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經]《佛說三轉法輪經》四聖諦三轉十二行 (27)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7-07 08:28:18
要證得「滅諦」的修持方法就是「道諦」,滅諦的四個行相「滅、靜、妙、離」,要
與道諦的四個行相「道、如、行、出」配合解釋,他們之間有因果關係。
「滅」是滅除苦諦的果,滅除苦諦的方法叫「道」;息滅生起苦諦的因叫作「靜」,
息滅苦諦(煩惱)的對治力叫做「如」;完全斷除苦苦、壞苦、行苦的境界是「妙」,達
到殊妙境界的方法就是「行」;能夠完全斷除輪迴當中苦諦和苦諦的因,很穩固地得到果
位,獲得決定的出離叫「離」,獲得決定出離的方法就叫「出」。
簡單來說,道諦的四個行相「道、如、行、出」就是,第一、它能使我們從輪迴的苦
果中解脫;第二、它能使我們斷除一切輪迴痛苦的因;第三、這種果位是非常殊勝的;第
四、而且果位很穩固,一得到就不會消失。
道諦的四個行相,完全對應於滅諦的四行相,道諦裡的「道、如、行、出」,可以用
滅諦的「滅、靜、妙、離」,互相配合解釋。
滅諦中的滅,是所有一切輪迴情器世間痛苦的滅除;對應道諦中的道,是以此修持可
以使我們滅除所有情、器痛苦的方法或修持道。所以,道的行相,所講的是按那個方法修
持,可以滅除所有輪迴情器的痛苦。
如,用靜來解釋。靜指淨除輪迴因、淨除煩惱因。煩惱的起因是無明,要斷除我執無
明要用無我的空性,即透過通達無我斷除輪迴的因,也就是煩惱因。
如的含意是覺知,由覺悟什麼是輪迴的因、什麼是煩惱因而去斷除它,所以第二行相
,以如而達靜。
行,配合妙來解釋。妙是指獲得殊勝安樂,可獲得殊勝安樂的方法叫行。行有修持、
行持的意思;通過行持,可以趣向這個殊勝的安樂。
出,相對於離來解釋。出是出於輪迴,出於輪迴當然就可以獲穩固的安樂,而離就是
穩固的安樂。以對道諦當中,出的體會,而趣入滅諦中離的穩固安樂。
道諦若要詳解,要依三乘十五道(聲聞乘五道、獨覺乘五道、菩薩乘五道,合共三乘
十五道),來解釋修持道。
真正的「道諦」,指的是三乘的聖者,見道位以上才叫聖者。見道、修道、無學道,
這三個階段都是聖者。見道、修道、無學道,又可以分成聲聞的、緣覺的和菩薩的。
聲聞有他的見道、修道、無學道,緣覺也有其見道、修道、無學道,菩薩亦然有其見
道、修道、無學道。以上九個階段(聲聞、獨覺、菩薩,三乘各別的見道、修道、無學道
)的聖者心相續中的道諦,才是真正的道諦,苦、集、滅、道中的「道」,一定要是聖者
心續當中斷除煩惱的修持道,才是真正的道諦。
但是,與它相隨順的,在還沒有證得見道以前,一定要先修持資糧道、加行道,這兩
個階段所修持的教法,只可算是隨順、相類似的道諦,不是真正的道諦。
思惟四聖諦的教法,講到「苦」、「集」的部分,可由十二緣起支的詳細開展,必須
妥善思惟四聖諦以及十二因緣的教法。
《善分別經》、《緣起經》佛都說了同樣一段話:「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無明
則緣行。」開示的就是「緣起」的教法。佛陀因為如實知見一切法,對眾生開示諸法緣起
實相。
佛陀的教法裡,講的不外乎行持無害行,不傷害眾生,對眾生慈悲,常常可聽到:「
我們不可以殺生,我們不可以偷盜,我們不可以做傷害別人的事情,我們不應該妄語欺騙
別人。」
這些作為都基於同一個理由,就是諸法緣起的見地。佛法有別於其他宗教,最大特色
就是緣起。慈悲、斷除傷害眾生的行為、廣大利益別人這些行持,在佛法中強調的遠比其
他宗教深入,就是建立在緣起的見地上。
例如我們傷害其他眾生,一定是基於內心的煩惱:貪、瞋、嫉妒心、比較心等,煩惱
又來自哪裡?內心的我執、無明。無明、我執引起貪瞋癡等煩腦,我們才會傷害別人。
現在,知道煩惱起源於無明,無明是顛倒的,引生出來的心念當然也一定顛倒。一旦
知道起因在哪裡,就能把顛倒的心念扶正過來,遇到顛倒的認知時,知道怎麼對治,這種
了知就是靠內在對緣起的了知而生起。由緣起的認知,斷除種種傷害眾生的行為,有了對
治煩惱的方法,在其他宗教是看不到的。
了解錯亂顛倒的傷害行為,是因為內心種種煩惱,而煩惱起因於無明,明瞭這樣的因
果道理以後,再從根本一層一層斷除煩惱,就是修持佛法的特色。
了解諸法因緣而起的實相以後,因為知道錯誤行為的起因在哪哩,又會造成什麼結果
,自然會想斷除煩惱、修持對他人的慈悲心,這是自然而然生起的,不是教條式的行為。
釋迦牟尼佛曾說:「對我的教法,你應該像煉金的師父一樣,去切、去燒、去磨,才
能試出是不是純金。同樣的,對於我的教法,你們也不要因為我是佛而直接相信。」
意思是他所講的教法,弟子應該在心裡推敲是否正確、磨練、測試,直到有正確的了
解,功德自然會在心裡面生起,不是「因為我是佛,我說怎樣就是怎樣…。」佛法裡沒有
盲信盲從的態度,應當要有智慧,智慧建立在對諸法實相的了解。
了解諸法實相、緣起內涵,內心自自然然生起信心,相信這樣做是合理的,「這是我
應該做的。」
很多宗教被當成過去的文化、老東西,對現代人沒有用,但在科學發達的二十一世紀
,知識份子的研究領域中,佛法與科學及人文可算是並駕齊驅,越顯出不可磨滅的特質。
這個特質是什麼呢?佛法的基礎是內在思考、判斷,不是盲信、人云亦云,因而博得近代
知識份子對佛法的肯定。
佛法具有這種超越時代,不隨時代褪色、淘汰的特色,是因為它建立在思惟、分辨的
智慧上,我們在此也應該要好好的轉一轉頭腦,增長自己的智慧,努力來多學一點才可以。
「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無明則緣行。」「此有則彼有」,非有無因生諸行,依
此有彼有。有些外道、宗教認為是上帝創造,上帝想要怎樣,就可創造出來,好像不需要
任何的因。有些外道也承認因是有的,但因是恒常不變的,例如,人注定就是會當人。在
佛法裡,即使說有一個因,但因還是有生、住、滅的現象,不是固定、恒常不動一直維持
原貌的,它也是隨因緣改變的。
「此生則彼生」講的是,現在某個東西能夠生,接下來它一定會轉變,轉變是它的特
性,而非有人從中捏造,或永遠不變。如果都不會變的話,就只有「此生」,而不會有「
彼生」,就固定不變了。所以這句話是說,因也是有生、住、滅,是無常,也是變化的,
靠種種不同的因緣匯聚而成。
第三句話「無明則緣行」,任何一個因生出果,因果之間一定有關係,而且是同類的
關係。譬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到後來人就會有生老病死,起因是源自「無明」。如果
了證空性智慧(無明的正相違品),就不可能會導致這樣的結果,因為它是不同類的因。
比方如果你種的是稻子,長出來的當然是稻子,不可能長出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