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俱舍論自釋》緣起支(6)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3-09 08:46:54
「復次,云何{以}無明{為}緣{而有}行?廣說乃至{以}生{為}緣{而有}老死?」
「我(世親)今略顯符順經義,謂諸愚夫於緣生法(唯識宗以下認為緣生法為有為法
),不知唯行,妄起我見(補特伽羅我執/執補特伽羅能自己獨立實質有/認為補特伽羅
不依賴五蘊)及我慢執(對我慢產生執著),為自受樂(三禪以下含三禪){及}非苦樂(
捨受/四禪以上含四禪)故(凡夫以此為來世所證目標),造作身等各三種業(身業語業
意業之非福業/福業/不動業),(自受樂可分兩類:現世及來世。若為現世所造身口意
三業為不善業(非福業),為來世所造身口意三業為善業(福業、不動業))謂為自身受當樂
(當來;來世/例如來世得生人天二趣或得生淨土)故,{透過身語業三門}造諸福業;受
當來(將來,包含現世及來世,有些修行人現世即能證四禪以上)樂(藏文將此樂放在前
面諸福業之後,形容造諸福業所得為樂)非苦樂(捨受)故(為了將來的捨受),造不動
業;受現樂(現世安樂)故造非福業,如是名為『無明緣行』(以無明為動機而造引業(
行))
───────────────────────────────────────
1.若動機為緣現世自身的安樂,所造之引業多半為不善業,這種不善的引業主要是讓來
生(不一定是下一世)投生惡趣,即使在這種動機下造的善業,其善業力量也很微弱,這
種善業只能成為將來不管投生善趣或惡趣中之滿業而已。
2.緣著現世安樂為動機所造的善業只能構成滿業,不會成為投生善趣的引業。因為在只
緣著自己現世安樂的動機下造業時,此過程當中,造作不善業時的力量很強,故不善業會
成為引業,相對來說造作善業時的力量較弱,這時候善業不會成為引業的體性,而只能成
為滿業的體性。
3.引業與滿業的界限,主要看其“加行、正行、結行”是否圓滿,如果這三個都圓滿則
此業成為引業,若不俱足則此業成為滿業。
4.譬如一個人布施,這個布施要成為引業比較困難,因為要俱足剛提到的三方面,故而
多半只能成為滿業而已;但如果一個人完全不為自己而去救助他人,捨身為人,這樣沒有
想到自己只是全心全意去幫助別人,這樣的業會成為引業,這種情況不一定發生在佛教徒
身上,很多非佛教徒也會捨身為人,都沒有想到自己,這種護生的業可能就會形成引業。
5.主要是看“加行、正行、結行”有沒有俱足,或看業的力量大小,業的力量大成為引
業,業的力量比較弱成為滿業。大約的界限如此。
6.緣現世安樂的動機而造的業多半為不善業,而且此不善業多半會成為引業,原因是善
業與不善業當中,善業要俱足這三方面“加行、正行、結行”比較難,但是不善業要俱足
這三方面很容易。主要是這三方面容不容易俱足的差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