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內科不好的點是?

作者: abchaos (時雨見晴)   2019-03-11 23:51:41
文長慎入。
其實內科好不好已經是萬年月經題了,具體的優缺點都已經被論述得很清楚。
比方說選擇多出路廣、進可攻退可守、醫學之母享受思考的樂趣;
或是訓練極累、常常面對困難醫病溝通、留醫院大多要值班、待遇大多平均稍低等。
身為過來人我不打算立刻說服你選或不選內科,
只想討論選科常見的盲點:「用現在看未來」、「把不熟悉當成不喜歡」。
這邊先用我的例子起頭,順便帶出我想說明的重點。
我當初選科除了受到景仰的老師感召,也以為自己天生就是內科的料。
手拙兼討厭動手,喜歡研究為什麼,抽絲剝繭研究病情;
樂在查資料和學生老師同儕教學討論,覺得慎思明辨是醫學路上的最大樂趣。
後來選了內科之後,起初以為的熱情漸漸被值班、雜事、還有莫名其妙的家屬淹沒;
來自前述情境的成就感開始沒辦法防止自己陷入 burnout 的危機。
不誇張的說,在內科包含次專五年的訓練裡我至少一年都會有一次認真的想要 quit
可能有人會問:都到了次專忍一下就好幹嘛登出?
我還真的看到身邊有兩三個訓練到次專後換跑道的。
總而言之忍耐也好,想開也罷,我就這樣一路搖擺到了訓練結束那天。
在次專畢業前我立下誓言:「老子再也不要睡在醫院,受魯洨家屬的氣,
不要再被凹一堆鳥事,更不要半夜接電話說林北今晚入院還沒看過的扭胚在 CPR!」
為了達到我的誓言,我沒等到次專考試跟升遷,訓練時間到就跟上面說掰掰。
後來也到了一個看起來挺不錯的地方,工作輕鬆,不用值班,薪水也好。
基本上是正常人都會喊真香。不過我並非要來這裡炫耀 happy ending,
在那邊工作幾個月以後,我開始發現自己(在專業)有更想發展的事情。
如果要搞那個,基本上就要回到醫院裡,少不了值班顧病人那些覺得受夠的事。
最終那種渴望超過了其他的拉力,所以一年多之後我又到了另一個地方。
開始搞起我想幹的那件事,當然也是心甘情願的收病人值班甚至寫論文。
更好笑的是我想做的事情基本上跟外科差不多(謎之聲:不是說手拙兼討厭動手?)
我也不知道以後會這樣,照我這種沒定性的劣跡,
可能踢到什麼鐵板又覺得不如歸去找誰收留我算了。
不過至少現在我每天眼睛張開都覺得自己做的是全世界最棒的工作,
簡直像是醫院花錢來請我打電動;以前很在意的這些那些「鳥事」都顯得微不足道了。
甚至還會覺得自己的利益跟醫院的發展綁在一起,想法都變得正向起來。
個人的事情到這邊就此打住,今天也不是來賣雞湯的。
接下來回到前面的兩大盲點:
「用現在看未來」、「把不熟悉當成不喜歡」。
我們現在看得到的各科榮景或衰落,有些是顯而易見的長期趨勢,比如小兒科少子化。
也有不少是因為政策或科技的變化造成的「戰略機遇」,像是心導管或是腹腔鏡。
特別是科技創新造成的變化,只有在相關領域浪頭的人才有機會稍微早一點接觸到。
這些東西對於五(畢業生)到十年(醫學生)後才能投入的人都是難以想像的。
就像現在問我其他科有什麼很屌的東西我也不知道,
但其中有些可能就會變成未來十年的標準,也是該領域醫師的新機會。
反過來說,現在大家都說很有搞頭的東西,等到自己上去恐怕也飽和了。
再來就是動手與否,以及寫論文升等的議題。
大多數人在學生時代能動手的機會絕少,能縫合就不錯了;
就算是拉勾當助手,和真正主刀策畫掌握全局的感覺仍然有很大差距。
寫論文更是幾乎所有人在訓練結束前才會開始接觸的領域。
對於沒有接觸過的事物,我們還是可以好惡的評斷,只是常常不見得客觀。
到了現在,我已經不太相信「我很早就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這種說法。
假設不是自我美化,很可能只是因為體驗的不夠多。
不過如果真的在實習階段覺得很痛苦或志趣不合,那也不要勉強嘗試。
說到這裡,內科真的不見得比其他科好,但是出路和可能性確實足夠廣。
內科的特色是在次專科跟主治醫師初期,還能有兩個選擇生涯的節點。
一個醫師生涯的關鍵的不是醫學生時期或是住院醫師,而是主治醫師的前五到十年。
舉個例子,皮膚科、家醫科不是只能開業,也可以選擇在醫院當教授;
反過來講,外科醫師也能選擇在基層服務一輩子不再開刀。
只是能夠讓你選擇人生要怎麼過的最後節點,就是主治醫師的初期。
學校畢業、PGY 結訓、甚至專科結束職業生涯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reset。
主治醫師前半段要鑽研專業技術、追求論文升等、或是累積開業資本都是自由的;
至於中期以後的走向就會越來越仰賴前面的選擇。
一個人可以選擇先衝升等,後面到了天花板考慮到基層繼續發展。
但不太可能先在基層打拼一陣,突然想說要回醫院當教授。
我個人片面的觀察,在可預見的未來,醫學發展越來越快,
在專業領域找到這種「戰略機遇」,中樂透成為一方專家的機會只會越來越高。
當然新技術是一回事,如何突破健保、醫院或其他競爭又是另一回事;
每個專科發生典範轉移的機會也有所不同,
但是以實習或 young R 的角度觀察,很容易有所侷限。
如果用三年的內專與家醫去比較,後者或許更早獨當一面(升主治/到基層),
但前者多了一些些的彈性,當決定了自己心儀的領域,有機會和權利鑽得更專更深。
我必須承認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這種彈性,特別是「早就知道要什麼」的人。
把職業選擇奠基在某種不確定性,也可能不是最可靠穩當的作法。
不過我個人確實蒙受了這種彈性帶來的正面好處。
沒有人不想賺錢,也沒有人會排斥舒適的生活,更沒幾個人喜歡活在壓力與緊張裡。
但是單獨看來再明白不過的事情,套入真實的情境,有時候就沒那麼直觀了。
凡選擇必有代價,忽略這件事所做的選擇就算在當下看來再完美,未來也可能後悔。
我給原 po 的建議是既然不討厭內科,有心儀的理由也沒有更中意的選擇,那就選下去。
人生很多時候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而不是真的很瀟灑的確信什麼選擇是最好。
如果在工作中發現到自己非常喜歡某件事(賺錢/治病/教學/研究 ...),
那恭喜你找到自己的使命,往這個方向努力邁進就對了。
假設到頭來還是沒有特別的方向,內科也夠讓你安身立命。
即便過一陣子發現自己不適合,也不丟臉;至少這是在你親身體驗以後才明白的。
人生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與對自己的了解成正比,
所以在找到使命前,多一點彈性往往是好事。
我想這是內科和其他科比起來,真正的一點特色和優勢。
與所有內科人共勉之。
作者: charliedorae (黑隊長A夢)   2019-03-12 05:31:00
淚推
作者: sciaticnerve (坐骨神經)   2019-03-12 08:39:00
作者: caroline4247   2019-03-12 11:07:00
優文推!謝謝分享
作者: hyperkalemia (we are young)   2019-03-12 11:34:00
我也猜ercp這種反而大醫院有人把持沒辦法讓你做
作者: sunsanglamor (thelinny)   2019-03-16 15:27: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