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雷] Mary and Max

作者: surveyorK (^%*&$*&*)   2010-05-06 10:42:31
除《第十四道門》(Coraline)之外,2009年其實還有另一優秀的黏
土動畫電影,即這部《巧克力情緣》(Mary and Max)。
大家都知道黏土動畫製作不易,費時又費工,是一件很磨性子的差事
。不過也因為黏土動畫便宜親民,且具有某種特殊的質感,讓不少動
畫創作者著迷於此,如英國的Nick Park和Peter Lord、美國的Henry
Selick,還有捷克的Jan Svankmajer等人都相當熱衷此道。而一般
來說,黏土動畫易學難用,控制人物簡單的動作容易,但若要再往上
做出變化,如一些尋常卡通片中的誇張表現,那就困難得緊了。
變形改造和速度感是黏土動畫的兩大罩門,黏土動畫有其特性和限制
,一般手繪動畫的理論,無法完全套用在黏土動畫上,造成某些認知
上和實作上的差異,提高創作難度;而黏土動畫又宜慢禁快,Aardma
n突破一般傳統觀念,致力於黏土動畫的加速,《酷狗寶貝》、《小
雞快跑》都是其中佳作,成果固然豐碩,但所付出的代價卻也異常沉
重,致使製作成本不斷飆升,《酷狗寶貝之魔兔詛咒》(Wallace &
Gromit: The Curse of the Were-Rabbit)的製作成本竟然高達1億8
千萬美金,不禁令人要問,花費這麼多心思與金錢,只為了讓黏土動
畫跑得更快更流暢,是否真的值得?
沒有人可以確切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創作上的價值觀是因人而異的。
不能說因為它所費不貲,便在印象上先打個折扣,這樣太過偏頗;不
過,若能在有限成本內創作出格外精采的作品,我們當然也不吝於給
予熱烈掌聲。
《巧克力情緣》就是這麼一部小成本大成就的動畫作品。
本片在製作上,相當熟悉黏土動畫的諸多限制,但導演不像Nick Par
k一樣試圖反抗它,反而是處處順著它、討好它。在有限的小天地裡
,辛勤耕種,最後採收豐碩的果實。導演刻意放慢步調,舒緩而冷靜
,娓娓道來般的自白口吻,貫穿全片,不僅充分利用黏土動畫之特性
,也讓情感得以凝聚。其實故事結構並不複雜,只是一老一少之間的
筆談對話,但其中的情緒糾葛,卻讓人一次又一次跌入情感漩渦,不
時地替劇中人物深思、擔憂與哀傷。
而在特效方面,導演採用紙娃娃系統常見的情緒泡泡,但他竭盡所思
,努力嘗試在極為有限的環境中,做出最大的創意發揮。成果我們瞧
見了,是非常讓人動容的——原來只是簡單的情緒泡泡,也能製作得
如此巧妙,充滿巧思與變化。導演Adam Elliot說《巧克力情緣》是
他歷時數年的嘔心瀝血之作,我完全相信,且相當佩服他對於黏土動
畫的執著和拍攝手法,這些都很值得年輕一輩動畫創作者學習與效法

本片調性幽默,但讓人感傷的時刻卻往往比開懷來得多,與《麥兜故
事》一樣,都是用幽默去包裝一個現實又哀傷的故事。它不是馮內果
之流的黑色幽默,也不是雅歌塔那一類的戰傈幽默,而是近似於索爾
貝婁的辛酸幽默。劇中言語幽默,但嘲諷取笑的對象,往往都是自己
,也傷害自己最深最深。有些傷痕不那麼容易復原,需要長時間的耐
心與呵護,而且無比纖細,一句言語、一幅景緻都可能震撼內心深處
,讓傷口再次出血、流膿。劇中的一老一少,尤其是那個老者,是可
憐、亦值得同情的。雖然那種心痛——整個心彷彿被丟進攪肉機裡蹂
躪——是我們觀眾可能無法完全體會的,但多一點同理心,絕對可以
幫助我們看得更多更遠,更加深入問題核心。
《巧克力情緣》予人一段精緻又難忘的觀賞經驗,一時間我說不出多
餘的讚辭,因為心中還是那般鬱悶,或者說明白點,劇中老者其實是
部份人的寫照與投射——我自己偶爾也會情緒滴落,偶爾也會感到寂
寞,而這時候,一個真心且可交心的朋友便顯得異常重要——對你、
對我、對任何人,想必都是如此的。
作者: pippo (寧靜溫柔)   2010-01-12 17:36:00
大推
作者: ykb (ykb)   2010-05-06 17:44:00
推薦這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