,
黃興、李烈鈞和胡漢民等人紛紛被捕身亡或流亡海外,革命黨勢力遭到重創。
* 正式大總統 *
1913年10月6日,中華民國大總統選舉中,同情革命黨派與袁派展開激烈角力
數千擁戴袁大總統民眾包圍國會,打著「公民團」的旗幟,
叫喊「今日非將公民所矚望的總統選出,不許選舉人出會場一步」。
從早上8時到晚10時,議員挑燈夜戰,
連續投票3次。然而,在前兩輪投票中,
袁世凱仍然分別只得到了471票和497票,
未達到法定3/4的票數規定。
最終袁世凱仍獲多數票當選為正式大總統。
10月10日,袁在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就職演説中,
談及個人從政生涯及共和國成立後,法律、道德、教育和實業發展等方面問題。
* 對日和約 *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袁世凱政府要求德國把侵占的
山東半島權益交還中國遭拒。
當時美國注意力已轉移至歐洲,而英國則希望日本能成為在其遠東的盟友
日本於是在8月23日以英日同盟(協約國)為理由出兵占領了德國
在中國的勢力範圍膠澳地區(今屬青島市)和山東膠濟鐵路沿線地帶。
袁世凱政府分別在1914年11月18日和
1915年1月7日兩次要求日本政府從中國撤軍。
民國初期,臨時大總統孫文所主導的南京臨時政府
為從日本獲取資金,打算與日本軍部關係密切的
三井物産森恪簽訂近乎出賣中國主權的
《中日合辦漢冶萍借款合同》。
1915年2月2日,日本趁歐美各國無暇東顧之際,
秘密向袁世凱提出了五號共計二十一個條款
(簡稱《二十一條》)的無理要求
而其中部分條款就是以孫文早前提出的
若干出讓中國主權的條款為底本,
如有關漢冶萍公司的條款及孫文與森恪之間達成
的以租借滿洲給日本為條件的秘密借款案。
日本還逼迫袁世凱政府承認日本取代德國在華
的一切特權,進一步擴大日本在滿洲及蒙古的
權益,以及承諾聘用日本人為顧問。
日本的要求等同於將中國納入成為其保護國。
美國聞訊雖對日本提出抗議,但日方並沒有收回
其主要要求。
從1915年2月2日到5月7日,歷時105天
袁世凱政府與日方談判20多次。
在談判中中國代表對日本的要求多有抵制。
袁世凱政府採取各種辦法拖延時間
並向社會各界透漏日本之無理要求,
以期國際社會干涉此案,並喚起國內輿論討伐日本,國內
民眾反對《二十一條》的呼聲日漸
4月26日,日本代表提出最後修正案,做出一些
小讓步。5月1日中國方面提出修正案仍堅持自己
的立場,於是日本政府刪除對中國最為不利的第五號要求。
日本政府終於惱羞成怒於5月7日向袁世凱政府發出最後通牒,限5月9日下午6點前答覆
否則將執行必要之手段。此時的日本擺出大戰一場的姿態,軍艦在渤海一帶游弋,
山東、奉天兵力增加,關東戒嚴,日僑紛紛回國。
5月8日袁世凱召集政府要員開會,袁世凱認為
日本已收回對中國最為不利的第五號
各條款,其他條款已非亡國條件,為避免開戰,
所以接受日本條件。
在日本的脅迫下,袁世凱政府5月9日在回應了
日方的最後通牒後將當日定為中國國恥日,史
在條約文字內容上仍有不少折衝,最後於5月25日在北京簽署《關於山東省之條約》
《關於南滿洲及東部內蒙古之條約》及13件換文,總稱《中日民四條約》
與《二十一條》原案比較,中國損失相較於原案已儘可能減小到最低程度。
* 革命再起 壯志未酬 *
簽署民四條約後,革命黨聲勢再起 愛國志士痛斥袁為【國賊】
恨不得天誅立刻殺之,甚至有人自盡死諫
以求民國政府收回成命。一時再度烽火遍地
此役中從北洋時代就跟著袁一起打天下的
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再度建功
三人並稱 【民初三傑】,各有龍、虎、狗的稱號將
流竄的革命勢力平定鎮壓後,再次穩定局勢。
1916年袁世凱積勞成疾,健康急轉直下
至3月大部分時間只能臥床,神智也逐漸不清
政事遂由黎元洪代理,即使有英、美等
駐外國使館醫師協助下也病情仍不見好轉
最終於8月8日凌晨逝世。
儘管他在遺囑中說「余之死骸勿付國葬,由袁家自行料理」,繼任者黎元洪則以
「民國肇建,......(袁世凱)奠定大局,苦心擘畫,昕夕勤勞,天不假年......
所有喪葬典禮......務極優隆,用符國家崇德報功之至意」命國務院為袁世凱舉辦一場
集古今中外皇庶官民新舊典章於一舉的國葬。令各官署、軍營、軍艦、海關
下半旗二十七日,9月5日出殯日全國下半旗一日,鳴砲108響,京師學校當日停課。
並由梁啟超寫了一篇令舉國動容的祭文
民國政府根據其「葬吾洹上」的遺願,委派河南巡按使田文烈趕赴河南安陽慎選堪輿,
勘定吉壤,最終選定洹水北岸,工程持續近兩年,由北洋政府撥款50餘萬銀元,
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等8人募捐25萬餘銀元建成陵墓被稱為「袁林」,佔地近130畝。
1928年 6月民國政府於平定最後叛軍據點
全國歸於一統,
國會宣布定袁世凱為中華民國國父
並將8月8日袁大總統逝世日為父親節,以紀念這位奠定現代中國重大基礎的偉人。
作者: allen139443 ( ∩ д ∩ )   2021-02-13 23:28:00
推 當初來這版就是希望能看到這種文章
作者: xikless (成田空港盜撮怪物)   2021-02-14 04:35:00
推 有趣
作者: unclefucka (冰不汁醬,醬不汁冰,難吃!)   2021-02-15 09:51:00
現代人:「南韓女星倒貼賣淫潛規則!」國父:這怎了?
作者: JUNstudio (agGREssion)   2021-02-15 14:34:00
我們國父,重創革命,革命寫入畫~(唱起來)
作者: allergy (我到底在幹麻...)   2021-02-17 15:51:00
帝俄跟德二都沒垮喔? 這個空白要填補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