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敬悼劉述先先生/李明輝

作者: pushking (推王)   2016-06-28 19:52:36
【文學紀念冊】李明輝/敬悼劉述先先生
2016-06-27 08:45 聯合報 李明輝/文
他幾乎每天都到研究室工作,即使在他得了帕金森症之後,依然如此……
劉述先先生於6月6日凌晨在睡夢中病逝於其台北寓所,當天中午我便得知這個噩耗。近幾
年來,劉先生的健康狀況日益惡化。先是他的一眼因手術失敗而失明,繼而他被證實得到
帕金森症,行動能力急劇下降。因此,他的溘然辭世雖不完全令人意外,但也來得有點突
然。
劉先生原籍江西,但是出生於上海。1951至1958年他就讀於台灣大學哲學系,取得碩士學
位後,到東海大學哲學系任教。1964年,他赴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就讀,於兩年後取得博士
學位。1981年,他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哲學講座教授,直到1999年退休。
1991年,我從中國文化大學轉往剛成立一年的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以下簡
稱「文哲所」)任職。劉先生從文哲所成立之初便擔任其諮詢委員。1992年戴璉璋先生接
任文哲所籌備處主任後,便邀請劉先生共同推動「當代儒學主題研究計畫」,由戴、劉兩
位先生擔任主持人。後來戴先生因行政工作繁忙,不暇兼顧,才改由劉先生與我共同擔任
計畫主持人。這項計畫共進行了六期十八年,使文哲所成為當代儒學研究的重鎮。在劉先
生晚年,我是與他最親近的工作助手。他雖是長輩,但絕不倚老賣老,而是負責掌握大方
向,並藉由他在國際學界的影響力,將這個研究計畫推向國際,我則負責具體的執行工作
。藉由這樣的分工與合作,這項計畫進行得非常順利,也取得可觀的成果。
劉先生從香港中文大學退休後,便回到台灣,在文哲所擔任特聘研究員。他在中研院附近
買了房子,作長期定居的打算。直到2004年他年滿七十歲時,才再度從文哲所退休,改任
兼任研究員。在他退休之後,文哲所特別禮遇他,依然為他保留研究室。他幾乎每天都到
研究室工作,即使在他得了帕金森症之後,依然如此。我常在中研院看到他很吃力地緩步
行走,令人十分不忍,但他堅持不要別人隨行陪伴。直到逝世為止,他每周都到政治大學
哲學系兼課。近一兩年,由於他的體力日衰,上課時聲音很小,即使用麥克風,學生也聽
得很吃力。但他仍然堅持按時上課,誠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先生的辭世在大陸的學界及媒體引起了強烈的關注,大陸重要的網路媒體都大幅報導了
此一不幸的消息,我也不斷地從電子郵件收到大陸學者的唁函及追悼文字。反觀台灣的媒
體,只有《聯合報》刊登了一則不大不小的報導。劉先生被國際學界視為當代新儒家第三
代的代表,對於他的逝世,台灣的學界與社會似乎漠然視之,令人感慨不已。
去年清華大學楊儒賓教授出版《1949禮讚》,肯定1949年從大陸來台的知識菁英對台灣文
化的重大貢獻。在「去中國化」儼然成為政治正確的當今台灣,這種呼聲似乎是不合時宜
的。約二十年前,我經過法國羅亞爾河畔的古城安波瓦斯時,赫然發現義大利文藝復興三
傑之一達文西的墳墓竟然就在此城,而感慨此城何其有幸,成為達文西歸骨之處!
1978年在香港病逝的唐君毅先生的遺體由香港運來台灣,安葬於觀音山麓。因為當時香港
尚是英國殖民地,故唐先生選擇台灣作為其歸骨之地。1995年在台北逝世的牟宗三先生,
也安葬在新北市的新店,而非原籍山東棲霞。原籍湖南長沙、長年在香港任教的勞思光先
生,因反對共產黨,終生未回到大陸。他也一貫反對國民黨的戒嚴政策,在台灣解嚴之後
,他才到台灣任教,直到2012年逝世,安葬在宜蘭。劉先生也是在台灣解嚴後定居於台北
,而以文哲所作為其學術生命的歸宿。他已於6月20日在台北富德公墓樹葬。台灣何其有
幸,成為其歸骨之處!
這些原籍大陸的知識菁英之所以都將台灣當作其精神故鄉與歸骨之地,除了由於台灣保存
了中國傳統文化之外,也由於台灣是華人世界唯一的民主社會(儘管還不完美)。這正是
台灣文化最可貴之處,也是台灣文化之優勢所在。劉先生對台灣的認同,既是政治上的,
也是文化上的。他以其父母之名在大陸設置了兩個獎學金,以祖父之名在台灣設置了一個
獎學金,在香港也設置了一個獎學金,嘉惠兩岸三地學子。他的視野與胸襟超越了海峽兩
岸的政治藩籬。可惜在目前日趨民粹化的政治風氣中,台灣人似乎已逐漸喪失了這種文化
上的自信與胸襟,取而代之的是狹隘的胸襟與短淺的目光,實在令人憂心。在我們為劉先
生送行的前夕,對台灣在文化上的自我定位應深加省思。
http://udn.com/news/story/7048/1788562
作者: amidha (東岐明)   2016-06-28 21:22: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