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持戒好難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12-26 11:08:16
受戒持戒需要經過學習,依戒法得到戒體,依戒體隨行持犯。戒定慧三增上學調伏煩
惱次第:粗分的煩惱由戒學調伏,次之的煩惱由定學調伏,最細的煩惱由慧學調伏破除。
何謂持戒?《四分律》講到:「戒為警意之緣」。持戒是經過如理作意的思惟觀察抉
擇,於止持與作持的行持上,取善業、捨惡業,於善惡業上作如理思惟抉擇,因此能防非
止惡,增長善業的福德資糧,持戒的如理思惟觀察抉擇,能夠幫助正念正知的培養。
尸羅(戒)的自性是「思惟斷除傷害有情的思」。尸羅即持戒,依於別解脫戒的基礎
,菩薩戒分為三種(三聚淨戒):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就尸羅的自性而言,觀過失處生起斷除不善的思,在身三語四意三的行為與等起意樂
上,有十種斷除過失的思,如理作意思惟觀察抉擇行持十善業道。
摘自達賴喇嘛〈慈悲心與空性〉:
http://www.dalailamaworld.com/topic.php?t=102
因此,我們說要得到俱量的止,要去成辦止,它的方便是我們剛剛提到的,來自於能
夠斷除昏沉掉舉的正知與正念力,也就是以正知、正念力去成辦「止」。正知與正念的訓
練,就來自於增上戒學。
此中關於增上戒學,也就是別解脫戒,它有幾項的分別,幾項的種類,可以分為出家
的別解脫律儀與在家的別解脫律儀。在家的別解脫律儀,也就是在家戒,有八關齋戒與五
戒;而出家戒有沙彌、沙彌尼戒,以及比丘、比丘尼戒。
我們的大悲善巧世尊,為了能夠救護、救拔他教化的眾生,觀待他所要教化眾生的能
力根器機宜而施予不同的教誡。這一切教誡的根本在於斷除十惡業,也就是行持十善業。
什麼是十惡業?就是屬於身體的業有三種:殺生、偷盜、邪淫;屬於口(語)的業有四
種:就是妄語、兩舌、粗惡語、綺語;屬於意的業有三種:就是貪、瞋、痴(不正見)。
在了知行持十惡業的過患,當有外境迫使你去造作十惡業的時候,心起一種防護的心
不去造作,這稱之為斷十惡業,也就是守護十善。能夠行持十善業的話,它的果報就是人
天的果報。
事實上,別解脫律儀,它是一種出離戒,是一種救畏的戒,也就是說必須在出離心的
攝持上去防護守護這個戒,為了能夠得到解脫而持守的戒。而要如何清淨持戒呢?這必須
有一顆戒慎的心。比如說,我是一個佛弟子,我是個比丘,日日夜夜我要以正知的力量一
直觀察我的身口,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就會違背我的律儀。
以正知的力量去觀察,然後亦以一種戒慎的心去予以守護,就稱為持守戒,即是清淨
持戒的內涵。行者本身基於正知與正念,一直去觀察到底有沒有相違。如此,正知與正念
就會愈來愈廣增。也就是經由增上戒學的修學,可以廣增,可以堅固我們的正知力與正念
力,進而修學增上定學。
增上慧學及增上定學的修學,就是《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住(慧學所攝)、四正斷。
而於厭患三苦的行苦之上(註:苦諦所攝的三苦:苦苦、壞苦、行苦。三苦中,佛教不共
世間者為行苦的認識,有漏近取蘊主要是行苦的體性,行苦為集諦所攝之無明緣行而生)
,生起欲求解脫的心,致力於增上三學的修學,這一點是整個佛教宗派所共同一致的。
作者: WEINUO (行人)   2016-12-26 19:28:00
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