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2014淨土大經科註(節要)109(下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20-01-10 00:18:29
一、道場不是形式,是自己的德行、是自己的智慧、是自己的辯才
  義無礙辯一定是明心見性,對於一切諸法全都明白了,為什麼?見性了。一切法不離
自性,都是自性所生所現,你見了性,一切法的性相、理事、因果全通達了。海賢和尚是
師父交代的不准說,如果師父跟他講可以說,那他說法如同佛說,沒有障礙。像惠能大師
,你念給他聽,他講給你聽。這是環境不一樣。如何能得到?真修真幹。假的可以騙人,
不能騙鬼神、騙佛菩薩。發真正的菩提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菩
提心。以真誠處事待人接物,別人欺騙我不放在心上,我不欺騙人,你才能感化別人,才
能建立道場。道場不是形式,是自己的德行、是自己的智慧、是自己的辯才。
  一、義理,這是無礙辯才的根。二、「法無礙辯。謂達一切諸法名字,分別無滯」。
這個就是讀書,徹悟的人全通了,一樣得到四樣全得到。小悟、大悟就是要讀誦,廣學多
聞。原則,不能自度要想度人,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所以一定先求自度,有自度的能
力就有度人的善巧方便。自度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走戒定慧這條路,這條路是十方三
世一切諸佛共同走的路,沒有例外的。走老路,前人走過的路,不會有差錯;自己開闢一
條道路,不知道走到哪裡去了,那就大錯特錯了。淨土宗來說,真正念到自己有把握往生
,你再度化眾生放心,為什麼?我有我的去處,外面境緣不會障礙我。
二、五止六觀,那就是戒
  《華嚴經》,賢首國師教我們五止六觀,那就是戒。五止第一個離緣。境界為緣,不
能攀緣,隨緣不攀緣,攀緣跟那個緣就結上了,那個東西是六道輪迴的果報,善緣三善道
,惡緣三惡道。要離緣,不受境界影響,如果受境界影響趕快走。第二個絕欲,絕是斷絕
,欲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七情五欲要把它斷掉。第三個,用現在話說,海賢老和尚常
說自然的好,什麼感應稀奇別求它,離它遠遠的,一切都是自然的好,法爾如是。第四個
無念。第五個非相,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念,念佛人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這一念,除
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看到的、聽到的統統不要放在心上
,你的心沒有受染污,你的心沒有障礙,你的心清淨、平等,清淨平等就照見,跟佛菩薩
一樣境界。我們現在不是照見,我們現在黏上了,眼見色,眼跟色黏上,心就被染污了;
耳聞聲,被音聲黏住了。六根脫離不了六塵,被六塵污染、障礙,生生世世搞六道輪迴。
  六觀是看法,佛菩薩怎麼看這個世界。菩薩看這個世界,萬法皆空,真空觀,這個觀
比什麼都重要,這個觀能見性。真空不空,它遇到緣現相,現萬有,能生萬法,萬法是妙
有。妙有,有而非有,不是真的。妙有裡包括佛法,佛法也是相,也是妙有,所以佛教我
們用佛法,心上不要被它染污,你要有執著,佛法染污你;你要有分別,佛法會障礙你。
所以馬鳴菩薩《起信論》教我們學佛不要執著言說相,看經文不要執著文字相。文字是言
語的符號,我們要用它,不受它的害,執著、分別受它的害了,要用平常心去看待,平是
平等心,常是清淨心,去學佛。不要執著名字相,名字是佛為教學方便而假立的,正是老
子所說的「名可名,非常名」,名字不是真的,是人給它命名的。
三、清淨心生智慧,佛經會把你智慧引發出來。六道凡夫,會把你煩惱引發出來
不執著心緣相,心緣,你聽了讀了之後,想到它這什麼意思,它沒意思。我們都有個
毛病,讀了會想它的意思,不是它的意思,我們的意思,被它引出來了,這就是凡夫。佛
菩薩心裡空的,如如不動,怎麼引也引不出來。我們別人一勾引,你看歡喜,馬上就笑了
;不歡喜,臉上臉色又掛出來了。這是你隨著外頭境界轉,都不許可。所以讀經目的在哪
裡?把妄想讀掉。讀經,心專注在經文上,妄想慢慢就離開了。去研究經裡意思不就又打
妄想了嗎?所以佛告訴我們經沒有意思,你要用它的話,它有無量義。
  《起信論》這三個方法妙絕了,離言說相,包括離文字相;離名字相,名詞術語;離
心緣相,只是去讀它,根本不要想它什麼意思。有時候意思自己出來了,這可以,這感應
,也不必去把它記下來,用不著。心愈清淨,這個現象愈多,清淨心生智慧,佛經會把你
智慧引發出來。六道凡夫,會把你煩惱引發出來。可見得,同樣讀一部經書、一部論,每
個人感受不相同,隨著你的心清淨、平等的程度反應不一樣。它有無量義,所以愈讀愈歡
喜,天天有悟處。所以法無礙。
四、巧妙是你的性德,性德是真誠心流出來的,真誠與性德感應
  第三「辭無礙辯」,辭是言辭,「於諸法名字義理,隨順一切眾生殊方異語,為其演
說,能令各各得解故」。大講堂是什麼?聽眾程度不齊,有小學的、有中學的、有大學的
,你要講到個個人都聽懂,個個人都歡喜。對小學要淺說,對真正在做功夫的要深說,所
以深處有淺,淺處有深,佛門的高僧大德都有這一套。不是他學來的,學不來,學只能學
一個方圓,不能學到巧妙,巧妙是你的性德,性德是真誠心流出來的,真誠與性德感應;
沒有真誠,與性德不感應,與阿賴耶感應。這是佛法所說的讚歎如來說法,能令眾生個個
都能理解,都能生歡喜心,都能得真實受用,我們講的是心靈上的感應。
  第四「樂說」,樂是喜歡、愛好,喜歡為人演說。演是表演,做出來給人看。他看了
有疑問,你能夠把它講得很清楚、很明白,讓他真的聽懂了,有感受了,他想學了,這叫
樂說。「謂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圓融無滯」。根性不相同。我們一生從
來不敢說為人演說,做學生的心態,下面聽眾都是我的監學、老師,我在做學習心得報告
,抱這種心態。古人標準是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才能升座講經、著述經論。古時講經
的法師怎麼培養?聽經,複講。學講經的法師,都坐在講堂第一排正中,跟老師面對面。
第二天把老師這堂課,一模一樣講出來。長時間的薰修就行了,他就能上台講。這樣複講
的方式,不會把經講錯,老師講錯,他負責任。
五、說一個字也能得佛辯才,也能大徹大悟
無論哪部經一門深入,都把它回歸淨土。淨土法門廣大,「三輩往生」最後,學大乘
甚至學其他宗教,只要功夫成片,有這個能量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臨終一念、十念都
能往生。專太重要了!我學《楞嚴》時,三年專在《楞嚴》上。不專不行,一定要專。
  「上表諸大士契於聖智」,這是根,聖智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得無礙之辯才,善
應根機,廣宣妙辯,故曰:得佛辯才」。下面,「《甄解》復進一解曰:若依根本教,但
說一字,亦為得佛辯才,傳如來如實言故。不但此菩薩爾,凡夫說亦同諸佛辯才,讚揚佛
慧功德,開化十方有緣而已」,說一個字也能得佛辯才,也能大徹大悟。海賢給我們做了
最好的榜樣,他就一句阿彌陀佛,就在這一句佛號上。什麼樣的人當機?老實、聽話、真
幹,這種人就是當機的人,他遇到高人傳他一個法,肯定要不了幾年他就成就。沒有成熟
的人他心是動的,興趣是多方面的,他不知道在根本的德行上紮根,一昧想廣學多聞,這
變成障礙了。
  真正深入一門,小部經自己一看就懂,那是接引大眾的,大經是根柢,一定要在大經
上下功夫,然後才能夠貫通。要解行相應,學了要把它落實在生活、工作,自己真得受用
,教人人家相信,人家不會懷疑。
==
要離緣,不受境界影響,如果受境界影響趕快走。
第二個絕欲,絕是斷絕,欲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七情五欲要把它斷掉。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20-01-10 04:29:00
真誠、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20-01-10 17:23:00
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20-01-12 23:01: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oalaq (忘了)   2020-01-24 00:09: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