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jol (勤樸)
2025-08-14 18:33:45※ 引述《globalera (a balanced life)》之銘言:
: 從18世紀彼得大帝、凱薩琳大帝實行西化政策的勵精圖治,一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俄
: 國都擁有世界頂尖的科技及國防實力。不過在政治及商業領域,俄國的現代化的腳步就慢
: 得多,即使到今天,俄羅斯仍以出口石油及天然氣作為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在其他科技
: 及商業領域,並沒有出現頂尖的全球性企業及品牌;政治及文化上,現代的市民社會也還
: 沒有機會在俄羅斯發揮真正的影響力。究竟是什麼樣的結構性因素,使得俄國迄今仍遲遲
: 無法完成像西歐各國及美國社會那樣在各方面的現代化呢?
爬文吧,歷史群組的文
可以從歷史角度探索
為何蘇聯有頂尖的科技及國防實力
不過在經濟及商業領域卻無法領先
軍事科技又為何無法像美國一樣
成為民生工業的火車頭
以下節錄自:
#1cdSAdu3 (DummyHistory)
首先,有一個立竿見影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蘇聯在物流方面的能力為零,更談不上
供應鏈管理了。
所以,在蘇聯時期,才搞出來一方面大量的農產品爛在倉庫乃至火車上,一方面城市
里需要大規模從國外進口農產品的事情來。
這次戰爭開始的時候,大家也可以看得到俄羅斯幾十公里的車隊因為沒有油料停在路
上的世界名畫,這就是他們在物流方面的正常發揮。
把供應鏈管理好,蘇聯能解決一半的問題。
而這是立竿見影的效果,馬上城市里就不缺面包了。
第二,蘇聯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信用被史達林敗壞光了。
第三,蘇聯本身的工業體系脫離國際產業體系太久了,完全缺乏競爭力。
所以,蘇聯雖然有著發達的工業體系,但是從本質上看根本不如沙俄。
沙俄是參與國際競爭的,至少在國際產業體系上有一席之地,產品不怕競爭。
蘇聯的工業越發達,其實就是工業垃圾越多。
第四,蘇聯人沒錢了
蘇聯的外匯來源是賣石油,在國際油價很高的時期,蘇聯人沒有拿錢砸在工業體系轉型
升級上,而是拿著這些便宜來的錢去發展軍工產業,去爭霸。
等到海灣產油國在美國的要求下大規模低價傾銷石油,導致國際油價低迷時,蘇聯的好
日子結束了。
蘇聯沒錢了,連發展工業的錢都沒有了。
產業自然沒法調整了。
結論:蘇聯當時國家沒有了信用(這個最致命),企業沒有了競爭力,外匯沒有了資金,
徹底沒救了
以下節錄自:
#1dnjSpl_ (historia)
美國的軍工業確實帶動了大量民間技術發展,而蘇聯(以及後來的俄羅斯)
在這方面的轉換效果則遠不如美國。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分析:
1. 經濟與市場機制的不同
美國:軍民兩用科技的市場化
美國是市場經濟,軍方委託私人企業(如洛克希德·馬丁、波音等)研發軍事技術,這些企
業有動機將技術轉化為民用產品來賺取額外利潤。例如:
GPS(最早由美軍開發,後來成為導航技術基礎)
互聯網(ARPANET 發展成為今天的 Internet)
材料科技(如碳纖維、鈦合金廣泛應用於汽車、航太、運動用品)
這樣的商業環境促使軍事技術能夠迅速流向民間,轉化為經濟價值。
蘇聯:計劃經濟限制了技術轉移
蘇聯時代是中央計劃經濟,軍事研發幾乎完全由國家掌控,技術被高度保密,且軍工部門與
民生工業部門分離,沒有足夠的機制讓技術轉換成民用產品。即使有技術可用,因為缺乏市
場競爭機制,民用工業也沒有動力去發展創新或提高產品品質。
舉個例子,美國開發的噴氣發動機技術促成了波音等商業航空業的崛起,而蘇聯雖然也有優
秀的噴氣發動機技術,卻沒有形成全球競爭力的民航產業(蘇聯的圖波列夫和伊留申客機遠
不如波音和空巴成功)。
2. 軍工業的封閉性與技術轉化問題
美國軍工業與民間企業互相合作
美國軍方與私人企業合作,讓企業有動機將軍事技術改良後推向民用市場。例如,Intel、
IBM 這些公司曾經參與美軍技術研發,但後來也將技術應用於個人電腦、伺服器等領域。
蘇聯軍工業與民間產業脫節
蘇聯的軍工體系高度封閉,軍方與民用產業幾乎沒有互動。例如蘇聯擁有全球最頂尖的火箭
技術(如蘇聯的火箭技術影響了 SpaceX),但這些技術沒有轉化為民間航太工業的發展。
相較之下,美國的火箭技術幫助形成了 SpaceX、Blue Origin 這樣的民間航太企業。
3. 經濟體制崩潰與技術外流
蘇聯解體後技術流失,無法形成完整產業鏈
蘇聯解體後,許多科學家與工程師流失到西方國家或轉入軍火貿易,而原本的軍工企業因為
缺乏資金與市場,無法成功轉型。例如,烏克蘭的安東諾夫設計局曾是全球頂尖的運輸機製
造商,但蘇聯解體後就失去資金與訂單,導致技術無法延續。
1990 年代俄羅斯經歷經濟動盪,政府選擇依賴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出口來維持經濟,導致
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停滯。例如,俄羅斯擁有世界一流的核能技術,但並沒有發展出像美國特
斯拉這樣的新能源企業。
4. 政治與企業環境影響科技創新
美國企業具備創業與投資環境
美國擁有強大的創業與投資生態,風險投資(VC)和私人企業可以迅速將新技術商業化。例
如,美國政府最早支持的半導體產業後來變成 Intel、AMD、NVIDIA 這樣的全球企業。
俄羅斯的企業環境不利於創新
俄羅斯的大企業多數是由寡頭壟斷,政府對經濟干預較多,導致科技創新企業難以生存。例
如,蘋果、微軟、Google 都來自美國的私人企業,但俄羅斯卻缺乏類似的科技巨頭。
5. 產業鏈與消費市場規模
美國擁有全球市場與完整產業鏈
美國擁有龐大的內需市場,能夠支持軍事技術轉化為商業產品。例如,美國的汽車、電子、
航太產業都可以消化這些技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蘇聯/俄羅斯市場規模較小,難以商業化
蘇聯時代的技術雖然強大,但市場過於封閉,且俄羅斯現今人口不到 1.5 億,內需市場相
對小,使得許多技術無法轉化為民生工業產品。例如,俄羅斯有強大的無人機與 AI 技術,
但沒有形成像美國這樣的無人機商業市場(如 DJI、Amazon 無人機配送等)。
總結:為何蘇聯/俄羅斯未能像美國那樣轉化軍工技術?
經濟體制不同:美國是市場經濟,技術可以自由流向民間,蘇聯則是計劃經濟,軍民分離。
軍工業封閉:美國軍工與民間企業合作,蘇聯軍工高度封閉。
蘇聯解體影響:技術與人才流失,導致技術無法商業化。
企業環境與投資生態:美國企業有創新與投資機制,俄羅斯則依賴國有企業與寡頭資本。
市場與產業鏈:美國市場龐大,能夠吸收新技術,而俄羅斯市場規模較小,無法形成完整的
產業鏈。
作者:
moslaa (萬變蛾)
2025-08-14 19:30:00推。
這些不都可以很簡潔的收束為:信用(信任)與連結才是財富的基礎、專制帝國根本腐敗不堪一擊 知識份子中央集權富國強兵注定人算不如天算 沒啥屁用、互相競爭但又有底限,能互相合作的自由秩序永遠勝利、專制帝國與科舉帝國敗壞民德與破壞人民主動性與熱情,把所有人變成被動I人自閉知青狗之後神仙難救不就可以全部簡化成我常說的以上那些老生常談嗎我覺得知識份子最神奇的就是 一面否定我講的 一面把帝國毀滅的原因細節全部展開一次 但又不承認這些細節全部可以簡化歸納成我精簡的原則 哈哈這些東西都不是個案,失敗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原則問題就是不承認自己原則上根本就走歪了 才每天那邊空想說:我技術手段是不是改成某某路線就有救 你橫豎沒救啦 謝謝
很多人有拍俄羅斯郊區的影片,那種環境真不知道怎麼搞定物流,路太爛
作者:
fw190a (las)
2025-08-15 10:41:00推詳細,其實有點像,一而再,再而三的跟市場大環境對做,短期有收穫但長期一直虧,問題是要說穩跟市場就沒錯也無法掛保證。
作者:
bellas (小p)
2025-08-15 17:39:00約20年前俄羅斯科學家來台灣打工幫寫paper價碼 3篇10萬每年固定來 幫忙發三篇錢那了就回去 蠻便宜 我聽來的可是中國很愛搞基建 不找中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