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為什麼和氏璧叫做和氏璧啊

作者: awakim (阿瓦金)   2020-12-08 14:03:54
和氏璧的典故出於「韓非子.和氏篇」,原文其實是寫「楚人和氏」,並非「楚人卞和」: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
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
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
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
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
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至於首先提到「卞和」的似乎是後漢書?不是很確定,請先進指教。
另外,成書在韓非子之後的「淮南子」的「和氏璧」,有二手資料指出其原文為「咼氏璧
」; 查詢咼姓之姓氏緣由,有認為來自卞咼,亦即卞和實應為卞咼之訛寫。
因此卞和(暫時如此稱呼),可能的「氏」,即有卞、和、咼三者可能。因此真要講的話
,這確實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
首先,卞和是於荊山發掘出和氏璧,此荊山大多被認為是湖北荊山;考量且和是楚厲王、
楚武王、楚文王時期之人,文王才將楚國首都從丹陽遷都於郢,古丹陽的位置現在公認
為河南省淅川縣,郢則在湖北省江陵,皆與荊山接近。
其次,卞姓之姓氏緣由,或認為黃帝後代卞明封於卞,或認為周文王之子曹叔振鐸之子卞
叔田封於卞,而以此為氏、後轉為姓;然而,以上兩個卞都位於山東,卞姓亦多分佈於
山東 、安徽,皆與楚國或荊山湖北距離遙遠。
相對於此,和姓的來源非常多,很多外族以此為姓氏,因此無法從後世和姓之分佈地域來
參考。但咼姓是一個罕見姓氏,後世咼姓多分佈在湖南、湖北為多。
因此,以後世姓氏分佈的地緣來看,咼氏比較可能,也與淮南子記載相符。
但是,和氏璧的故事,向來都講主角叫做卞和,從咼氏到卞和,就算考量咼可能訛寫為和
,這也差太遠。欠缺依據。
所謂姓以別婚姻,氏以明顯貴,從後世姓氏分佈地來看,雖然咼氏的可能性較高,但「氏
」除了從封地、官職得氏之外,也有另外可能,例如指該人從何地而來。以商鞅為例,最
早稱公孫鞅(國公子孫),後來去秦國,為了區別他是衛國來的鞅,又稱衛鞅,嗣後賜封
商,而改稱商鞅。
基於資料不多,很難確認究竟何者為是,但既然向來公認卞和應為卞氏,無其他資料,即
無推翻共識之可能與必要。竊以為仍應為卞氏。前述所謂可能為咼氏、或和氏的討論,僅
聊備參考。
倘若卞和為卞氏,基於和氏璧的故事來看,應該非從官爵得氏(卞通弁,弁為官職),亦
有可能是指他來自卞,因此,在楚國即以卞為其氏稱之。
重看一下才發現,結果沒有寫到為何和氏璧叫做和氏璧而非卞氏璧的原因。
一種可能是,春秋戰國人的「氏」本來就是會改變的(再度請商鞅出來當例子),因此某
個人曾以和為氏,或曾以卞為氏,並不罕見,也不衝突。但此說問題在於,如果是「氏」
改變,不會把兩種氏聯立。因此此說應不成立。
另一種可能是這個人的名字叫做「和氏」,氏為「卞」,這就皆大歡喜了。囧。
※ 引述《stantheman (甜心寶貝)》之銘言:
: 和氏璧相傳是由楚人卞和所發現
: 經歷生死難關後終於獻給楚王
: 楚王感念他的忠心 毅力與慧眼
: 就將此玉璧命名為和氏璧
: 但是卞和的姓氏是卞
: 那麼為什麼這塊玉璧不叫卞氏璧而要叫和氏璧呢?
: 有八卦嗎?
: 科科
:
作者: teachis (龍伯)   2020-12-08 14:46:00
認真解惑了,好文。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20-12-08 15:57:00
多部漢代的史料像《史記》《漢書》《論衡》《潛夫論》 都有提到卞和更有直接給出此人來自"荊"而非卞例如《新序》寫"荊人卞和"看是否有此人來自"和" 這地方的記載?
作者: unclefucka (冰不汁醬,醬不汁冰,難吃!)   2020-12-08 16:42:00
和與咼音近或同音吧? 看看日本人發「和」,Wawawa的
作者: stantheman (甜心寶貝)   2020-12-08 18:48:00
果然好問就能引出優答!謝謝你!!
作者: RuleAllWorld (生命剩下365年)   2020-12-09 17:59:00
所以卞和是歷史上最厲害的賭石專家?他應該要著作一本相石術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