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府志有記載,雍正對於臺灣過去內地當官的官員不會講官話這件事非常感冒,雍正直接挑明了說,臺灣
聽不懂,包括雍正在內,因而諭令福建官員加緊教育臺灣官員學習官話。
臺灣割讓前,曾有人編輯臺灣話跟官話對照辭典,讓進京的舉人們能多少懂一點官話。
個人認為,近代中國的語言隔閡問題應該不會好到那裡去。
官話是全國共同語言這件事,應該是一個迷思而已。
只有當官的才需要學官話,其他人沒機會、也沒必要學習。
因此,我也很好奇,各省志士是如何溝通搞革命的?
革命之所以屢屢ㄕ失敗,該不會跟語言不通,溝通不良有關吧?,
革命黨用粵語居多各地聯絡也是用文字反正前十次各命地點幾乎都在廣東廣西
作者:
kons (kons)
2020-12-06 17:55:00中文的優勢就是筆談啊,不管方言什麼,寫出來就對了
前十次革命地點都在廣東廣西 講粵語就好以革命黨的受教育水平 也不是沒人會講官話
受教育跟講官話不能畫上等號的,都參加會試了,還是有人不會講官話呀
有些時候聽懂即可 不一定要會講 都粵語分支 至少能聽懂七成
作者:
saram (saram)
2020-12-06 19:58:00文人或受漢文教育的彼此容易溝通.有共通的文字為基礎,如詩詞成語與經典那更能談藝術.只要克服聽方音這一點就成了.雍正愛給大臣下摺子,裡面有官話,不是文謅謅的八股文."朕知道了"
其實把官話想成是現代教育學英語就可以了 在家鄉環境官話語言程度永遠就是那樣
當時要在外討生活的人大致都會兩種以上方言,就互相用董的語言交談或透過人翻譯,我早一輩的親戚有人會福州話和國語,另一邊是閩南語和日語,就透過會閩南語和國語的人相互翻譯交談
作者:
bcs (= ="frailty..gggg XD)
2020-12-08 00:35:00百戶長聽懂就好了,雜魚跟百戶長行動。
作者:
saram (saram)
2020-12-08 00:46:00民間傳統戲劇演出,如京劇,歌仔戲裡有官大人說話,也官話味道十足.雖說是戲,倒也能感受與方言俗語的差異.還有,馬來的福建話有"我去了(ㄌㄧㄠˊ)"也算普及官話吧?