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請問求懷孕

作者: EvolutionWin (Mindfulness)   2016-07-06 17:29:02
建議妳持戒 佈施 並且發願
願望將依著持戒佈施所獲得的幫助而圓滿
================
對個人的佈施(patipuggalika-dakkhina)
  
在這次講座一開始時所提到的《佈施分別經DakkhinavibhavgaSutta》中,
佛陀解釋十四種「對個人的佈施」(patipuggalika-dakkhina)。
佛陀說:「阿難,有十四種對個人的佈施:
  
佈施給佛陀,這是第一種對個人的佈施;
佈施給辟支佛 ,這是第二種對個人的佈施;
佈施給阿羅漢,這是第三種對個人的佈施;
佈施給已進入證悟阿羅漢果之道的人,這是第四種對個人的佈施;
佈施給阿那含(anagami不還;三果),這是第五種對個人的佈施;
佈施給已進入證悟阿那含果之道的人,這是第六種對個人的佈施;
佈施給斯陀含(sakadagami一來;二果),這是第七種對個人的佈施;
佈施給已進入證悟斯陀含果之道的人,這是第八種對個人的佈施;
佈施給須陀洹(sotapanna入流;初果),這是第九種對個人的佈施;
佈施給已進入證悟須陀洹果之道的人,這是第十種對個人的佈施;
佈施給一位在佛陀的教法之外,但由於禪定的成就而解脫欲樂貪染之人,這是第十一種對
個人的佈施;
佈施給一位有道德的凡夫,這是第十二種對個人的佈施;
佈施給一個無道德的凡夫,這是第十三種對個人的佈施;
佈施給一隻動物,這是第十四種對個人的佈施。」
佛陀接著解釋這十四種佈施的利益:
「以清淨心佈施給一隻動物,預計可得到一百倍的回報。」
這是說:它可在一百世中產生果報。
這裏的「清淨心」指:不期望受施者任何回報或幫助而做的佈施。
由於對業果法則有充分的信心,因此他的善舉只是為了廣集善業而已。
假如一個人喂狗時的意念是:「這是我的狗」,如此之心不是清淨心。
然而,如果一個人喂鳥,
如:鴿子,則他的佈施是清淨的,因為他並不期望鳥的任何回報。
這同樣適用於稍後將講述到的例子。
例如,假使一個人佈施日用品給比丘,
希望那樣能促使自己的生意或其他商業活動成功,
這不是以清淨心而做的佈施,這樣的佈施不能帶來殊勝的利益。
佛陀又解說:

以清淨心佈施給一個無道德的凡夫,預計可得到一千倍的回報;
佈施給一位有道德的凡夫,預計可得到十萬倍的回報;
佈施給一位不在佛陀的教法中,但由於禪定的成就而解脫欲樂貪染之人,
預計可得到十萬乘十萬倍的回報;
佈施給一位已進入證悟須陀洹果之道的人,其回報是無法計算、無法衡量的;
更不必說佈施給須陀洹;
或已進入證悟斯陀含果之道的人;
或斯陀含;
或已進入證悟阿那含果之道之人;
或阿那含;
或已進入證悟阿羅漢果之道的人;
或阿羅漢;
或辟支佛;
或佛陀──圓滿覺悟者。」
這裏的佈施指:佈施足夠一餐食用的飲食。
如果佈施者佈施許多次,如:多日或多月地如此佈施。
其利益是無法以言語形容的。
這些是對不同類個人的佈施(patipuggalika-dakkhina)。
對僧團的佈施(Savghika-Dana)
然後,佛陀對阿難尊者解說:「
阿難,有七種對僧團的佈施:
  
佈施給以佛陀為首的比丘、比丘尼僧團,這是第一種對僧團的佈施;
佈施給佛陀般涅盤後的比丘、比丘尼僧團,這是第二種對僧團的佈施;
佈施給比丘僧團,這是第三種對僧團的佈施;
佈施給比丘尼僧團,這是第四種對僧團的佈施;
佈施時說:『請選派代表僧團的若干人數比丘、比丘尼。』這是第五種對僧團的佈施;
佈施時說:『請選派代表僧團的若干人數比丘。』這是第六種對僧團的佈施;
佈施時說:『請選派代表僧團的若干人數比丘尼。』這是第七種對僧團的佈施。」
以上是七種對僧團的佈施。
接著,佛陀拿對個人的佈施與對僧團的佈施來作比較:

阿難,在未來的日子裏,將有一些無道德、惡性的僧人,
人們以佈施給僧團的名義來佈施給這些無道德的僧人。
雖然如此,我還是要說明,佈施給僧團的功德是不可計算、不可衡量的。
佈施給個人的功德絕不可能大過佈施給僧團的功德。」
這說明佈施給僧團的功德大過佈施給個人的功德。
如果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將袈裟佈施給僧團,其果報是無法計算與衡量的,
所以佛陀鼓勵她將袈裟佈施給僧團。
  
佈施的淨化
  
佛陀也解釋四種佈施的淨化:
「有四種佈施的淨化。那四種呢?即:
  
一、 由於佈施者而淨化的佈施,非由於受施者。
二、 由於受施者而淨化的佈施,非由於佈施者。
三、 不因佈施者與受施者而得以淨化的佈施。
四、 因佈施者與受施者雙方而得以淨化的佈施。
一、什麼是由於佈施者而淨化,非由於受施者的佈施呢?
在此,佈施者有道德、品性良好;而受施者無道德、品性惡劣。
所以,這佈施因佈施者而淨化,不是因受施者。
  
二、什麼是由於受施者而淨化,非由於佈施者的佈施呢?
在此,佈施者無道德、品性惡劣;而受施者有道德、品性良好。
所以,這佈施因受施者而淨化,不是因佈施者。
  
三、什麼是不因佈施者與受施者而得以淨化的佈施呢?
在此,佈施者無道德、品性惡劣;
受施者也無道德、品性惡劣。
所以,這佈施不因佈施者與受施者而得以淨化。
  
四、什麼是因佈施者與受施者雙方而得以淨化的佈施呢?
在此,佈施者有道德、品性良好;
受施者也有道德、品性良好。
所以,這佈施因佈施者與受施者雙方而得以淨化。這是四種佈施的淨化。」
  
佛陀進一步解釋這四種佈施的淨化:
  
一、在以下的情況,佈施因佈施者而淨化,不是因受施者:
1. 佈施者有良好的德行。
2. 所施之物以正當方法取得。
3. 佈施之時,佈施者有清淨無染的心,沒有任何貪愛、瞋怒等。
4. 佈施者有充分的信心,相信此業的果報是超勝的。
5. 但受施者並無道德。
如果佈施者希望得到殊特的利益,那麼他必須具足前四項條件。
如此,即使受施者是一個無道德的人,佈施的行為也將因佈施者而得以淨化。
注釋中舉衛山達拉(Vessantara)的例子作說明:
我們的菩薩在過去世生為衛山達拉國王時,
將其兒子與女兒(後來的羅候羅及蓮華色RahulaandUppalavanna)
佈施給無道德、品性惡劣的朱加嘎(Jujaka)婆羅門。
那次佈施是衛山達拉所行的最後一次佈施波羅蜜,
當他完成這最後的波羅蜜之後,即具備證悟的因緣,只等待時機成熟而已。
由於此佈施波羅蜜及其他過去的波羅蜜,他必能證得一切知智(sabbabbuta-bana)。
因此,我們可以說那次佈施是他證悟的助緣,那次佈施因衛山達拉而淨化。
當時衛山達拉有道德、品性良好;所施之物是以正當方法取得的;
他的心清淨無染,因為他只有一個期望:證得覺悟;
他對業果法則有充分的信心。
所以,那次佈施因佈施者而淨化。
  
二、
當一個無道德的人以充滿貪愛、瞋恨等的迷惑之心,不相信業果法則,
佈施非法得來之物給一位有德行的人,這種佈施將因受施者而得以淨化。
注釋中舉一個漁夫的例子:
一個住在斯里蘭卡迦牙尼(Kalyani)河口附近的漁夫,
三次佈施食物給一位證悟阿羅漢果的大長老。
臨終時,他憶念起他對大長老的佈施,天界的美好景象出現在他的腦海。
臨死前他告訴親友們:「那位大長老救了我。」
死後他即投生天界。
在此情況下,漁夫無道德、品性惡劣;但受施者卻是有道德之人。
由於受施者的緣故,此佈施被淨化了。
  
三、
當一個無道德的人以充滿貪愛、瞋恨等的迷惑之心,不相信業果法則,
佈施非法得來之物給一個無道德的人,這樣的佈施不因佈施者或受施者而淨化。
注釋中提到一個獵人的例子:該獵人死後投生於餓鬼道。
那時,他的妻子以他的名義佈施飲食給一個無道德、品性惡劣的比丘,
但那餓鬼無法喚出「善哉(sadhu)」。
為什麼呢?因為佈施者身為獵人的妻子,陪同丈夫屠殺動物,
本身即無道德、無善行。
此外,所施之物不是以正當方法得來,是從屠殺動物而得。
再者,她的心迷惑,因為如果她有清楚的認知,就不會跟隨丈夫屠殺動物。
她對業果法則沒有充分的信心,如果她對業果法則有充分的信心,她就不會殺害眾生。
由於受施者也無道德、品性惡劣,所以這樣的佈施不能因佈施者或受施者而得以淨化。
獵人的妻子做了三次同樣的飲食佈施,但沒有任何好的結果出現。
那餓鬼叫道:「一個無道德的人偷了我的財富三次。」
於是,獵人的妻子佈施飲食給一位有德行的比丘。
那時,餓鬼即能喚出「善哉」,並從餓鬼道解脫出來。
  
在此,我想告訴各位,如果你想從佈施中得到善報,你應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 你必須有德行;
2. 你的佈施物必須以正當的方法取得;
3. 你必須有清淨無染的心;
4. 你必須對業果法則具有充分的信心。
再者,如果你是受施者,並且對佈施者有足夠的慈悲心,那麼你也必須有德行。
如果你的德行伴隨著禪那及觀智,那是更好的。
為什麼呢?因為這種佈施將為佈施者帶來極佳的果報。
請留意接下來的這種佈施(第四種佈施的淨化)。
  
四、在以下的情況,佈施因佈施者與受施者雙方而得以淨化:
1. 佈施者有德行;
2. 所佈施之物以正當方法取得;
3. 佈施者的心清淨無染;
4. 佈施者對業果法則具有充分的信心;
5. 受施者亦有德行。
.................................
以上節錄自 帕奧禪師 無上的佈施
※ 引述《ackino (常勝不敗)》之銘言:
: 一個女性朋友有多囊性卵巢,不容易受孕,已經有咨尋過婦產科了,
: 想在其他地方也做點努力,請問有沒有適合的經典或咒語,
: 感謝大家的答覆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6-07-06 21:10:00
謝謝指教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