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北印度遊記【六】阿卡巴大帝陵寢

作者: polesirius (ff)   2021-07-12 10:43:14
~※ 阿卡巴大帝陵寢 ※~
圖文網誌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89887207
(這是個被耽擱很久才終於完成的遊記)
匆匆將「阿格拉紅堡」繞過一圈,心裡浮浮的,感覺走得很沒系統,看過了哪裡,誰
與誰的相對位置如何,在腦中仍舊一團亂,就別提根本沒時間研究欣賞那些紋飾。幸好在
「德里」曾拜訪過它的同胞兄弟,對蒙兀爾風格已累積些概念,不然對胖司機大叔的恨意
肯定再加三成。
而這樣將「紅堡」時程砍半其實是白砍的,因為之後的車路通暢無比,哪有先前被恐
嚇的「很容易塞車」,所以當我走入「阿卡巴大帝陵寢」(Akbar's Tomb),用的是極為
閑散的步伐,跟半小時前天差地遠。
陵寢的外圍孤立著一棟方屋,屋後牆面不甚起眼,只有簡單粉刷,不過當繞去正面,
挑尖的門拱外,居然滿是細緻的框紋雕琢,特別是微微外探的陽台,藍紋寶頂、雕鏤窗花
,感覺應該是大戶人家。果然,讀了一旁的說明板,這附近本來也是宮殿區啊,還曾被蒙
兀爾四代王當作獵宮,只可惜為建設「德里」與「阿格拉」之間的快速道路,幾乎都被拆
毀了。我好奇走進這棟「Kanch Mahal」,裡頭大廳的刻鑿竟保持得頗不錯,剛好能讓我
多複習紅堡「賈汗季宮」的風格,略微填補遺憾。
欣賞了一陣,主道將我引至陵寢的南大門,四根在邊角高立的塔柱將大門添了氣勢,
紅赭牆面以白石拼組的圖騰也使其瑰麗。「阿卡巴」是位兼容並蓄的帝王,圖騰亦展露他
對宗教的包容性,若仔細辨認,除了伊斯蘭的星芒,也能找到佛教的卍字,基督教的十字
,以及印度教的蓮花。
而當穿過門廊,便是陵寢在主道際處現出它龐然又勻稱的身跡。不像二代王「胡馬雍
」的陵寢有著巨大主冠,它以無數的「Chhatri」亭台勾勒成疊巒,拱頂塔尖似樹冠也似
峰岩,隨著視角挪移,參差錯落的景緻不斷變幻,讓人在行走間目光無法移離。而陵墓雖
未高踞於層台,卻以類似殿閣的風貌展現細緻,柱拱綴連著,彷彿每道彎弧間都藏了華美
廳室,待人去訪究。
循著本該水聲冽響的長直水道,我邊走邊拍,直至陵墓佔據整個視野,只是當我穿過
雕鏤如網的墓門,被門廳彩繪愣大了眼,卻遇到很惱人的事。一個印度人黏了過來,嘀嘀
咕咕纏著要幫我導覽,意圖很明顯,我當下就擺出嫌煩的表情,說不需要也不會給小費。
誰知他還不放棄,笑臉持續端著說「OK OK」,然後改提醒進陵墓要包鞋套。我得承認我
的戒心仍舊不夠,因為我才一走回門口,守門的便快手快腳幫我套上,隨即開口要小費。
我自然立刻說不要,表示脫鞋進去也沒差,他卻辯稱已經幫我服務了,這讓我怒火燒得更
烈,罵說早表示一毛都不會付了,幹嘛還來這招。
然人的臉皮厚度在此刻就起了決定性的影響,這兩個印度傢伙早已金剛不壞,我卻開
始覺得繼續爭吵甚至演變成沿路追討很丟臉,所以僵持了幾分鐘還是掏出錢鈔封住他們的
嘴。
氣鼓鼓回到門廳,我努力藉周遭紋飾轉移心情,牆面的刻鑿如我之前在各蒙兀爾王宮
所見,有切割出星芒的拱面,以及密佈的藤瓣紋路,但不同的是,這些紋繪仍保有色彩,
或以青花綴白底,或在藍底描金。由此可以想見,先前只餘石色的殿廳本該都如此瑰麗,
甚至更勝幾籌。只惜眼前彩繪越接近人可觸碰之處,就越髒污殘褪,果真藝術起於人、也
毀於人。
我在這邊研究了許久,才繼續沿著甬道往前走,本還編想門廳都如此用心了,正殿應
該更加華美,但很反差地,甬道末端就是個較大空間,暗暗晦晦地,除了簡單的棺塚、一
盞沒被點亮的燈,什麼都沒有,壁面雕鑿闕如,就別提彩繪了。根據記載,在帝國中期,
陵墓曾被外敵入侵掠奪,連藏在地底的真正棺塚都被挖出,大帝屍骨慘遭焚燒。可能就是
這個緣故,整個正殿只能以一個表塚標誌曾經的歷史。
這樣的結局很令人唏噓,畢竟「阿卡巴大帝」是整個「蒙兀爾帝國」評價最好的君王
,他不但逆轉了父親「胡馬雍」留下的傾危局面,還繁盛了帝國,將疆土擴大至三倍。最
令人讚許的,是他對各民族的包容,一反穆斯林人獨尊伊斯蘭教的傳統,允許印度教徒擔
任高位,也取消許多不公平制度。然現代人比較知曉的卻是「泰姬瑪哈陵」,是建了許多
華美建築卻掏空了國家的「沙賈汗」,想想也挺諷刺。
原路走了出來,我順著陵墓外廊,嘗試想找尋別的入口,畢竟這麼大的建築,只有兩
間廳室很不合理,然不知是沒有開放或本來就是堆實的,找了一陣依舊沒結果,就別提上
頭那些看似藏了很多房間的樓層了,是否哪裡有著精美飾刻只能是個謎。
既然如此,就僅剩陵墓外觀可看了,走到西側認真觀察了一下,四個面的設計應該是
一樣的,不過這兒在外頭另立了一片小拱門,不知有何用意,只見絡繹不絕的觀光客們搶
著拿它當造景拍照。妙的是,在這邊我又有「豔遇」了。
一群印度人不知相中了我什麼,男男女女湧上來要跟我合影,為了留下我的豐功偉業
,我也表達想拍拍他們,結果上來的僅有其中三男。由於想拍傳統紗麗,我對女生們示意
著,她們看來也很意動,怎知當她們怯生生問了像是男友的人,卻被嚴厲回絕,果真一如
傳說,是恐怖的男尊女卑社會。
倒是當中有個男生對我興趣極高,一直跟我問東問西,後來在大門口再度遇上時,又
進一步問我要去哪,有點像要約我一起吃晚餐的意思。我都不知道順著接話下去,到底是
會讓旅途多了值得說嘴的軼事,還是步入賊窟,被奪財分屍,只能說幸好我們不來電啊,
可以果決和他握手道別。詭異的是他手溼溼冰冰的,一回神想再找他們居然全都消失沒蹤
影了,莫非我是不小心踏過藏在陵寢的幽界門道?
話說回來,若不是被那些只為討小費的可惡傢伙騙過,印度人的熱情是挺搏人好感的
,就像在這墓園裡,除了剛那一大夥人,還遇到了兩個男生,可能真的很有緣,初進大門
時請了其一幫忙拍照,結果接續在陵墓裡不管怎麼走都會再遇到,在不斷遞出相機、交換
很有默契的笑容後,我貼上應該已經練到中級的厚臉皮說要幫他們拍,也被笑笑接受了。
老實說,我想拍的只有其中一位,或許血統裡的濃眉大眼讓印度人佔盡優勢,眼前這
位已不知是這幾天瞄見的第幾個帥哥了,鬚鬍茂盛的深邃輪廓裡,眼睛微瞇、齒列一展,
就是很棒的笑容。不過,濃眉大眼的組合也是有失誤的時候,就像跟他同行的朋友,站一
起就是明顯的落差,總覺得這人應該每天都過得很有壓力,搞不好早被逼出了心理陰影。
就這樣逛著逛著,我在廣場的西門望見了夕陽,溫黃的色度讓門牆凋零的紋彩喚醒些
許活力。它沒有南門的高聳角塔,但蒙兀爾的特色飾亭依舊妝點了輪廓,潔白的外牆石嵌
應該是維修過的,因為拱門內的一個個彩框幾乎都是空格,感覺原本都曾有著拼貼。幸好
還有幾幅大型花葉與拱頂芒飾仍留存,像是勉力撐過了歷史風霜,想告訴現今的我們曾經
的繁華榮光。
而其餘兩個門就沒這麼幸運了,走在園區十字放射的步道往前尋,東門的彩繪可能已
全部毀損,被重上了簡單漆色,而北門連門的形狀都難辨認,僅是荒草中的一面牆。與其
相伴的,只有一群群看似悠閒的小羚羊,羊兒偶爾轉頭迴望,像是好奇著為何每天都有這
麼多人來訪、佇望,甚至陷入某種嗟嘆感傷。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