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修] 學習《攝類學》與《量論》的利益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0-01-22 09:49:01
TTS台北市藏傳佛典協會(Tibetan Text Society)
http://ttslecture.blogspot.tw
蔣孜卻傑講學習《攝類學》與《量論》的利益
http://ttslecture.blogspot.tw/2014/02/blog-post_20.html
■ 依《攝類學》了解基、道、果
我們學習理路的主要目標,佛法——佛陀世尊教授的任何法,都要透過理路來論斷,
不能夠只因為這是教言、這是佛陀講的,所以單純的相信。
透過理路來決斷之前,就要先學習理路,先判斷「基」的事實狀況。在所知五基中,
有相應(相應行)、不相應(不相應行)、認知的種類(心法)、外在的境(色法)的體性等等內
容。舉例來說:外在的境有色、聲、香、味、觸五境。色又有顏色的色、形色的色。
「云何為顏色?謂勘表現為色彩者。」在學《攝類學》時,先認識外在的色聲香味觸
,再了解內在的眼根等五根,再來理解眼知等五知。理解眼知在看色的時候,是如何觀看
的,這時候就會更進一步的透過《覺知類學》(《心類學》)來探討心的情況。講到心的
各種狀態時,也不是空口無憑,而是透過理由來成立,這時就會用到《因相類學》。
《因相類學》講到:「在具煙的山有法,有火——因為有煙之故。」乍看之下,透過
「有煙」來成立「有火」這類的內容好像沒什麼需要學的,我們大家都早已知道,學了好
像沒什麼用。但不是這麼一回事,從果來推斷出因,在推斷因的時候,有許多不同的觀察
與成立方式。由於造了因才能產生果。在產生痛苦時,就領悟在這之前,能生痛苦的因早
已造成。
若不欲果——痛苦(苦諦),那就要斷除痛苦的因(集諦)。由此理解趨入輪迴的次
第、出離輪迴的次第。趨入輪迴的次第:「由因——煩惱產生果——痛苦。」不要痛苦,
就要斷痛苦的因(知苦、斷集)。透過有煙來證明有火,這並非學習《因相類學》的主要
用意。透過果因相來成立因,有果的話就有因,若不想要果,就要先斷因。
學習的目標在於先認識我們近取蘊有苦的本質(近取蘊的自性是行苦),此苦(行苦
)是由煩惱而生,若不斷因——煩惱,果——痛苦依然會存在。為了要理解這些道理,才
講述果因相。
再來講自性因相——因相與所立法為同一自性(性質)。依因緣而生,因此是無常、剎
那不停留。依此理由來觀察我們自身是無常的自性(性質)。我們是無常,而且又受煩惱與
業操控,因此,我們有苦(行苦)的本質。認識這點,是講述自性因相的用意。
有些細微的因產生細微的果,我們無法用事勢因相來成立,因此需要仰賴佛陀的教來
了解。佛陀開示極隱蔽分的教言——「布施得受用、持戒得善趣」,宣說此教言者,與傳
下四聖諦的教言者是同一人——釋迦牟尼佛。由於四聖諦的教言無誤,依此可對極隱蔽分
的教言產生信心。
總之,先學習、決斷基的體性——所知五基,了解色等外在的境為增上緣而產生認知
等等,進而深入的理解基、道、果——基的存在方式、成道的次第、果的法色二身——這
之間的關係,而這些內容,都必須透過理路的思維來得到定解。
■ 學習理路對修行的幫助
如同剛才講的,《因相類學》講到果因相,藉由果因相來推理出因,這就是在幫助我
們推斷出在不欲果——痛苦之前已經有因——不善業,所以要先斷因。沒有種子的話,就
不會長芽,沒有因——不善業的話,就不會產生果——痛苦,要將這些道理運用在認識我
們的近取蘊上面。
有一次我去澳洲,在某個中心要解說《因相類學》時,他們反應說:「不需要學這個
,這對修行一點幫助都沒有。」講這些話的人就是不了解《因相類學》當中所教的修行的
內容。
《覺知類學》講到認知(心識、覺知)的各種分類,當中有根知等等的各種分類,各
種認知依各自的增上緣——根的差別,所緣緣——色的差別,等無間緣的差別,有很多很
細微的差別。
透過這些內容進而理解內在認知(心識、覺知)的差異、粗和細的認知、粗和細的貪
與嗔、六種根本煩惱、二十種近煩惱。觀察生起這樣的認知是錯誤、有罪過的;也明白到
分析法的智慧是怎麼產生的,這些對思維都有很大的幫助。
認知(心識、覺知)的續流是由之前的續流沿續而來,前後世都是由認知的續流而起
。受胎時的認知都有近取因,由此可知認知是無始的,輪迴也是無始的。倘若沒有好好的
理解認知的體性,則無法理解輪迴的始末。所以,了解認知相當重要。
■ 理路對學習五部大論的重要性
如果不學《攝類學》的話,就不懂理路的法則,而五部大論都是透過理路來成立的,
不先學《攝類學》的話,就會有許多障礙。
我們說「中量獅守望」,意指,《中觀》和《量論》極為重要。
五部大論中,《現觀》是道的基礎,《中觀》和《量論》好比支柱,透過理路來決斷
者為《量論》,決斷後的見解為《中觀》。具有《中觀》和《量論》的條件,才擁有獅子
的威嚴。當獅子互相守望、樹立雄威時,沒人能侵犯、傷害牠們。
沒有學中觀的話,就沒有見解的根本,無法對付我執。我執是顛倒的覺知,它有對治
,有對治的話,就有辦法盡除,就如同《釋量論》講的一樣。
《釋量論》也有講到很多外道的見解,學習這些見解是要讓自己對佛法的信心更加堅
固。將外道有過失的見解破除,同時回應對方的問難,對自宗的宗義生起由量所引生的信
心。因此,如果沒有這些理路的話,解脫就只是講講而已,就算有希求,也單單只是盲信
的意樂罷了!
■ 《攝類學》對學習《廣論》的利益
要了解道次第,必定要了解基的內容,一定也要了解四聖諦。若對四聖諦、基的安立
不甚了解,那對道次第也不會有多好的理解。
如果不配合理路與大論的學習,只是簡單的學習《廣論》,也多多少少能了解一些內
容。學習《廣論》者當中,沒有學習理路與大論者跟有學習者一比起來,就好比窮困人家
與優渥人家,窮者雖然窮困,但還有些基本簡單的機能夠他過活。家中雖然沒有優渥的生
活條件,缺乏很多配備器材,但基本生活條件都還算齊全,能夠過得去。而家庭環境較優
渥的人家,家中的配備應有盡有,設施精良。兩者之間會有這些差異。
■ 學習理路對修學密續的利益
密續中最主要的就是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這三者。具備這三者才算是密,沒有這
三者的話,稱不上密。在顯的部分,學習《現觀》、《中觀》的時候,分析疑難時都須依
靠理路的話,密續就更不用說了。
以前甘丹寺北頂札倉的赤蘇仁波切(卸任的甘丹赤巴)曾說:「叱」(一種用奶油、乳
酪、葡萄乾等做成的藏式點心)做得好吃,是奶油的功勞,沒有奶油的話,只會剩乾癟癟
的乳酪。密續之所以深奧,是顯教的功德,沒有顯教的話,只不過就會「吽吽呸呸」而已
。沒有顯教的話,什麼都沒得做了,沒有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連動都動不了。
菩提心是進入大乘之門,不管是因波羅蜜多乘和果金剛乘都需要,沒有菩提心的話,
根本就不算趨入密乘。生起菩提心之前,要修學共中士道,在這之前要修學共下士道——
念死無常等等,這些都沒有的話,什麼都做不成。
同樣地,空正見對趨入密續也是最基礎的要件。最重要的基礎就是這三者——出離心
、菩提心、空正見,這也是稱這三者為三主要道的原因。
少了這些,就算不上密法,只有持咒、觀修本尊瑜珈、清楚顯現佛慢,這都只是輪迴
的因,沒有太大的幫助,連對輪迴的安樂也沒幫助。單單只是清楚顯現佛慢是有可能辦到
的,但這稱不上是密法。密咒(Mantra) 是「救護意」的意思。所謂的救護意,必須要是
救護凡俗的顯現和耽著,單單清楚顯現佛慢是不足以救護凡俗的顯現和耽著的。
無論學習顯密,如果沒有理路的話,真的是相當困難的。
達賴喇嘛尊者時常在呼籲:「要學習、要讀大論。」用意就在此,沒有比研讀這些大
論還要重要的。有些人此生看似沒學理路,經過修行獲得極高的證量,這些人都是過去生
已經學習過了。還有些是因為過去生業力清淨,雖沒有廣大學習理路,只依少許的理路便
獲得證量。但無論如何,學習理路都是不可或缺的。
■ 從盲信到理解後得的信仰
台灣有很多人對佛法有很大的信心,但別只是盲信,要有了解後所產生的信仰。
現今有很好的學習順緣,教授者應提起心力,好好的講解成立四諦的理路,對教法有
利益,對台灣整體環境、人民都會有利益。在大學裡面教導理路,讓更多的人認識這些學
科、產生興趣、參與學習,這樣台灣就是一個真正合格的佛教國家,並不只是口中唸到「
喔!我皈依!」這邊辦個法會、那裏做個火供而已,必須有真正的學習。
我們學習理路,主要是要幫助我們進入佛法、成辦此生和來生的利益。身為一個佛教
徒,對佛教的信心不要是盲從迷信,而是要透過了解而獲得信心,有穩固的信心,做事情
的力量就會大。學習者可以自己觀察,經過學習理路後,自己分辨的智慧是否有所成長?
有學理路和沒學理路的人的思維有很大的差別,學過理路者能透過多種理路來分析思考事
情。
透過理路判斷,對事情的認定與立場會很穩固堅定,不會因為他人的一句話,馬上改
變想法,被牽著鼻子走。西藏有句俚語:「愚者如流水。」水在流動的時候,怎麼引,它
就往那個方向流動。愚者也一樣,別人一說這個好,馬上就附和,另一個人說這不好、那
個比較好,馬上又跟著改變想法。如果自己透過理路分析,就不容易這樣搖擺不定,自己
可以分析是非、好壞的原由。別人雖然這樣認為,但自己卻有穩固的想法,也有支持自己
想法的理由,自己的立場也會變得堅定。透過理路來分析學習的內容,是非常重要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