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大乘莊嚴經論》普欲諸功德,止觀雙修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9-17 14:53:49
.CBETA T31, No. 1604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一〈覺分品第二十一之二〉
無著菩薩造
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譯
「次說菩薩修習止觀。
偈言:
『普欲諸功德 是二悉應修
一分非一分 修有單雙故』
釋曰:
普欲諸功德,是二悉應修者。若人遍欲求諸功德,是人於止、觀二行悉應修習
。如經中說,佛告諸比丘:『若有所求,云何令得?諸比丘!離欲離惡不善法,乃
至廣說。諸比丘!有二法應須修習,所謂止、觀。』
一分非一分者,一分謂或止或觀,非一分謂止觀合。問:何故?答:修有單雙
故。單修者一分,或止修或觀修;雙修者非一分,謂止觀合修。」
───────────────────────────────────────
■ 1.《解深密經》:「一切聲聞及如來等,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
摩他(止)、毘缽舍那(觀)所得之果。」
2.《深密解脫經》:「世尊!世尊菩薩未得內心觀像,未得身樂未得心樂,佛說彼觀
名何等觀?佛言:『彌勒!非奢摩他,是隨順奢摩他』。世尊!菩薩未得身樂心樂
,觀於內身三昧境界,思惟彼法如是觀心,佛說彼觀名何等觀?佛言:『彌勒!我
說彼觀非毘缽舍那,名隨順信毘缽舍那。』」緣取一個善所緣的對境,心專一安住
在上面的等持,雖未達到正式的奢摩他安止,把隨順的止修攝在「奢摩他(安止)
」的範疇;對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進行揀擇、分析、觀察、思惟的智慧,雖未
達到正式的毘缽舍那勝觀,把隨順的觀修攝在「毘缽舍那(勝觀)」的範疇。
3.單只修定不能斷煩惱種子,如外道味著定樂反成生死之因,《三摩地王經》:「雖
善修正定,不能破我想,後為煩惱亂,如外道修定,若觀法無我,觀已善修習,是
證涅槃因,非餘能寂滅。」除了修定也要修慧,定慧等持止觀雙修才得解脫。
作者: a1014a (正法將興)   2014-09-18 00:07:00
隨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