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兩宋烽煙錄》卷一,一部出色的宋遼戰史

作者: fatisuya (伊達楓)   2025-11-13 20:58:47
https://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49780476
這套四大冊的《兩宋烽煙錄》是作者顧宏義十幾年前的作品再版,內容講述宋朝跟遼、西
夏、金與蒙古的戰爭史。原書名分別是《天衡》、《天傾》、《天裂》跟《天平》,而現
書名則是當初的系列名。如今新版變成了精裝,定價也直接翻了近三倍。當時我對這個主
題不感興趣,所以沒買,如今花了重金,倒也不太覺得虧,畢竟本書確實是目前市場上,
此一主題最好的著作。
這本書最大的特色,不單只是它敘事條理分明,文筆流暢,絲毫不輸給那些通俗歷史作家
;還有作者會對一些主要戰役跟關鍵史事進行分析與探討,討論軍事之外對於相關的政治
史也包括在內,每一篇後面還有名詞解釋,地圖也沒有少給,真的是方方面面都顧及到了
,跟先前讀的那本《安史之亂》不相上下。對於這個主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不用懷疑。
‧作者對於宋太祖先南後北的戰略辯誣
許多史論都批評宋太祖先南後北,錯失遼國最低潮的國運期,以至於後來想奪回燕雲時,
碰上了女中豪傑蕭太后,終無能為。首開這個話題的是宋真宗,他曾私下抱怨過,所以之
後的宋人都在筆記、私史中大膽的批評。
作者說這其實並不公平。
後周世宗的謀臣王樸的策略也是先南後北,只是郭榮抓住了一個戰機先去打下了三關之地
,但當他想趁勢繼續北上時,就被眾將勸阻。當時雖說遼國主昏於上,能有所獲是該地本
沒設重防,但幽州等要地就不同了。以當時後周國力,加上南方還有敵人的情況下,要跟
遼一決雌雄,恐非易事。
反過來說,若非當時遼國內政混亂,趙匡胤才有辦法安然用兵攻滅南方諸國,設想,如果
是蕭太后主政,她會坐視南邊統一嗎?
坦言之,高粱河、岐溝關之敗,實乃趙家老二無能,非先南後北之誤。作者如此云。
‧高粱河與岐溝關之戰的成與敗
契丹人不是不可戰勝的。
要知道,五代是中原武德最充沛的時光,遼太宗雖然滅了後晉,卻也坐不住皇位,灰溜溜
的退回去了。
宋朝繼承了五代的精兵,後來卻落得只能戰略守勢,問題出在趙家老二。
滅了北漢順勢攻取燕雲十六州的決策是對是錯已不好評斷,但宋太宗沒有準備周全的計劃
卻是實情。至少,他在高粱河慘敗,一是沒有顧好糧道,二沒提防遼國援軍包抄,三是他
勇則勇矣,一軍主帥在前接戰身受箭傷,晚上軍中夜驚,皇帝帶頭先跑,結果全軍跟著崩
,則完全無可挽回。此一戰,宋軍主力遭到第一次打擊。幸好只是傷了些元氣,但還有繼
續打的餘力。遼軍秋天反攻,宋將違背皇帝的指示作戰,大敗敵軍。
岐溝關之敗,就又是趙光義的「天才」惹禍了。三路北伐,原本計劃是東路主力大張旗鼓
但慎重行動的吸引遼軍注意力,中路跟西路採用李德哈特的「間接路線」,從側翼包抄過
來,三路會師幽州。結果喜歡在後面瞎操作的皇帝看另外兩路進軍順利,就下令原本的東
路軍也直奔幽州。然後人家名將耶律休哥不跟你硬碰硬,一直騷擾糧道搞游擊,搞得曹彬
灰頭土臉,反覆後退去就糧(作者說這個指示也是宋太宗下的),最後搞得師老兵疲,等到
遼軍主力終於到了,就被人家趁勢擊潰。東路軍一敗,遼軍便以得勝之師把其他兩路各個
擊破,宋軍還損失了名將楊業。這一戰,再次重創了宋軍主力。
接下來的君子館一戰再敗,從郭榮到趙匡胤一路留下來的精銳就真的丟乾淨了。黃泉之下
兄弟相逢,不知道大哥是不是會拿著玉斧痛砸不肖的弟弟?
趙光義刻薄寡恩,自己得位不正,對大臣猜忌,對武將尤然。軍事半吊子,偏偏好的不學
學壞的(?),跟蔣介石一樣凡事喜歡干預。從他發給軍中的那個「平戎萬全陣圖」,就知
道他跟戰國那位同姓的前輩趙括真的是「一時瑜亮」。不幸的是,偏偏趙光義的對手是不
出世的女豪傑蕭燕燕,她也親自上前線督軍,可是卻能放手讓名將耶律休哥施為,從不多
做干涉,兩邊老闆判若雲泥。大宋與其子民何其不幸,失去了老趙,換來了一個半調子的
趙二。
從周世宗開始的趨向統一之路,收尾的卻是宋太宗這個半桶水的,注定了宋朝最後的「守
內虛外」的路線,一家一姓兩次滅於外族之手的慘劇。
‧澶淵之盟的淵源與結果
宋遼和議,作者說或許可以回推到一場戰役:徐河之戰,這是名將耶律休哥晚節不保的大
敗。
夏天,邊境威虜軍缺糧,朝廷派李繼隆趁遼軍酷暑少用兵的機會運糧支援。消息傳到遼國
,耶律休哥卻決定率精銳騎兵南下邀擊。路上遇見宋將尹繼倫帶著千餘步騎巡邊,遼軍居
然無視他們直接離去。尹繼倫對目瞪口呆的部下說:「胡虜目中無人,此番南下,不論勝
敗,回頭也都會來打我們。不如趁此機會,於後尾隨,攻其不備。成者邀天大功,敗亦不
失為好兒郎!」眾軍皆表示願意一戰。
於是他們急行軍尾隨,追上遼軍時是凌晨時分,正好在紮營休息,準備天亮攻打李繼隆。
敵軍果然沒料想居然有人敢只率千餘人就來襲擊他們,對後方毫不設防。於是尹繼倫便趁
遼軍在造飯之際,發動偷襲。耶律休哥雖然匆忙迎敵,但被手臂混戰中被砍成了重傷,只
好狼狽遁去。遼軍大潰。
經此一戰,耶律休哥再也不提南下,契丹重臣見號稱無敵的名將也遭敗績,便開始認識到
兩國其實很難滅了彼此,便又開始有了和談的想法。
澶淵之盟這些年來有些爭議。不過,其實現實是,你也不該苛求宋真宗,他就個文弱皇帝

表面上看,遼軍一路幾乎快打到黃河邊上了,但其實是他們避開了重要的城市,利用騎兵
優勢的孤軍深入而已。實際上如楊延朗等在邊防守著的將領都在提議,可以趁敵軍師老兵
疲,來個關門打狗。不過,這如果換作是太祖或者是太宗,也許還會這麼幹,真宗就算了
。而作者也說了,其實遼軍雖然不小心失去了主帥,但精銳主力都還在,即便緩緩撤退,
沒有騎兵的宋軍也未必能有多少作為。
說到底,南北兩邊打到這個份上都已經發現彼此滅不了對方,只是在浪費國力而已,從後
來雙方都沒再完全撕破臉的現實來看,其實這是一場符合利益的和約。
只是對宋真宗來說,收不回燕雲,跟前朝「天可汗」相比不免有些丟臉,只好去泰山找回
一點顏面了。
‧楊家將的傳說與史實
民間關於楊家將的傳說大多都是虛構的。
楊業入宋之後沒多久就在趙光義的三路北伐中的撤退戰裡面戰死,真正比較活躍的其實是
長子楊延朗,他在故事中便成了老六延昭,名字是他後來避諱改的,但排行是誤傳。據說
他的外號「六郎」,作者考據是隋朝大將來護兒跟他六子都英勇善戰,北方人都呼勇士為
此一綽號所致。不過也只是一種說法。
故事中的佘太君,應該也是折夫人的訛稱。
然後楊延朗的幼子是楊文廣,在民間傳說中多了一代楊宗保,反而變成了孫子。
至於天波府、八大王、穆桂英,當然全都是虛構的了。
總之,個人對於作者的一些評論是相當贊同的,不過,他說後周世宗郭榮即位後改回了本
姓,就存有疑惑了。這不符合邏輯,跟個人查的資料以及看別人的討論都不符,不知他的
依據是什麼。
與同好分享之。
作者: ocean11 (深海)   2025-11-13 21:44:00
謝推書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25-11-13 22:28:00
1.897年"募民灤河曠地,十年始租" 順便暫緩"欠義倉粟" 2.允許"未納稅戶"有私田 高低2端都有糖吃 為蓄更多奴/走出黑戶微抗衡意識而一起打拼 就在宋北伐失利多年後 遼應想累積更多資本再反撲 故10年期收租前夕來澶淵 穩1波避免稅1延再延?997年才對 sorry
作者: tomhawkreal (阿湯)   2025-11-13 23:10:00
蕭燕燕攝政 完全不合主幼母弱的預期 宋討不到便宜
作者: waterfallsea   2025-11-13 23:40:00
很精彩 謝謝分享
作者: articlebear (政治真的滿狗屁的)   2025-11-14 07:39:00
作者: hgt (王契赧)   2025-11-14 12:13:00
三本舊書再拿出來賣XD我自己拿出來重看就好了
作者: joinptt (joinptt)   2025-11-14 14:07:00
遼國的后跟中原的后可不同,不能覺得人家死了老公,孩子又小,一定好上;至於趙二防範武將也是應該的,畢竟陳橋兵變的主謀可能是他跟趙普,怕武將學他也兵變。
作者: bce (歸雲)   2025-11-14 19:00:00
蒙古男子出外打仗或長期在外游牧時,部落中的事務可是交給女子來打理主持的;遼與蒙古系出同源,真不要以為人家女人好惹啊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25-11-14 21:14:00
"遼以鞍馬為家,後妃往往長於射御,軍旅田獵,未嘗不從..(如)承天(蕭太后)之御戎澶淵..古所未有,亦其俗也" 長輩幫顧家?對比趙2猜忌舊臣 蕭太后"陰毒嗜殺,神機智略,善馭左右,大臣多得其死力" 干預前先處理掉..剩下才敢放權
作者: fatisuya (伊達楓)   2025-11-14 22:57:00
兵變有沒有趙普這個難說,但趙二肯定只是他奪位後臉上貼金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