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北印度遊記【三】德里紅堡

作者: polesirius (ff)   2021-07-07 11:26:37
~※ 德里紅堡 ※~
圖文網誌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89875852
(這是個被耽擱很久才終於完成的遊記)
看完兩個景點,也差不多中午時分了,司機小弟問我想去哪吃,沒特別為此作過功課
的我只跟他說:「要乾淨的。」畢竟網路上已有不少先賢先烈栽在印度的病菌。「OK, I
know.」他笑了笑,胸有成竹帶我往巷道裡鑽,沒多久就到一條熱鬧商街。
「This one?」我盯著他指的店面有點疑惑,因為看起來小小的,門口還有點骯髒雜
亂。不過都說聽他的了,也不好意思表露太多嫌棄,我在忐忑中坐了下來,拿到老闆匆匆
遞來的菜單。或許身處觀光區,菜單上有著少許英文註釋,但圖面上都是看不出形樣的燴
煮,我猶疑了許久,才下注般跟老闆指了兩項,還再三確認是不辣的。
等待的期間我往四周望,店裡生意極好,除了金髮碧眼的歐美客,也有不少印度人,
一般概念裡用手吃飯是沒有規矩的,在印度卻是習俗,看披著多彩沙麗的女子秀秀氣氣拈
出飯坨,沾了燴料湯汁送進嘴裡,有種視覺衝擊。等著望著,飯菜上桌了,小店不求精緻
只用鐵盤承裝,盤內就是滿滿棕色糊糊的物事,很讓人不禁想岔。撇開先入為主的念頭,
我嘗試性舀了一匙,呃,不會吧,不是說不辣嗎,那為什麼眼角會被迅速嗆出眼淚?幸好
兩盤中還有一盤略微溫和,不然就準備下午狂跑廁所了。
勉強填了腹,又跟著司機在街邊小販買了SIM卡,若非有他掛保證,真的會擔心買到
的是張徒具裝飾的玩意。瑣事都搞定後,終於要進入下午的行程了,也就是「德里紅堡」
(Delhi Red Fort)。同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它在市區北側的「舊德里」,得先經過由英國
人闢建的「新德里」,從一些文章看過「新德里」有個熱鬧商圈,位在環形的「康諾特廣
場」(Connaught Place),往那邊的路上也有些旅遊團都會去看的新式建築。其中一個
是長相類似「凱旋門」的「印度門」,紀念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犧牲的戰士們,另一個是
「巴哈伊」信仰的「靈曦堂」,宛若瓣蕾的多層次牆面讓它也被稱為「蓮花寺」。
不過太現代的建築對我的吸引力一向較低,就沒特別排入行程,原以為可以在車上來
個快速的街區巡禮,誰知司機開的路線比較外環,只在路上看他指了一座很大的白色鐘型
佛塔。回去google,這座祈求世界和平的「Vishwa Shanti Stupa」還挺有來頭,是一位
日本僧人創立的教派所建,類似的建築由亞洲至歐美,已多達八十餘座。
開車在喧囂中鑽了好一陣,我們終於進入「舊德里」,也就是過去數百年間的印度權
力核心。儘管在古印度時期,那些常聽過的「孔雀王朝」、「笈多王朝」、「戒日王朝」
多建都於恆河流域,但自伊斯蘭勢力入侵後,那些古城便慢慢頹敗、亡佚,讓「德里」接
手原本的光芒。除了曾為王宮的「紅堡」,這個區域還有個亮點「迦瑪清真寺」(Jama
Masjid),身為印度最大的清真寺頗值得去走上一遭,可惜我只有一天的時間在「德里」
,考量著它並非世界文化遺產,在裝飾風格上也沒特別突出,便僅能跟它說抱歉了。
下了車,「紅堡」的高牆竄立於街景。牆垛像綴著花邊一樣,以架高的「chhatri」
拱柱涼亭標示出「德里門」,不過入口並不在這兒,我跟著司機往人群裡走了一陣,先來
到售票亭。「跟你一起進去好了,反正我也只是小時候來過。」他揚起笑臉。
印度景點的門票幾乎都有種族區分,當地人只要銅板價,像我們這樣的觀光客就會被
狠敲一筆,但願者上鉤,也不能抱怨什麼。依著帶領,我從另個裝飾風格類似的「拉合爾
門」走進,望見的是由門廳延伸的長廊市集(Chhatta Chowk),各種日常用品及手工紀
念品撩亂蔓延到視野際處。
快速地瞥逛過去,廊外現出了廣闊草皮,一座白色長樓在對處立著,上層有棕色窗拱
,樓頂兩端以亭台作飾。根據說明板,這是一座「鼓樂樓」(Naubat Khana),除了宣告
帝王的駕臨,一天也另有五次的奏樂時段。
早上造訪的陵寢屬於「蒙兀爾帝國」的「胡馬雍」,他雖有個雄才大略的繼任者「阿
卡巴」(Akbar),較為人所知的卻是第五代的大帝「沙賈汗」(Shah Jahan),喜好建
築的他不僅留下知名的「泰姬瑪哈陵」,還在北印留下許多經典建物。像我身處的「紅堡
」,就是他從「阿格拉」遷都至「德里」後,投入心血打造的王宮。
「鼓樂樓」迎客的那面簡潔,不過當走進門廊,繪綴便多了起來,拱頂星芒以折紋交
錯,樓面的另側則是一格格的花卉浮雕,據說當年還特以金漆上色。
再往前,是展幅更大的「公眾大廳」(Diwan-i-Am),帶著瓣緣的拱柱成列成行在廳
間延伸,形構出層層疊疊的翻浪景緻。而所謂的「公眾大廳」,是大帝宣達與群眾陳情的
地方,正中有屬於大帝的寶座,雪白座體在赭紅空間相當顯眼,弧形頂蓋下,多面切鑿的
支柱如瓶身,有細密的綠藤紅花鑲嵌攀繞。
繞過大廳,東城牆邊築了一整列大大小小的白色建物,先遇見的是大帝寢宮「Khas
Mahal」,裡頭包含了臥室及祈禱室,根據說明板,面東處設有八角塔,讓大帝每天能跟
牆外民眾打招呼,似乎底下還有座小型的鬥獸場。儘管無法進去,仍能藉朝北的隔屏揣度
殿裡佈置,此屏鏤雕枝葉開散如網,相當精緻,並有天平紋刻象徵大帝的公正法理。只是
面南的敞廊令我不解,說明板稱之為「Robe chamber」,莫非大帝喜歡在這表演更衣秀嗎

循著步道轉向北,與寢宮隔鄰的「Diwan-i-Khas」,是相對於「公眾大廳」的「私人
大廳」。大帝在這接見貴賓,和重要大臣商談國事。或許是自用,雕琢也奢華許多,屋頂
四角以「chhatri」涼亭作飾,底下空間則是滿滿的紋刻。我從拱廊外探看,沒有任何一
面壁柱是留白的,切分的框格內花葉搖曳,底下部份已用彩石復原,其餘的雕花原本還有
上色甚至鍍金。
根據說明板,在我望不清的廳中另有名為「天堂之流」的水道,一路貫穿各個殿閣。
廳角詩文寫著:「如果世界真有天堂,那一定是在這裡。」但或許天堂也會殞落吧,這兒
本來有「沙賈汗」的「孔雀王座」,各色珠鑽成了椅背上的孔雀身羽,也往下綴滿整個王
座,可惜在波斯的入侵掠奪之後,便從此消失在歷史裡,一如那些原本華美的彩飾,都敵
不過時間的磨蝕,最後化作文典中的幾許章句。
再往北,是大帝的浴場及「明珠清真寺」(Moti Masjid),封閉的環牆內可以看到
竄出的洋蔥頂及尖塔。或許有某種宗教因由,這地方並未開放,我只能由小小的孔隙往裡
窺看,從帶著刻紋的雪白前廊胡妄添加勾繪。
過了清真寺,視野開敞為一整片花圃,棕褐小殿「Zafar Mahal」屹於中心水池,兩
座方整涼亭「Sawan Pavilion」、「Bhadon Pavilion」左右呼應,以水道串接,而原本
的「天堂之流」便是由此一路往各廳殿流洩。據說當年「Zafar Mahal」會有歌舞表演,
王宮貴族們就在兩側的涼亭歇憩欣賞。我站在已呈乾枯的水道上往四處望,順便也找司機
小弟幫我拍照,誰知有個印度青年就這樣湊了過來,說要一起拍。儘管在網路已看過不少
人提起,實際被搭訕還是很受寵若驚啊,而且不僅於此,之後的幾天,我的黃種人面貌也
不時被矚目著,甚至被要求合照,幾乎可以自我膨脹,把自己當成是明星了。
由於北側到此就沒什麼亮點,我便原路走回寢殿往南逛,從平面圖比對,這兒的「彩
色宮」(Rang Mahal)展幅寬廣,且與「鼓樂樓」、「公眾大廳」一樣處於中軸線,把核
心位置設作后妃居殿,很耐人尋味。而它會如此得名,是因廳裡本該彩繪綴連,南北兩端
還鑲滿細細密密的鏡片,在光影投射下,顯得五彩絢麗。然尷尬的是,經過時年,經過戰
亂,彩繪淡渺了,鏡片也不知遺落至何方,空廣廳裡只剩下大小雕框及勾弧綴邊的望窗。
「私人大廳」雖失了王座,至少壁柱還有著花葉刻紋,這兒的失去彩繪便是各樣留白,令
人很難聯想它的當年華炫。
「彩色宮」以南是一大片草地,似乎本來也該有什麼建物只是被夷平,讓「慕塔芝宮
」(Mumtaz Mahal)孤零零待在殿區最南端。看到這個名字,就令人想到「泰姬瑪哈陵」
,「沙賈汗」也的確是以他愛妻來命名此宮,據說當年還有「小彩色宮」之稱。怎料一走
進門裡,卻有點失望,或許是因為曾被英軍改建成監獄,裡頭什麼裝飾都沒留下,現在又
轉為小博物館,觀光客人聲哄擾、摩肩擦踵,跟菜市場沒兩樣。不禁煩躁的我僅能隨著人
流,加減看著展品,從盔甲武器感覺「蒙兀爾帝國」的強悍。不過一些書本插圖、掛畫、
壁磚彩釉倒是有趣的,人物雖迷你,細節卻沒含糊,呈現了當時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皇
族的排場豪奢。
將內宮建築群一一看過之後,剩餘的就是位於出口的「德里門」。裝飾性的拱廊、圓
頂亭閣在門牆上不斷疊砌,遠望顯得展闊,行近又轉為高偉,讓我不禁在門下佇留著,作
最後巡禮。根據記載,「蒙兀爾」的最後一任帝王被囚禁在鄰近,讓這出口也彷彿標誌著
帝國的終幕。
權勢與繁華的榮枯就是這樣吧,曾經如日中天的,終究都得走入衰敗的輪迴,那些在
我眼中闊偉或炫麗的,其實都漸漸掏空了帝國,於是東印度公司的蠶食、歐洲勢力的殖民
,戰亂的號角不斷響起,歷史便這麼翻至下個篇章。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