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奧斯卡的2002年:大師們的盛宴

作者: jwork (Lew Archie)   2010-01-27 00:55:13
奧斯卡的2002年:大師們的盛宴
奧斯卡於今年也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的第十個年頭,舉辦過的前九次奧斯卡
中,可說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但前九年裡,讓我真正感到是全大師列席的年頭,
也就是俗稱的龍虎風雲會,那就只有2002年,並且是無法複製的一次盛會,當中
五個大師前來角逐最佳導演獎,幾乎入圍的每個人都值得一座奧斯卡獎,但競爭
是很現實的,首次入圍的朗霍華憑藉著《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2001)
拿下最佳導演獎,即使如此,另外四個入圍者還是相當地傑出,電影人對於電影
的熱愛和貢獻,絕對不是得一個獎可以形容的。
這五個入圍者,除了朗霍華的美麗境界外,還有彼得傑克森的《魔戒首部曲
:魔戒現身》(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2001)
、雷利史卡特的《黑鷹計畫》(Black Hawk Down, 2001)、大衛林區的
《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 2001)和勞勃阿特曼的《迷霧莊園》
(Gosford Park, 2001),這五位導演連同當年的奧斯卡入圍一共入圍了十三次
的奧斯卡獎,但得獎的次數只有一次,就是當年的朗霍華。到目前為止,這些導
演們總共累積了十六次的入圍,但最重要的,這樣的入圍組合不可能再出現了,
因為當中的大師勞勃阿特曼已經離開了我們,這點對我而言,是我認為一定要將
這段故事寫下來的原因。
朗霍華的美麗境界
朗霍華出身於演藝世家,早期出道時也當過演員,在喬治盧卡斯的電影《美
國風情畫》(American Graffitti, 1973)有著令人印象深刻地演出,由於他大
學修讀的本業是導演,所以後也很快地進入導演行業之中,他的作品大多台灣都
有上映,所以很多觀眾對他而言也不陌生。朗霍華個人認為是個美國通俗搧情派
的導演,他的作品之中經常講述主人翁們碰上一個難題或是一次災難,然後在經
歷過千辛萬苦後獲得一個大團圓的完美結局,當然中途要灑點狗血和搓點肥皂,
說這些話並沒有貶低朗霍華的涵義,畢竟,電影有一部分就是滿足大眾們的喜好
,朗霍華在這個領域之中,絕對有其可觀的一面。
美麗境界這部電影就個人來說,是部很好通俗傳記電影,幾乎把美國長期以
來傳記電影的表現面向都包含了進去,少年得志、眷美愛情、可怕病痛和自我成
長以及最後的美好結局,同時不得不提的是,這是朗霍華最擅長的類型電影,不
論是在劇情編排還是選角上,只能說是一時之選,當中還帶了點懸疑的味道和精
神方面的解析,比起一般的傳記片,更有娛樂的效果在,而後朗霍華的
《最後一擊》(Cinderella Man, 2005)就有試著要超越本片的味道在,但可說
是連他的一半也沒有,只能說是攫取了一部分的榮光,其成就上還是遠遠落後。
這部電影本來也不是要交由朗霍華執導,一開始鎖定的卡司是勞勃瑞福出任
導演,而當中那位精神分裂的數學家則是由金童湯姆克魯斯出任,但而後因為兩
人各自因為檔期的問題而退出,才交到朗霍華的手中,也成就了一部佳片。美麗
境界在當年的奧斯卡獎入圍八項,順利摘走當中四項,包含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導
演,得獎名單一出,些許影評家也認為美國影藝學院還是那樣的保守,五部電影
之中,奧斯卡的歷屆得獎電影最不缺的就是傳記電影,但最後還是選擇了美麗境
界,朗霍華拿下最佳導演,個人認為也是合情合理,因為就那一年來說,每個入
圍導演拿獎都是合理,到了最後,也就剩下誰沒拿到會比較可惜的問題了。
彼得傑克森與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
一直以來我最大的遺憾,就是彼得傑克森決定去好萊塢發展,身為一個Cult
片的愛好者,彼得傑克森早期的作品我更是趨之若鶩,那種沒什麼大投資、大明
星卻單純靠著那糟糕的特效、特殊化妝以及超級嚇死人的劇本而成的低級恐怖電
影更合我的口味,雖然魔戒系列也算是千年絕嘆了,但而後的彼得傑克森則是讓
我感到他迷失了,最近的幾部電影似乎也無法像以前那樣部部驚人。
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做為魔戒系列的第一部,算是很成功了,雖然個人始
終認為魔戒第一部是三部曲當中最拖戲的也最跑劇情的一部,但後兩部的流暢劇
情也得歸功於第一部。比起很多史詩電影,魔戒也算是開天闢地了,不論在特效
還是劇情上,都讓人發現更多的可塑性,特別是所引起的一系列魔幻小說改編成
電影的風潮,而後雖改編者眾,但真要找出一部比得上魔戒,到目前為止應該還
是沒有吧。所以在當年奧斯卡的最佳電影上,很多影評也提出一點就是,如果奧
斯卡是要選一部前所未有的電影佳作,那絕對是魔戒,因為魔戒是以前奧斯卡所
從未染指過的電影類型。
彼得傑克森憑藉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入圍該年的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比起
其他幾位電影大師,他算是資歷最淺的,但比起大師們的作品他也是不惶多讓,
成功地將英國魔幻文學轉投在大銀幕上,而且用得還是極為擬真的特效,不像是
以往史詩魔幻電影大量使用黏土特效是很不同的,魔戒票房也很漂亮,絕對是口
碑票房雙得意,可惜的是美國影藝學院最後選擇了更多勵志和人文關懷的傳記電
影,但值得一提的是,彼得傑克森最後還是靠著魔戒第三部曲完成入圍即得獎的
全壘打成就,就該年來說,對彼得傑克森來說不會那麼地可惜,畢竟,魔戒本來
就是團體成就,最後由完結篇畫下完美句點,也是個好事就是了。
雷利史卡特導黑鷹計畫
在史丹利庫柏利克的去世之後,有哪位導演能在眾多類型電影之中遊刃有餘
且叫好叫座,那也只有雷利史卡特了。雷利史考特這個早期拍音樂錄影帶和廣告
起家的英國導演,也貢獻了大量的類型電影,甚至很多也影響後世極大,這次靠
著黑鷹計畫第三次入圍奧斯卡獎,也是繼去年的《神鬼戰士》後連續兩年入圍,
雖還是陪榜的份,這讓人難免有所遺憾,即使多數影評家將其落榜的原因歸類於
一個因素:就是當年由於他拍攝《人魔》過於血腥的關係,讓很多影藝學會成員
不願意將票投給他,個人認為,雷利史考特還是很傑出的導演,他無法得獎也只
是他和影藝協會的口味不同而已。
黑鷹計畫是部很紀實的戰爭電影,當中敘述一段很慘烈的圍攻戰,是來自美
軍特種部隊在索馬利亞的首都摩加迪沙遭到圍擊的真實故事,這部電影改編自同
名小說,雷利史卡特在看完書後,就決定要將其翻拍成為電影。雷利史卡特很寫
實地捕捉到了那天美軍要出兵時的驕傲和意氣風發,以及而後陷入苦戰之時的兄
弟情,特別是電影中不斷提到「絕不留下任何一人」。但戰爭是很殘酷的,當天
雖損失了十八位弟兄,但在電視媒體強力播送美軍的慘烈狀況後,美國國會拒絕
對索馬利亞進行其他的軍事活動,當時的柯林頓總統只好進行和談並撤兵,如同
當中的主角說的「我們只會戰爭,不會政治」,有些諷刺,卻極端地寫實,十八
條生命就這樣消逝,失去了它的意義,或許戰爭,有時不需要意義,甚至是連解
釋也沒有了。
拍一場戰爭電影沒什麼了不起的,但若是能戰爭電影拍出了好幾千年的長度
,那就是雷利史卡特了,不論是上古時期羅馬軍隊對決日爾曼民族的神鬼戰士、
中古時代十字軍對決回教軍隊的王者天下、近代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時的美洲內
亂之戰的1492、現代的索馬利亞圍攻戰的黑鷹計畫,雷利史卡特絕對是個戰爭大
師了,每部戰爭電影中總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從一開始的弓箭騎兵戰、到精采的
攻城器大戰的守城戰、叢林間的混戰和最後精采的黑鷹直昇機的殞落,他總是能
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或許雷利史考特會走上多位大師的後塵,就是拿不了奧斯
卡獎,但就貢獻電影的精采程度上,他絕不比得獎的大師來得遜色。
大衛林區於穆荷蘭大道
在費里尼提出那句美好的「我的電影都是在作夢」,個人認為貫徹地最徹底
的就是大衛林區了,夢和電影相輔相成,我們是在看一部電影,還是在做一個夢
,或者都不是,只是我們在做著看電影的夢?還是在看著電影裡的夢?如果想要
理解這樣的感覺,那只有大衛林區的作品才有辦法帶我們這樣的感受。大衛林區
以穆荷蘭大道入圍第三次的奧斯卡獎,而先前在坎城影展時,也斬獲了最佳導演
的獎項,這絕對完全閱讀者主義至上的一部電影,因為這部電影除了導演自己的
官方答案之外,其餘的觀賞方式都是一種解釋,只是這個解釋不會和導演的想法
一樣就是了,也絕對是大衛林區那麼多電影之中最為創作者至上的作品,這部電
影完全是場大衛林區的夢,但他的夢也入侵於我們腦子之中就是了。
穆荷蘭大道而後出珍藏版影碟之時,導演也刻意不在導演獎評的音軌之中透
露任何這部電影的畫面涵義,只是簡單地丟出十條線索,讓各個愛好者自己去解
釋,但我奉勸各位,忘掉那十條線索吧,帶有任何的前提觀看這部電影都會使這
部電影廉價許多,因為它就是部要多看多想的作品,比起一般單純的線性敘事作
品,這部電影到底是在講什麼?重疊在一起的時間軸、模糊的人物角色和到底哪
個是夢?那個是真實的空間?都讓人無法一次就解釋清楚,到底是個憋腳同性戀
女演員的補償夢還是一個有天份的新進女演員的惡夢,不得而知,因為這部電影
就是一部夢,關於夢,沒有所謂的答案,只有大量的解釋。
在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我常在想的就是,如果當年的奧斯卡想表揚的一個
類型導演的話,那應該會把獎頒給大衛林區,因他的作品從一而終,始終帶有大
量自己的特色,即使是那部糟糕到不能糟糕的沙丘魔堡,最後在出影碟也是堅持
出他自己的導演剪輯版,但像穆荷蘭大到這一部完全導演至上的電影,要那個時
代的奧斯卡搬導演大獎給他確實有所難度,因這不是容易閱讀的作品,大衛林區
不能拿獎我不會訝異,只是對於一個堅於自我風格的導演來說,奧斯卡始終沒和
幾位這樣的導演有過聯繫,或許,大衛林區幾年後也會收到一座奧斯卡的終身成
就獎吧。
勞勃阿特曼在迷霧莊園
要怎麼解釋勞勃阿特曼的電影成就?當代美國電影大師?拿過歐洲三大影展
首獎大滿貫的美國導演?群戲導演的第一人?還是那個不會被奧斯卡獎肯定的導
演?我不知道該怎麼下定義,因為這些都是勞勃阿特曼的成就,身為少數幾的個
人認為很重要的當代美國電影導演,勞勃阿特曼給了電影一個新的定義,就是他
那精采的堆沙堡理論,拍一部電影像是一群小孩子在海邊堆沙堡一樣,堆好了後
大家坐著一起看,直到沙堡給海水帶走了,大家起身來,有些人走了,有些人來
了,大家又繼續堆著下一個沙堡,就這樣不斷循環。在2006年的奧斯卡典禮上領
取終身成就獎時說出了這段話,也成了他最後的電影宣言。
迷霧莊園是部有太多畫外之音的電影,很多人可能都發現這部電影的原始構
想來自於法國導演尚雷諾的《遊戲規則》(The Rules of the Game, 1936),
但迷霧莊園顯得更冷調,大量地運用旁觀的角度去觀看一件發生在莊園內的命案
。每每觀看勞勃阿特曼的作品,總是佩服他對於演員調度上的精采運用,莊園內
賓客眾多,每個賓客都還帶著一位貼身僕人,大量的群像就在勞勃阿特曼的指揮
下各自表現其最佳的一面。個人始終認為迷霧莊園不是那種看個一兩次就能抓住
整部電影重心的作品,個人很喜歡運用莊園表現出整個社會風氣的設計,當中貴
族們住於上層樓房,每個僕人都只能住於下層,有個假冒僕人的男演員雖然受到
女主人的喜好而上樓,而後真相揭曉時,才發現這一切什麼都沒有改變,甚至那
位男演員還受到僕人們的責難,就這樣,那是個階級明確的社會,那命案呢?命
案在這部電影一直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各個貴族間的利益,雖然死了人,但自身
利益無所影響,那大家就會當作沒事發生一樣,有趣的是兇手明明是個下階層的
人,她雖跨界殺了人,但因為無損於眾人的利益,所以就算了,因為那個社會是
以利益為前提,所以人命比不上大家可得的利益,十分地諷刺意味。
在四次和奧斯卡獎擦身而過後,勞勃阿特曼再次憑藉著他最擅長的群戲電影
來問鼎奧斯卡獎,但最後還是和奧斯卡無緣,每每看到當時的頒獎畫面,我還是
會想到他自己說過的話語:「我不會拍攝賣座會得獎的電影,我只想拍我覺得有
趣的電影。」這似乎也道盡了勞勃阿特曼的創作立場,但就個人而言,自勞勃阿
特曼以降,幾乎也沒有其他導演像他那樣那麼擅於拍攝群戲,如果當年的奧斯卡
有些補獎性質和肯定的想法,或許會將導演獎給勞勃阿特曼,但可惜的是,看來
一貫勞勃阿特曼喜歡的電影始終無法替他自己拿下最佳導演獎,所以在2006年之
際,奧斯卡獎頒了一座終身成就獎給他,就在同年,就傳出勞勃阿特曼去世的消
息,成了名副其實的終身成就獎。
奧斯卡的2002年,除了導演獎的龍虎風雲會外,還有很多值得討論的題材,
像是奧斯卡第一次的動畫獎項就是給了夢工廠而非迪士尼,而且若非迪士尼和皮
克斯是同盟關係的話,可能連入圍都沒有,要是迪士尼先生地下有知的話,應該
會氣得跳出墳墓吧,還有精采的雙帝后第一次由全黑人包辦,而當時還是年輕小
子的克里斯多夫諾蘭,也入圍了最佳原著劇本獎;以及在外語片上征服了所有人
的艾蜜莉最後倒在了三不管地帶。但一再讓我惆悵的還是那導演獎的對決,或許
結果有那麼點殘酷,不過每個導演都完成了佳作中的佳作,只是真的有些導演未
能得獎會讓很多人有所遺憾罷了。
作者: a9a99 (有個人來愛還是比較好)   2010-01-27 01:04:00
好電影永遠在大家心裡
作者: jcewky (Zinedine Zidane!!)   2010-01-27 01:32:00
好文推
作者: karlrecon (全民除黴計畫)   2010-01-27 01:47:00
作者: bku2 (牧人)   2010-01-27 04:06:00
認真好文
作者: sunnychenpo (sunnychenpo)   2010-01-27 08:42:00
好文
作者: shengju1029 (貍貓山~)   2010-01-27 09:14:00
奧斯卡第一次的動畫獎項是"神隱少女"吧?~還是"史瑞克"
作者: ladyluck (Luck be a lady)   2010-01-27 12:22:00
好文。但我喜歡最後一擊勝過美麗境界XD
作者: sleepyrat (sleepyrat)   2010-01-27 15:01:00
勞勃阿特曼是大師沒錯,大衛林區勉強算大師
作者: LACENI (=YATEN~)   2010-01-27 18:38:00
PUSH
作者: devin0329 (- - )   2010-01-29 22:38:00
怎麼沒人推好文!!!!!!!!!!!!!!!!!!!!!!!!
作者: kisswatch (a winning streak)   2010-02-04 04:40:00
好文
作者: rugia813 (rugia)   2010-08-27 22:54:00
很好的文阿!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