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現觀] 正式的觀=止觀雙運,止觀雙運的界限 (2)

作者: ykkdc (ykk)   2023-06-14 10:42:48
: 摘自:2022/07/05《菩提道次第略論》-〈毗婆舍那品〉
: 講授:洛桑卻佩格西/翻譯:扎西老師
: 什麼時候能夠有毗婆舍那作意呢?同樣是在初靜慮的近分定當中,即進入了相作意時,各
: 別了相作意就開始屬於是毗婆舍那所攝的作意,總共有六個。
: 這六個(初禪近分定的)毗婆舍那所攝的六種作意,排除了最前面的初發業作意,從了相
補充
摘自:達賴喇嘛尊者教授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44講)/蔣揚仁欽中譯
由了相門,修粗靜相道,須得前說正奢摩他。在此就是講到了,依由世間道的毗缽舍
那(四禪八定的毗婆奢那),如何斷除欲界煩惱呢?
從初禪的前行(初禪近分定),一直到初禪的正行(初禪正行定)當中,又大有學問
了。所以,在此說到了初禪前行的(對治欲界煩惱的初禪近分定),以因地上來講的話,
就講到六支,加上果位的七支,而說到了,要去修學的初禪七相,為了獲得正行的緣故。
所以,七相是那七相呢?初禪前行(對治欲界煩惱的初禪近分定)的第一相,以因地
上來講的話六相,我們先講六相,再講第七果位。
欲界的(貪瞋等)九品煩惱,完全斷除的時候,在此的完全斷除、完全壓伏的意思,
而不是說從根本斷除,而獲得了初禪正行,那就是加行究竟果作意了,所以說到了七相。
我們現在可以看本文,由了相門,就是初禪的第一因相,由了相門修粗靜相道(四禪
八定的毗婆奢那),須得前說正奢摩他,如《莊嚴經論》云:「由此令彼增,由增極遠行
,而得根本住。」謂得前說第九住心及諸輕安,由此增長彼三摩地,依此引發根本靜慮。
又從第九心乃至未得作意時,說名作意初修業者。從得作意,為淨煩惱修習了相作意
時,名淨煩惱初修業者。故修了相,是先已得作意,如(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云。
這以上就是說,我們獲得了第九住心(之後),發起了奢摩他,可是還沒有到達了相
的時候,所謂了相就是「自地為粗相,上地為靜相」的這種作意,還未生起的時候,這時
候的奢摩他叫做「作意初修業者」,另外一種亦名叫做「第一靜慮近分所攝正奢摩他」。
可是,獲得了了相之後,那也就是為了壓伏欲界的煩惱,而去作了相作意了,這時候
的奢摩他,叫做「淨煩惱初修業者」。
所以,「作意初修業者」和「淨煩惱初修業者」的內涵,是不同的。
「淨煩惱初修業者」的這個奢摩他,叫做了相的奢摩他。
可是「作意初修業者」並不是了相的奢摩他,他只是身心輕安之後,而發起了這個奢
摩他而已,在那個時候,他並沒有刻意去作意或者是觀修自地為粗相、上地為靜相。
如(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云:「云何作意初修業者?謂專注一緣勤修作意,乃至未得
所作作意,未能觸證心一境性,是名作意初修業者。云何淨煩惱初修業者?謂已證得所修
作意,於諸煩惱欲淨其心,發起攝受正勤修習了相作意。」
第四瑜伽卷首亦說已得作意,次修世間及出世間離欲道故。又先具足如前所說正奢摩
他,次修世間及出世間毗缽舍那,暫伏永斷煩惱之理,於餘對法論中未見明顯如此廣說。
(394頁)故昔善巧大小對法諸先覺等,於此先修專住一緣正奢摩他及依此故,暫伏
、永斷煩惱之理皆未能顯。
若未善解聲聞地義,便覺靜慮無色最下之道,是初靜慮之近分,於彼說有六種作意,
初是了相。故起誤解謂初生近分攝心,即了相作意,若如是計極不應理,以若未得正奢摩
他,必不能生初靜慮之近分,未得近分定不能得奢摩他故。
所以之前有許多的瑜伽師,他們時常會誤會說,一開始所獲得的這個奢摩他,因為一
旦生起的緣故,就獲得了初禪的近分了,所以他們時常把初禪的近分,和初禪近分的了相
,第一因相的了相,視為是一體的。
因為我們在講到初禪的前行,有說到六相,第一者就是叫做了相,所以他們時常把了
相的奢摩他,也就是「淨煩惱的初修業者」,以及「作意初修業者」,混淆在一起了。
所以在此宗大師就作了很詳細的區別,也就是說,一開始所獲得的奢摩他,他並非是
了相作意,所以這時候的奢摩他叫做「作意初修業者」。
雖然,那時候是初禪的近分,可是卻並不是六因裡面的第一相──淨煩惱初修業者,
這必須要分開的,因為他那時候,並非是了相作意。
了相作意是觀察修,由修習此(了相作意),若先未得正奢摩他不能新生故。又如先
引本地分說,欲界心一境性無諸輕安,《解深密經》等說,未得輕安即不得止。
故未得近分即未能得正奢摩他。故初近分六作意之最初者,是修近分(對治欲界煩惱
)所攝毗缽舍那之首,所以在近分(對治欲界煩惱)的六作意,如果講到近分六作意的話
,那就從了相開始算起,而不是從作意初修業者算起了。
所以,近分(對治欲界煩惱的近分)六作意的第一者,當然就是了相了,這就是近分
所攝毗缽舍那(正式的觀、止觀雙運)的第一者(即生起正式的觀的前因)。
近分所攝的毗缽舍那(正式的觀、止觀雙運)的話,就是勝解。近分所攝的毗缽舍那
(正式的觀、止觀雙運)是勝解,所以了相就是勝解(正式的觀、止觀雙運)的第一因緣了。
所以,近分(對治欲界煩惱的初禪近分定)六作意之最初者,就是勝解的前因,非初
近分之最初,但不是靜慮近分的第一者(「作意初修業者」的正奢摩他),它(「淨煩惱
的初修業者」的了相作意)只是近分所攝毗缽舍那的第一因而已,所以這個要分開的。
所以,毗缽舍那我們要分,就是說,由了相所生起的毗缽舍那,和初禪近分所攝的毗
缽舍那。
如果我們講到六作意的毗缽舍那的話,那就是由了相作意所產生的毗缽舍那了。
可是,如果是由並非是了相作意,只是很單純的奢摩他所生起的毗缽舍那的話,就不
是在此的六作意裡面的勝解了。
所以,六作意裡面的勝解的毗缽舍那(世間道的毗婆奢那),以及很單純的由奢摩他
所生起的毗缽舍那(如內道以無我為所緣的出世間道毗婆奢那)是不同的,這個我們也是
要分開的。
所以,現在可以看到本文裡面有說到,其(了相作意)前尚有近分所攝奢摩他故。在
了相之前,已經生起了初禪近分所攝的奢摩他,那就是作意初修業者。
未得初近分所攝三摩地(正式的奢摩他)前,一切等持(九住心階段的禪定,從第一
住心的心一境性的定、第二住心的心一境性的定、第三住心的心一境性的定、....到第九
住心的心一境性的定)皆是欲界心一境性。
在還沒有獲得這個作意初修業者(正式奢摩他)之前所有的奢摩他,都是屬於欲界心
,欲界所攝的這個禪定(九住心從第一住心乃至第九住心,屬隨順的奢摩他,不是正式奢
摩他)。若依諸大教典之義,得奢摩他者(正式奢摩他)亦極稀少,況云能得毗缽舍那?
(所以要分辨清楚,才不會把隨順的奢摩他、隨順的毗婆奢那,當成正式的奢摩他、
正式的毗婆奢那,容易犯了未證言證、未得謂得的過失,也會容易產生錯解經義的過失)
巳二、依奢摩他離欲之理 (...下略...)
>>>>>
[1] 《雜阿含經》:「有二法,修習多修習,所謂:止、觀。…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
法(遠離欲界的貪瞋等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當修二法(止、觀)。」
[21 《大寶積經》:「見彼如來端正殊妙,諸根寂靜得奢摩他。」正奢摩他獲殊妙輕安。
正式的奢摩他(真正的奢摩他)是上界定心所攝,不是欲界心,超越了欲界九住心。
51心所包括11善心所,善心所裡提到輕安心所,殊妙輕安的善心所屬上界定心所攝。
[3] 《瑜伽師地論》唐.玄奘法師譯
「(初禪近分定至正行定)由七作意,方能獲得離欲界欲,何等名為七種作意?謂了
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此處的七作意,是指初禪近分的六作意,加上初禪正行的果(即加行究竟果作意)。
初禪近分的觀所攝六作意,從了相開始算起,加上正行的果,稱七作意。可是,若未得近
分最初作意正奢摩他,則不能生起了相,若加上最初作意正奢摩他,則完整安立八作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