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分享] 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

作者: loby1234 (天策四象)   2021-02-23 08:33:05
※ [本文轉錄自 Learn_Buddha 看板 #1WD4mm_5 ]
作者: loby1234 (是洋蔥,我加了洋蔥) 看板: Learn_Buddha
標題: [分享] 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
時間: Tue Feb 23 08:28:30 2021
佛說:「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凈,不看就是自在,不貪就是布施,斷
惡就是行善,改過就是懺悔,謙卑就是禮佛,守禮就是持戒,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
,利人就是利己。」
不爭就是慈悲
以平常心應對無常的人生,不爭不辯、不聞不見是大境界,或許俗世中的人們難以貫徹始終
,卻可以在生活中充分運用不爭的智慧,不輕易和別人發生爭執,當爭執無可避免的時候,
忍一時退一步,讓對方贏,又有何妨?
人活著,沒必要凡事都爭個明白。黑是黑,白是白,讓時間去證明。跟家人爭,爭贏了,親
情沒了;跟愛人爭,爭贏了,感情淡了;跟朋友爭,爭贏了,情義沒了。跟陌生人爭,爭贏
了,緣分沒了。爭的是理,輸的是情,傷的是自己。
很多事,沒必要去爭,不爭,是一種大度的人格,不爭,是一種自信的底氣。與人不爭,不
代表窩囊沒用。欲為大樹,莫與草爭,與其爭,不如讓自己身在頂峰。
不辯就是智慧
《道德經》雲「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人與人之間的很多矛盾是無法靠講道理來解決的,顏
面也不是靠爭執能挽回的。相對而言,遭遇誹謗的最好處理方式就是保持平靜和理性。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誹謗最終會在事實面前不攻自破的。在現實生活中,擁有「不辯」的胸
襟,就不會與他人針尖對麥芒,睚眥必報;擁有「不辯」的情操,寬恕永遠多於怨恨。
不爭辯的人通常是以「海納百川」般的胸懷做事待人,不拘泥於小節,看淡得與失,用「厚
德載物」的心態面對一切。因此,這類人屬於「大智若愚」的人。不爭辯是一種處驚不變的
心態,是一種成就大事的智慧,是一種包容萬物的人格。
出自:https://kknews.cc/essay/ypzmqxa.amp
心得: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對我而言,這正是我目前最需要做到的,目前的安排
,應該讓我感到知足,而不是再自尋煩惱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21-02-23 09:18:00
阿彌陀佛
作者: minpanda   2021-02-23 18:22:00
感謝分享,南無阿彌陀佛!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21-02-23 21:42:00
阿彌陀佛!
作者: RungTai (RungTai)   2021-02-25 15:43:00
出處:《每日頭條》= 中國內容農場 , 農場文的大本營連作者名都不知道的路邊心靈野雞湯 少喝為妙《道德經》雲 ... 雲云不分的簡轉繁文章然後 道德經...在佛版po道德經不會有點..微妙嗎 :)
作者: minpanda   2021-02-26 17:03:00
也有法師會以道德經來舉例的,道德經就是古德勝賢寫的教科書,討論這個沒問題的。改錯字:古德聖賢
作者: homerungod   2021-02-26 18:13:00
我覺得如果是符合佛法,討論道德經很合理,但如果違背佛法,還是以佛法為準以免落入外道邪見,而且佛陀本人也會與外道辯論並且辯贏的討論佛法與其引用道德經,不如引用法師的法語或佛經,更能直接探討不是嗎?
作者: minpanda   2021-02-26 23:07:00
可以理解成一種善巧方便。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譬如您很敬重自己的老師,但是內心皈依的是三寶不是老師就像隨喜,我看到虔誠的基督徒會隨喜他虔誠與修善的心,但我內心皈依的是佛法僧,不是歸依神明或教主。
作者: FHShih (hou)   2021-02-27 08:33:00
末學覺得,可以標示在分類,用[法語]的,就是法師開示或經點中佛說的內容,用[分享]或[其他],可以是善法相近的內容但是都必須符合的條件是: 只要講到"佛說",請符合經典依據,並且文章都請標明出處,或講授的法師姓名。這樣或許會比較清楚?因為板上也確實有初學,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分辨,有能力用正確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文義,諸位大大應該也是想要保護這些初學的人們,能學到正確的佛法,也是保護教法的心意。在寺院,如果是正規的法師開示或跟隨師長學習,雖然會用到各種不同方便法門引導入門,但是後面會教導正確的佛陀見解,以確保學員能夠學到正確佛法,但是在板上沒有這種機制,無法確定人們理解是正確的,所以可能必須使用一切標示,區分方便法與究竟的正法。來保護板上初學的人。除了自己能理解、自己懂之外,也幫幫能力還不能正確理解者另外,也可以在[分享]這類文章的前面,固定標註:方便法相關內容,(或善法相關內容),若修學一切準則請依據佛說經典。然後,這樣的方便法,如果有偏離正法的內容,請還是接受大家會發文或在推文底下"補充說明"。~XD另外,關於儒道方面,如果要引用,建議是在法師開示內容中,由法師引用,數[法語]類才開放,因為法師比較會引導到正卻角度上,這樣的引用較不會偏失。如果是方便法的文章,建義規定不要引用,因為會非常模糊,文義隨人解,容易變成解成外道見,誤以為是佛法而不自知。以上供版主參考。補充: 對自己個人,是可以"看成方便法,自己正確理解就好"如果今天是對大眾有管理責任者,就不應該只有這個態度。如果是像版主在樓上講的說法,是個人自己可以有的態度。但佛教版不會因為敬重天主教、基督教、儒道,就變成跨教版如果要維持佛教板內純粹佛教的討論空間,可能要有一點規則版規以"如進入寺院"做主旨的話,人們應該不會去寺院和法師討論天主教,基督教...等等教義,這和敬重他教不相違。
作者: minpanda   2021-02-27 11:52:00
這個議題不錯,或許可以開一個討論串來討論!我個人認為"導向離欲"的文章都很好,練習不分類,純隨喜
作者: FHShih (hou)   2021-02-27 12:30:00
前提是,看的人要有夠多見解知道是"導向離欲"四法印是佛陀所教導的法門,佛教徒不應放棄世尊正法,選擇天主教、基督教來隨喜不分類。和四法印相違的話,是沒什麼好練習的。要練的,是在佛陀教法中分派分系分宗,的那種分類,才是應當遮止的。雖說自己皈依佛教,但大多數人是連什麼是佛說、什麼不是,都分不清楚,應當先學習分清,其他隨喜。而不是都混在一起,反正搞不清楚,通通隨喜,號稱學佛,但無能力辨別佛說。
作者: minpanda   2021-02-27 13:07:00
有表達不清楚的地方,造成誤解相當抱歉。我自己說的隨喜是隨喜「虔誠的心」隨喜「尊師重道」,而不隨喜他的信仰這樣說好像也不清楚,我內心皈依佛法僧,隨喜的是善念,
作者: FHShih (hou)   2021-02-27 13:09:00
所以,在板上沒有清楚規範,初學是無法清楚你隨喜何者的。
作者: minpanda   2021-02-27 13:10:00
隨喜諸善根。
作者: FHShih (hou)   2021-02-27 13:11:00
以規範讓初學者一目了然,也是善巧智慧。
作者: homerungod   2021-02-27 14:48:00
同意F大的看法,至少要能夠分辨是否符合佛法符合三法印(四法印),四聖諦,如果違背明顯不是佛法
作者: sq23123 (阿晃)   2021-02-27 18:31:00
人為什麼不快樂,放下就快樂了阿彌陀佛
作者: minpanda   2021-03-01 11:27:00
推樓上分享!想到布袋和尚放下袋子再提起袋子的故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