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孟子》心得2.8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2016-06-10 00:31:43
孟子2.8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
於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
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心得2.8本章表現儒家以道德為本的政治觀,而非支持威權專制。齊
宣王一方面從既得利益者的立場出發,認為臣下應該服從君主;另一
方面也對儒家的政治觀產生疑惑,認為儒家既然主張「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做臣子的應該嚴守本分才是,為何對以下犯上的商湯
、周武王卻又大加讚揚,流傳後世?其中有無矛盾之處?故向孟子請
教。
孟子的回答則不從政治秩序、權力關係著眼,認為所謂的「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並不是盲目服從教條,死守既定的禮法,而要進一
步問「君之所以為君」的本質意義為何?君主一職的設立,乃是為了
愛護、關懷百姓,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亦即「仁義」等道德價值。
人人在道德教化下,不僅能夠各遂其生,且成長為人格獨立的君子,
才是儒家的終極理想。非為了滿足君主個人的欲望,或僅追求富國強
兵等功利目標而已。
如果擔任君主一職的人,偏離了儒家的道德理想,儒者就應該採取各
種手段糾正君主,如勸諫、辭職抗議等,必要時甚至可以動用武力。
如果身為君主,卻嚴重違反、傷害人心、人性普遍肯定的道德價值,
即使名義上為君,也已不具備擔任君主的資格,只能說是眾叛親離的
「獨夫」罷了。桀、紂便是如此,故湯、武以武力推翻他們乃是合理
、正當的。當然這只是不得已的非常狀況,大多數狀況下人民還是要
守法,不能以革命為藉口來奪取權力。但從本章也可看出,儒家看待
政治是從道德出發,秉持大公無私的態度,而不是盲目效忠、服從一
家、一姓、一黨或一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