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懺悔業障、懺除業障 (2)

作者: Sorge (白愁)   2018-10-17 07:02:46
根據華嚴宗師清涼澄觀的自述, 澄觀自己參加過普賢行願品的翻譯工作,
所以他應該有看過普賢行願品的梵文本, 也知道中文翻譯的原始內容。
然後, 他奉命作疏。
在註解「懺悔業障」的地方, 他把「懺、悔」兩個字分開, 分作解釋:
"若別說者,懺名陳露先罪, 悔名改往修來。"
既然澄觀是依經作疏, 那麼, 中文翻譯的原始版, 應該就有「懺、悔」兩個字。
經文標名, 原本標為「懺悔業障」的可能性極大。
普賢行願品是唐代中後期翻出的。
那時候, 佛教的懺悔思想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各種懺法儀軌, 相繼問世。
而經文的中文翻譯, 同時出現「懺悔業障」、「懺除業障」兩種譯筆,
其實也是間接地, 在表達並強調一個盛行已久、普遍信受的佛法觀念:
懺悔可以滅除業障。
因為強調懺悔可以滅除業障, 所以佛教懺悔思想的表達,
除了原有的「懺悔」之外, 也出現了「懺除」這種說法。
這是在普賢行願品翻譯出來之前, 就有的情況。
──但是, 不太確定是何時開始、哪裡先起頭的, 不容易考證了…
因為「懺除」是在強調滅除, 「懺除」可以被簡說成一個「懺」字,
久而久之, 風氣使然, 這也使得「懺」的意思產生了內在變化;
變成, 「懺」本身就是滅除的意思。
就好像我們現在會聽到一些法師開示說:
如果一個人內心有什麼不好的念頭, 那些念頭, 應該要把它們給懺掉。
這時候講「懺掉」, 聽起來就像是「滅除掉、去除掉」的意思。
(有些東西可能要用尋本溯源的方式, 寫清楚一點)
從源頭上來說, 懺悔的「懺」是個新造字, 佛教傳入以前沒有這個字。
傳統上認為它的來源是來自梵文ksama。
ksama的原意是: 容忍、寬恕、原諒。
但是, 中文字「懺」, 並不一定是「容忍、寬恕、原諒」這種意思。
因為, 一個字詞的來源不一定等於它的使用意義。
一個新造的中文字, 在中文環境中產生, 它的使用意義受中文環境影響很大。
「懺」這個字, 被造出來之後, 就跟「悔」合併為「懺悔」。
然後, 「懺悔」這個合併詞出現之後, 又被用來翻譯幾個不同的梵文,
──而不是只用來翻譯ksama而已。
──像普賢行願品的「懺悔」梵文原文, 就不是ksama。
所以單字「懺」的意思, 來自合併詞「懺悔」,
必須依據合併詞「懺悔」的意思而決定。
合併詞「懺悔」的意思, 則又來自兩方面。一方面來自於它所要翻譯的梵文,
另一方面又來自於中文環境的中文使用意義。
譬如說, 懺悔本來是一個表現於外在行為的道歉動作,
包括: 對著僧人或佛像的面前、身行胡跪、自報姓名、口述罪狀等等方式,
但在中文環境中, 可能因為懺悔這兩個中文字都是豎心旁部首,
於是, 又往往會被理解為, 比較著重於內在心理的慚愧意識之發生。
因為有這些相關的影響因素存在,
所以「懺」的意思, 並不一定就是梵文原語ksama的意思。
也就是說, 如果只用梵文ksama來理解中文「懺」, 恐怕會變成理解不準確。
──打個比方, 如同用中文「大丈夫」來理解日文「大丈夫」, 一樣的不準確。
傳統佛教的主流觀點認為: 懺悔, 是梵語和中文的雙語言合成詞。
懺, 來自梵語。悔, 來自中文。
懺跟悔, 來源不同, 基本意義也不同。
像澄觀那樣子的解釋就是一個範例代表。
但, 我個人是傾向, 懺跟悔, “基本意義上” 應該理解為同義字。
就我觀察, 在傳統的佛教文獻, 特別是中國唐朝以前的漢傳佛教文獻中,
「懺」常常等於「悔」。
「懺」可以講成懺謝。「悔」也可以講成悔謝。
「懺」可以講成懺除。「悔」也可以講成悔除。
……這些講法的懺與悔, 兩者幾乎完全同義, 互相代換也ok。
懺悔, 基本上, 可以看成是一個漢傳佛教新造的、中文的同義複詞。
當然, 「懺」還有別的意思。例如, 經懺的懺, 又含有誦念的意思。
不過, 這是後來的衍伸意義, 不是基本意義。
(說文解字好像過於囉嗦、岔題太遠, 就先打住一下)
其實, 就心理層面來講, 一般凡夫的心理大多是: 懺悔容易, 懺除難。
我們常常心生悔意, 但是, 有悔意不代表徹底的悔改。
好像是哪部佛經這樣形容說: 火爐上的熱鍋, 冷水一滴一滴澆下,
冷水一碰到熱鍋馬上又蒸發成水氣。
火爐繼續燒著鍋子。要完全澆熄沒這麼容易。除非爐底抽薪。
從而, 某個程度上, 「懺悔」跟「懺除」, 真要講起來, 還是不太一樣吧。
懺悔通常是個開端和過程, 懺除則是結果上的完成及驗收。
只是因果連貫、整體合起來看, 可以把兩者看成是同一個東西、或同一件事情。
同時, 義理上來講, 可以把兩者講成是相即、相依、相容、相通的關係。
有點像說, 一台電腦要掃毒。懺悔像是掃描和偵測。
懺除則是找到病毒後, 把病毒殺掉。掃毒包含殺毒。掃毒最後要殺毒。
但也有可能, 掃了不殺, 或者, 只殺一部分、不全殺,
或者, 有掃到但不知怎殺, 掃到了想殺卻殺不掉(有的病毒恐怕根本無解)。
所以, 客觀一點來看,
從「懺悔」到「懺除」, 中間還有一個或若干個執行動作才對;
或說, 中間應該還有一個或若干個關鍵性的必要條件或因素, 必須加進去。
也就是: 懺悔 + ? = 懺除。
這個問號是什麼, 可能可以再依據普賢行願品經文,
以及周邊相關、更多的佛教義理, 進一步把它給說明清楚吧。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8-10-17 12:42:00
我覺得懺悔的作用是,對抗惡作念頭一再的生起,其它的話,可能把惡業消漸一些些,但要除去是不可能的.依唯識種子六義,種子要待眾緣才能現行,不然會永遠存在.若惡業可以被善扺消,也就是行善之後,惡業就消失,這樣會有什麼問題呢.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18-10-17 15:13:00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此則是名真懺悔。」真要嚴格說起來,凡起心動念皆是惡。
作者: Sorge (白愁)   2018-10-19 10:01:00
這樣不錯啊, 真的好像在學普賢菩薩修行喔...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