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持戒好難 (補充:尸羅自性是能斷之思)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12-26 15:42:32
※ 引述《lensfill (undo)》之銘言:
: 尸羅(戒)的自性是「思惟斷除傷害有情的思」。尸羅即持戒,依於別解脫戒的基礎
: ,菩薩戒分為三種(三聚淨戒):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 覺得很困難, 特別是思維斷除傷害有情的思
請參考《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尸羅(持戒)波羅蜜〉章節,科判一:{尸羅自性}
CBETA B10, No.0067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11卷〈上士道.尸羅波羅蜜〉
http://tripitaka.cbeta.org/B10n0067_011
寅二、學習持戒
第二、尸羅波羅蜜多。分五:一、尸羅自性;二、趣入修習尸羅方便;三、尸羅差別;
四、修尸羅時應如何行;五、此等攝義。 今初
卯一、尸羅自性
【從損害他及其根本,令意厭捨,此能斷心即是尸羅。由修此心增進圓滿,即是尸羅
波羅蜜多。非由安立諸外有情悉離損惱,為滿尸羅波羅蜜多。若不爾者,現諸有情未離損
惱,過去諸佛尸羅波羅蜜多應未圓滿,亦不能導此諸有情往離損害諸方所故。是故其外一
切有情與諸損害隨離不離,自相續上有離損他能斷之心,修此即是受行尸羅。《入行論》
云:「魚等有何處,驅彼令不殺,由得能斷心,說為尸羅度。」(註)】
(註:《入菩薩行論釋.佛子正道》第五品〈護正知〉(第11頌)(如性法師譯):「
特以修習正念正知作為清淨守護諸善法之方便而說學戒之理分二……。…『遣魚往何處,
方能不遭傷?由得能斷心,說為持戒度。』…故由串習能斷欲害他或不予取等意樂之心,
獲得圓滿,此為圓滿其持戒度,如經中說:『何為持戒波羅蜜多?謂斷害他之心。』」)
【戒雖有三(菩薩三聚淨戒:1)律儀戒、2)攝善法戒、3)饒益有情戒),此約律儀尸
羅增上,說為斷心,此復若具等起增上,斷十不善是十能斷。若就自性增上,斷七不善是
七能斷,身、語業性。《入中論疏》云:「此由不忍諸煩惱故,不生惡故,又由心中息憂
悔火清凉性故,是安樂因,為諸善士所習近故,名為尸羅。此以七種能斷為相,無貪、無
瞋、正見三法為其等起,故具等起尸羅增上說十業道。」】
卯二、趣入修習尸羅方便者。.....
───────────────────────────────────────
釋義:
轉自:道次世界網站
http://www.lamrimworld.org/
到此,已講解完畢布施度,接著,講解持戒度。
請看第281頁,「第二尸羅波羅蜜多分五:一尸羅自性,二趣入修習尸羅方便,三尸
羅差別,四修尸羅時應如何行,五此等攝義。今初。」
請看文,「從損害他及其根本,令意厭捨,此能斷(之)心即是尸羅。由修此心增進圓
滿,即是尸羅波羅蜜多。非由安立,諸外有情悉離損惱,為滿尸羅波羅蜜多。」
(註:第二,尸羅波羅蜜多分五:①尸羅自性;②趣入修習尸羅方便;③尸羅差別;
④修尸羅時應如何行;⑤此等攝義。
①尸羅之自性:讓心厭捨身語損害他人以及損他的意樂,此能斷捨損害他人的心即是
尸羅(持戒)。
“損他”指身語;“根本”指意樂。所厭捨之境,即損害他人的身語行為,以及發起
損害他人行為的根本—損他意樂。此處“令意厭捨”是關鍵字,若無令意厭捨,則相續中
生不起以能斷損害之心為體性的尸羅。)
這是尸羅自性。尸羅就是斷除(損害)之思﹑斷心(斷離損害的能斷心)。由修持斷思(
斷除損害之心)圓滿尸羅波羅蜜多。「非由安立諸外有情悉離損惱,為滿尸羅波羅蜜多。
」由內心不斷修持而達圓滿尸羅波羅蜜多,不由安置一切有情遠離一切損惱才稱為圓滿尸
羅波羅蜜多,原因是什麼?
請看文,「若不爾者,現諸有情未離損惱,過去諸佛尸羅波羅蜜多應未圓滿,亦不能
導此諸有情,往離損害諸方所故。」
「若不爾者」,意即若不觀待於內心不斷修持而達圓滿尸羅波羅蜜多,而由安置外在
的一切有情遠離一切損惱,才是圓滿尸羅波羅蜜多的話,現在仍可親見到有眾多有情尚未
離諸損惱,那麼,過去諸佛尸羅波羅蜜多豈未圓滿?不,過去諸佛皆已圓滿尸羅波羅蜜多
,故並非觀待於一切有情皆離損惱。若需觀待一切有情悉離損惱,那麼,過去諸佛將不能
導此有情前往離損害之方所,也就是過去諸佛的尸羅波羅蜜多將不能圓滿。
我們也常常會誤解:要圓滿布施波羅蜜多及尸羅波羅蜜多,必須要布施給一切眾生及
對他們沒有損害,這樣才算圓滿布施波羅蜜多及持戒波羅蜜多。所以,我們會覺得不能圓
滿布施波羅蜜多及持戒波羅蜜多,因為眾生是那麼多,要怎樣才能布施圓滿呢?
若心裡有這樣的想法,就會有點害怕,也會生起疑問,覺得自己不能圓滿布施波羅蜜
多。要了解圓滿布施波羅蜜多跟布施給一切眾生是不同的兩回事,主要是從內心的心力去
判斷的,並不是外面的行為有沒有實際去布施。比如密勒日巴尊者圓滿了布施波羅蜜多,
但是,他並沒有實際的布施,因為他自己並沒有東西可布施給眾生,所以,不可因為這樣
就說他沒有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他的心力已經達到圓滿了,這樣就算是圓滿了布施波羅蜜
多。所以,大家不用擔心現在沒有東西可布施,而要害怕無法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布施波羅蜜多及尸羅波羅蜜多的安立並不在於外在的行為,而在於內在的思惟。布施
波羅蜜多是否圓滿,是觀待於內在施捨的思惟力圓不圓滿(註),尸羅波羅蜜多是否圓滿,
是觀待於內在的不傷害思惟力圓不圓滿。
(註:《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九:「云何施自性?謂諸菩薩不顧自身一切資具,所
有無貪俱生之思,及此所發能捨施物身語二業。」
《瑜伽師地論》說:「什麼是布施度的自性?諸菩薩不顧自己的身體、一切資生器具
,這樣的一切隨同無貪念而生起的思惟,以及由這樣的思惟,所發起能施捨物的身業和語
業。」也就是說,與無貪相應的善捨思心所,以及由這種心念引發出來的身業與語業。
任何一個心,必定伴隨五遍行心所,五遍行心所中主要以「思心所」推動心王造業;
「思心所」是造業的關鍵,布施體性中,善能施捨的「思心所」與「無貪」相應。「無貪
」心所是《心類學》提到的「十一善心所」之一。
「思」是五遍行之一,「五遍行」是:「作意、觸、受、想、思」。凡是心王皆有五
遍行心所伴隨著。布施體性中的思心所是什麼?是與無貪相應的善心所。無貪之境是什麼
?是不顧念自己的身軀、財物資具。
布施之體性是:1)與無貪相應的善捨思心所(緣取「我想要布施」這個行相的思),
2)以及由此思心所引發起的身語二業。
思心所的工作是什麼?有各種不同的思心所,有布施的思心所,有持戒的思心所,有
忍辱的思心所…,也有不善業的思心所。思心所會造作各種不同的業。
五遍行的次第是:第一「作意」生起後,第二「觸」會接觸到好壞對境,第三生起好
壞的覺「受」,第四生起確定它是好壞之「想」,第五於前已肯定好壞的對境,對好的會
生起欲得之「思」,對不好的會生起欲棄之「思」,思生起後業就開始了。
思心所有各種好壞不同的種類,思心所需要有與它相應的支撐,所以有「五相應」:
「所依、所緣、行相、時間、體性」。
談到布施體性時,提到的思心所需要怎樣的相應支撐呢?需要「無貪善心所」的支撐
。《攝類學》講到相應因,相應因是「會影響」的意思,伴友會影響,所以,思心所會是
好或壞,旁邊的伴友也會影響到,跟它一起的伴友就是相應。此處所講思心所的伴友(相
應)是「無貪」的善心所,有無貪善心所相應俱生之思(我要布施),就是布施。
不管是布施或持戒、安忍、精進等四個都是思心所,它是怎樣變成布施、持戒、安忍
或精進?所依靠的就是伴友(相應)的影響。
「無貪俱生之思」的要點是「善捨思」,「善捨思及此發起的身語諸業」是布施的自
性。布施分為兩部分,一是善捨思,一是身語諸業,二者以何者為主?以善捨思為主。)
請看文,「是故其外一切有情與諸損害隨離不離,自相續上有離損他能斷之心,修此
即是受行尸羅。《入行論》云:『魚等有何處,驅彼令不殺,由得能斷心,說為尸羅度。
』戒雖有三,此約律儀尸羅增上,說為斷心,」
所以,不在於外在的一切有情離未離諸損害,主要是自己的心續有無斷離損害的能斷
心,這樣修持就是修行尸羅。尸羅波羅蜜多圓不圓滿主要在於內在的能斷心圓不圓滿。
至尊仁波切安立尸羅自性時,講到「此能斷心即是尸羅」。尸羅即持戒,分為三種:
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至尊仁波切如此安立尸羅自性是依律儀戒而立,故尸羅
自性是能斷之思。
《俱舍論》講到51心所,其中的十地法:五遍行和五別境,思心所在五遍行中;五遍
行是:作意﹑觸﹑受﹑想﹑思。五遍行是同時生起,但就依附的角度來看,還是有些前後
差別,首先,1 作意,之後,2 觸﹑3 受﹑4 想﹑5 思。思在想之後生起。想已肯定對境
,思是再次思惟。作意像是甦醒過來,之後接觸到對境,觸之後感受判斷好壞,判斷後,
好的就追求,壞的就遠離。
中文說「斷心」(斷離損害的能斷心),應該是「斷思」才對,因為它是思心所。「思
」是「業」。斷思是見到損害他者的過患,從內心遠遠拋棄損害的思惟。所以,斷思是要
想的,若什麼都不想,不能算是斷思。觀損害他的過失,於此想厭離之思惟,思心所是一
再思惟。
請看文,「此復若具等起增上,斷十不善是十能斷,若就自性增上,斷七不善是七能
斷,身語業性。」
要斷的是損害他的等起(意樂、動機)。就具等起而言,有十種斷除不善的斷思。斷十
不善就是十能斷。就自性而言,有七種斷除身語不善的斷思。由觀過失處生起斷思,有二
,1 由觀具等起的過失生起斷思,2 由觀身語行為的過失生起斷思,如觀殺﹑盜﹑淫﹑妄
語﹑兩舌﹑粗惡語﹑綺語的過失,生起要遠遠拋棄之斷思。就自性增上而言,有七種身語
的斷思,就具等起增上而言,有十種斷思。所以,斷思有十種或七種。
下面講到其能立因:
請看文,「入中論疏云:『此由不忍諸煩惱故,不生惡故,又由心中息憂悔火,清涼
性故,是安樂因,為諸善士所習近故,名為尸羅。』」
名為尸羅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第一「為諸善士所習近」故。為何諸善士習近?「此
由不忍諸煩惱故,不生惡故,又由心中息憂悔火,清涼性故」,這是第二個原因,第三個
原因是無苦的安樂因,所以諸善士習近。諸善士習近就稱為尸羅。
請看文,「『此以七種能斷為相,無貪、無瞋、正見三法為其等起,故具等起尸羅增
上說十善業。』」等起是無貪心﹑無瞋﹑正見,具等起的尸羅有十種善業。
(註:三十七道品中的「四正斷」,包含有持戒的內涵
作者: lensfill (undo)   2016-12-26 21:04:00
那順便問和世間學問有違悖嗎? 目前精神易受影響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12-26 21:13:00
不懂你的問題,關於佛法的修學,不論是戒學、定學、慧學
作者: lensfill (undo)   2016-12-26 21:15:00
感覺常常有集中精神的幻聽,自己也無法理解所問問題在哪?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12-26 21:15:00
對於其中內涵的修學,可參考四預流支所說的資糧,《雜阿
作者: lensfill (undo)   2016-12-26 21:17:00
但狀況大致情形還好,看佛法很少法喜會有點恐慌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12-26 21:17:00
含843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 法次法向。」學習任何法類要具足此四種法行.
作者: lensfill (undo)   2016-12-26 21:20:00
應該是不具足這四種法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