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乘著光影旅行》by(時光之硯)

作者: NEKObus (我美好的記憶就是我的神)   2010-05-04 22:00:37
《乘著光影旅行》- 時光之硯部落格 PTT2個人板 Inkstone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28456379
====================================================
如果,追逐一場光影如詩的夢,得追到天涯海角去,到沒有
人認識你的地方。如果,得追往一片白茫茫的荒漠大地上,
到一座驟雨急下的異國陸橋邊,得追進一頃早已荒廢的、漫
著幽幽紅光的大宅院。如果追著這場夢,得要獨自一人前往
世界的盡頭,你,去還是不去?
====================================================
至今我一直都記得,第一次看《海上花》的那個上午。那是在外文系沈曉茵老師的「台灣
電影」課堂上,視聽館二樓的小教室,投影機和布板是大銀幕,課桌椅是凌亂的觀眾席。
風一吹,遮在窗邊的簾幕會微微閃漏著光。那樣的色調、那樣的氣味和那片光影裡,那天
早上的我掉進了《海上花》微醺的吳儂軟語,彷彿是個時空凝結的世界,而我久久未曾夢
醒。
那時候的我,大概沒有想到有天我會和《海上花》的副導約在週末的咖啡館,聊聊創作和
心情;那時候的我,也沒有想過多年後我會擁有一個部落格,格中的文句繞著電影作主要
核心;那時候的我,更沒有想到,在那片暈染著紅光絲綢反射的影格背後,是個攝影大師
名喚李屏賓。而有一天,我會在一部以他為主體的紀錄片裡,碰觸到他對電影、對藝術、
對創作和對人生的哲思。「那其中的一道道,都是真理。」
這是《 乘著光影旅行(Let The Wind Carry Me)》,一部像攝影機的鏡頭一般層層折射
、在內裡堆疊出多重意涵的紀錄片。「他是台灣人不知道的榮光,卻是多少大師導演背後
的那雙眼睛。」這樣的紀錄電影總是試著提醒我們自己忽略了什麼。然在這部由台灣導演
和香港攝影師合掌的作品中,透過對各方電影人的訪錄、對歷史成長的還原、對李屏賓作
品的拼貼,再到他本人生活的側寫,整個敘事的縱深已不只在介紹我們「認識」他,更帶
領我們「懂」了他。
看似說人,實則在記「史」;看似描心,實則想寫「情」。《乘著光影旅行》值得慢慢沈
澱,一遍兩遍再看三遍。然後你才會發現,在青春與夢想隨著時間俱逝後,能被回憶的濾
鏡所篩落的,只有淡然的真性情。
而這整段故事,大概要從三十多年前說起吧。
一九七七年,李屏賓考進了中影的技術訓練班,和後來成為台灣電影界鎮山之寶的許多大
名字像是廖慶松、杜篤之一起站上了新電影將起的浪潮。他們輪番擔任那推動浪波的一雙
一雙手,又同時在浪頭上領著先鋒往新方向衝。而從杜篤之的訪問傳記《聲色盒子》到李
屏賓的《乘著光影旅行》,身在「後世」的我們不難發現,正是這批年輕人站在當年影史
的關鍵位置,他們撐了下去,他們闖出了一片天。而如今,套一句賓哥自己的豪情壯語:
電影界已經是他們的了。
然如果回想起那段黃金歲月,則台灣新電影不只是對的時間與對的形勢,還有對的人與他
們對的「心思」。我猜想,李屏賓他們當時對拍電影的理想,可以化約成一個簡單的「真
」字吧。把在生活中種種的真、那背後蘊含的種種的美,把這雙眼睛所看到的、耳朵聽見
的、一點一滴品嚐在心頭的生活原味放進電影裡。「世界上沒有不美麗的事物,只有不美
麗的眼睛。」三十年後如同隨筆的這句台詞,正把台灣新電影的核心一語道盡了。
生活本身即是戲,沒有什麼比認真地生活更能看見活著的美、活著的痛楚,和那些酸酸與
甜甜。那場歷史盛宴,其實說到底,是一群年輕的創作者想在考慮一切的形式、手法、技
巧和意涵之前,先反身看見自己。把電影朝向最大限度地留住生活——或說相反地,是減
低舞台感和戲劇性,創造出「我們所謂的那種『真實』」。
於是杜篤之上山下海地蒐集音效、靈活地穿插在他遇見(欲建)的各種場景裡;李屏賓則
在這一路的修煉中,漸漸瞭解了攝影的本質乃在透過鏡頭重新「看見」這世界。那是召喚
、是預先感知,是開啟心眼去發現「原本屬於這房間的氣味」。不約而同地,他們發現了
被我們忽略但深藏在生活四周的細節和美麗。其實任何鏡頭都不是完全人工的,而是老天
早就準備好了就在那兒。他只是比其他人都更退後、更包容更寬闊地看見了這些,然後用
他的專業,把它們留了下來。
如此自謙,既真且誠。
接下來的劇情,大家就都耳熟能詳了。在新電影的浪潮核心處,是李屏賓遇見了當初仍被
稱作「新銳導演」的一個作者,與他那少年老成的目光。而從《童年往事》、《戀戀風塵
》到《戲夢人生》,大師的養成如兩道互為映射的光,有了李屏賓的看守,侯孝賢的長鏡
頭變得越發篤定而深情;有了侯孝賢的作者之「道」,李屏賓的攝影路在經過黃金浪潮的
淘洗後,來到了《海上花》、《花樣年華》和《千禧曼波》。一代大師的位置站穩了,如
今「光影詩人」成了為他辦回顧的金馬影展給予的封號。
但另外一段旅程,這時才剛要開始而已。二00六年,曾擔任《海上花》副導演的姜秀瓊
,有了幫李屏賓拍人物紀錄片的想法。據秀瓊導演自己所說,那是個「睡不著覺,將近凌
晨兩點的夜晚,突然起意寫的一封電郵」,把藏在心裡一年多的想法告訴了賓哥。過沒幾
天,在人前總笑稱「他們說要拍我的時候我想說是不是該退休了,不然人家為什麼要拍你
呢?」的李屏賓,回覆給姜秀瓊的卻是一封滿滿的體貼。他反問:「這樣做值得嗎?這可
能要花費一到兩年、一去不回的時間,以及困難籌措的資金、影片的出路等等……如果這
些你都想清楚了,那我們一起努力來完成它。但如果任何時候你想停,就停吧!不要有任
何壓力。」
於是在毫無預算和具體時程的規劃下,《乘著光影旅行》本身啟航了。從台北到東京、香
港到巴黎、從越南再飛往挪威,姜秀瓊和關本良拍李屏賓,拍他的日子,拍他的步伐也拍
他的手痕。那是他獨自歸返異鄉的旅館房間,鏡子裡看著自己滿臉的倦容;那是他在六本
木的路燈黯影下,獨步走在默默的夜半上坡路;那是他在和老母親暫別後,市民大道喧囂
的車流裡,望著窗外無法多言說——
那是他和侯孝賢站在巴黎的街頭,看著渾圓透著光的紅氣球飄盪在樓間。他問導演:「你
剛剛說那個什麼飛過來又追過去的,那是在說真的嗎??」
無疑地,身為一個同行,或戰友,或攝影前輩,李屏賓受到的尊崇是全面性的。老師傅說
起他滿口的「大鬍子,你看就這個大鬍子!」掩不住的興奮是引以為傲之情;王家衛說他
像個軍人,張艾嘉更補充道「阿賓一來到現場,這樣一站出來,大家都不敢多說話了」;
徐靜蕾稱他作李老師,「老師這樣站在旁邊,有點幫我搓住了一個勁兒的感覺,否則要操
控那麼大一個場面我覺得我會有問題……」;而侯孝賢,當然就說了:「阿賓他很厲害的
,你交給他什麼他都會catch得到。他已經到一種境界了。」
然作為一個瞪大了眼睛的觀眾,一部紀錄片能真的「打到」自己,絕不只因為那被紀錄的
標的本身。在《乘著光影旅行》中,兩位導演所細心拍來的各種畫面,和李屏賓本身的作
品剪在一塊,化學反應激起了濃厚的情感魅力。也正是這樣的手筆、這層層圍繞的「敘事
」結構,針織筆描地攤開成一幅完整圖像,讓訪談不只是現身說法,作品片段也不再是僅
僅的舉例。這樣的追隨、理解、致敬和再詮釋,融貫了全片,就藏在《策馬入林》那曙光
乍現的萬鈞張力中,在《花樣年華》那至情至豔的凝結光色裡,在《今生,緣未了》的灑
落漫天白絮間,在《海上花》那一盞盞危顫顫搖曳著燭光的油燈邊緣……
「要拍一分鐘的電影,要用上很多個一分鐘。然而製造每個一分鐘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投
進的,竟是我們的生命。」這段告白出自關本良之手。而我相信,這其實更在無意間、為
這部紀錄片的拍攝下了坦承的註解。在反覆消芻、整理、裁編和內化這些素材的過程裡,
兩位導演所經歷的濃濃的創作感動、對自我完成的追求和「藝術作者的心靈療癒」,都彷
彿藏不住的感嘆般,流動在《乘著光影旅行》精純的質感上。那詩意,表露無遺。
因此便不難理解了,為何幾乎所有人看完、都明知不太妥切又想不出更好的形容詞,而說
出:「這是一部比劇情片還好看的紀錄片!」被紀錄下來的不僅是李屏賓,還有他所信仰
所傳遞的把生命投進作品裡把時間刻痕留下來的那股真情。這樣的信念,和兩位導演的目
光交織在一起,來到了觀者面前,成了一次不必說太白不用說太多的交心。「拍電影的人
,看電影的人,都在旅途上。一個在回程,一個正要出發。」而這趟旅行將會直達心底,
我們怎能不在看完後、被深深地觸動呢?
然而,我還想跳開來再講點外圍的東西。
在《乘著光影旅行》裡,透過我主觀的視界所見,一定不會忽略的還有從《艾草》、《跳
格子》來到此,姜秀瓊那一貫細膩的說故事已不只是「順」和「純」,還有了開花結果的
驚人氣勢。正如前面所說的,將側拍和訪問等素材與賓哥的作品剪在一起,那看似時序跳
接、實則是對「成長、專業、家庭」三大主題的凝視,讓《乘著光影旅行》有如同心圓般
層層擴大,又同時漸漸逼近核心。我所看見的是,作為一個敘事者,姜秀瓊已經習得了恣
意和大器。
另一方面,這部作品比起《艾草》和《跳格子》,又有陡然劇升的視覺和節奏魅力。那些
味道的營造和隨筆拼貼,聲音與影像、受訪者口白和甚至背景樂的結合等等,我想說的是
,因為有了關本良的加入(而且不只是以一個攝影師,還是「共同導演」的身份)終於讓
「質」、「文」雙方面的光彩更加均勻。
從《男人四十》、《2046》到《渺渺》,名貫港台的攝影師關本良,若說他的成就沒有顯
出對賓哥的急起直追之勢,肯定是謙虛的。然在《乘著光影旅行》裡,那些喧忙的市景剪
接、快門慢轉的北國印象、飄漾著無盡白光的大漠沙地……就算只是片段的選擇、簡單的
鏡頭跳轉,我都看見了作為一個美感經驗強烈的藝術家,他的目光是如何妝點著整部電影

由此也不難想像了,兩位導演是抱著千萬不能辜負這文化資產的戒慎心,在拍這整部電影
的。《乘著光影旅行》因此亦不乏專業典範的意涵——法國導演吉爾布都說起李屏賓:「
他不是固定不動的,而是像一陣風一樣,我猜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吧!」;攝影助理回
憶起賓哥帶人,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簡直到了無私奉獻的地步;姜文導演則說:「以前的
我不太會關心周圍的人,也不是我不想關心,有時候就是忘了。但現在的我覺得這是不對
的。你可以不關心自己,但你不能不關心周遭的人。」到哪兒都一個人去的李屏賓,在伙
伴眼中是一棵溫暖的大樹。所以姜文又補充道:「大哥風範不是你去罵人去指揮人,而是
要能去體貼他們。」
當然,更不用說、卻一定要再提的是侯孝賢:「阿賓他的東西做出來,你總是不會失望。
那這樣會讓我幹嘛呢?會讓我更大膽,更大膽、更沒有旁騖地在想這些人,想這些角色,
因為我感覺角色活過來,能夠『活』是最重要的。」
去年的十一月底,《乘著光影旅行》在金馬影展上首映。後來聽說所有的電影人去看完這
部片,都表示「相當深沈地被打中了」。在整個故事中,最讓人動容的,當然是賓哥和李
媽媽的關係。如今看來知足、穩定、無憂無慮的李媽媽,在當年可是一手把他們五個兄弟
姊妹帶大的。付出了自己的花樣年華,換來我們今天心靈健壯的光影詩人,然不只是對李
媽媽所在的這個原生家庭,還有對老婆小孩所在的那個遠方的「家」,身為一個被各國導
演爭相邀約的攝影師,李屏賓能給家人的時間永遠是「不夠,還是不夠。」
整場敘事的出發點,最後卻落在如吉普賽人般到處遷徙的每個電影人都共同擁有的那枚心
結上——夢想與家庭,思念、虧欠、割捨,和一再的道別。
所以,永遠都在路上撿拾著吉光片羽的李屏賓說了:「人生常常都是無可奈何。如果為了
跟家人常常相聚,為了跟兒女能夠每天在一起,可能我喜歡的職業根本無法參與。那可能
我有別的工作或什麼的,但我可能一生都不快樂。」今天在法國、明天在香港,下個禮拜
到新疆去,再來可能要趕往越南了。他說:「這些東西都不是我可以選擇的。」創作者永
遠都有必須忍受的孤獨,而正是這些孤獨,造就他們某部分的偉大。不就是如此嗎?
在《乘著光影旅行》最後,旁白念起了李屏賓在領取國家文藝獎時所說的感言。不知為何
,這麼多年來,對「李屏賓」這三個字我所抱的想像,總是個冷而凝冰的質感,沒有想過
在那些靜極微光的視感背後,是個粗獷的黝黑漢子,與他內裡那溫暖火熱的心腸。而在那
段私密的感言末尾,你我終究發現了:日常的天倫幸福也許能割捨,但對家人的放不下和
不安心,是在最深處不可能被忽略的。他說,這樣的一座獎,讓他明白了對自己而言最重
要的是什麼。但路啊、人生哪,不就是持續地在這些矛盾與猶豫中,跌跌撞撞地走出來的
嗎?
如果,追逐一場光影如詩的夢,得追到天涯海角去,到沒有人認識你的地方。如果,得追
往一片白茫茫的荒漠大地上,到一座驟雨急下的異國陸橋邊,得追進一頃早已荒廢的、漫
著幽幽紅光的大宅院。如果追著這場夢,得要獨自一人前往世界的盡頭,你,去還是不去

他的答案,我想依然會是:那就去吧!把放不下的一切都留在鏡頭裡。都帶在旅途上。
==============================================================================
延伸閱讀: 真心推薦,《乘著光影旅行》: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28317192
金穗之心: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21851181
作者: oiuycat   2010-01-20 21:55:00
good!
作者: leila (Lizzy)   2010-05-04 22:29:00
我也去看了~ 但是看完你這麼棒的評論之後 我不知該怎麼下筆
作者: leila (Lizzy)   2010-05-04 22:30:00
了... 不過還是要說這部片真好看!!
作者: VOICEVOICE (搖滾人生滾呀滾)   2010-05-05 14:15:00
寫得真好 推一個
作者: perrinla (是怎樣= =)   2010-05-12 01:03:00
寫的真的太好了 在成功的路上要先忍受的了寂寞
作者: misstp (每天少一個字)   2010-06-17 02:34:00
寫的真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